培养初中生古代诗词鉴赏能力策略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2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中,古代诗词鉴赏是一个必考考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要求的:“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在“评价建议”中指出:“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古代诗歌属于文学作品,诗歌鉴赏考题必然涉及到“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方面的内容。
  培养提高学生古代诗词曲鉴赏能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概括归纳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言志”,因而考查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一类考题最多。
  例1 广州市2012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 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问题:“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答案及答题提示】这一题从意境、作者情感表达方面考查。答案是:诗句描写了蛰虫涌动,春天来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喜悦(喜爱)的心情。情感分析要从情景分析入手。作者处于星斗满天的夜晚,感到暖气袭人,昆虫从蛰伏中醒来,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例2 杭州市2012年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题目。
  送人之松江
  [宋]俞 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董大
  [唐]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题目:请赏析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意思。
  【答案及答题提示】前诗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来表达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后诗通过劝慰朋友天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达的胸襟。分析前诗情感要抓住“西风萧瑟”“暮烟”等让人伤感的意象,以及“离愁”“酒满缸”等词,就能准确作答;后诗抓住三四两句,这两句把朋友、知己的范围扩大了,与前诗愁伤的气氛截然相反。
  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呢?
  1.从标题和诗中的重要词语来分析。标题往往会提供许多答题信息,或显示诗歌的写作内容,或介绍作品的写作缘起,或透露作者的思想感情,仔细读标题,能知其思想感情的大概。例如上述例2《送人之松江》、《别董大》,抓住标题中的“送”“别”两个字,两诗表达的都是离别的不同心情。诗中的“萧瑟”“离愁”“莫愁”是关键词。有的分析要求准确寻找“诗眼”。
  2.从作者人生经历来分析。充分调动知识储备,联系课内外学过的作者经历,知人论世。如:
  菊 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陶家:陶渊明的家。
  问题:(1)有人说这首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2)元稹喜爱菊花的什么品格?
  【答案及答题提示】(1)一、二两句写出了菊花在深秋围舍绕篱的平凡淡雅、独自开放之态,三、四句抒发了作者对菊花品格的赞美之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2)清新淡雅,岁晚仍荣,傲立风霜,卓尔不群。
  答好这两个题,要充分调动知识储备,联系我们在初中课本中读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以及周敦颐《爱莲说》中“晋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回忆学过的陶渊明志趣和追求,尤其是《饮酒》中“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几句,是更好的注解。
  3.借助注释来分析。命题者往往在原诗后面附有注释,以帮助阅读者理解诗意。解题时,参考注释可以迅速把握诗作写作背景、地点、写作缘由和内容。如上述元稹的《菊花》诗。
  二、培养分析鉴赏诗歌语句中妙词妙语的能力
  练字是古代诗歌的突出特点,唐代诗人贾岛写诗时“推敲”词句的故事众所周知。诗歌讲究用词凝练准确,生动形象,不落窠臼。“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可见古人写诗时炼字的辛苦。诗歌用词的凝练准确,生动形象,也就成了常考点。
  例 成都市2012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早 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问题: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好处。
  【答案及答题提示】将“数枝”改为“一枝”照应题目“早梅”,突出其开放之“早”,显示出“早梅”的不同寻常,更突出它傲然独立的个性。诗歌语言表达准确,从情形来看,“早梅”的特点及个性必定是“早”,一枝独开,不同寻常,如果用“数枝”,则与情形不符,也违背了诗人要表达的“傲然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主题。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
  三、培养分析概括诗歌意象、意境的能力,并从意象中分析作者情感
  例 长沙市2012年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题:
  使 至 塞 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题: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及答题提示】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凉、悲壮、雄浑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昂扬与伤感、豪放与孤寂相交织的复杂情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仔细分析意象,可以迅速把握作者感情。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往往选取景物意象表达思想感情。有些物象,还有其较普遍的意义。例如“月”这个意象,常表达愁思、思乡、思人情感,如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柳”,常表达送别、留恋之情,如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雁”,常表达思乡、思亲、孤愁情感,如唐代王勃“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宋代蒋捷“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虞美人》),宋代范仲淹“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
  四、培养分析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歌常使用比喻、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相生、以动衬静等方法。
  例1 2012年昆明市学业水平考试诗歌鉴赏题,要求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诗。
  【答案及答题提示】此题考查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赏析”类题看似简单而不易答好,答题要具体。划线的两句诗用形象的比喻来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例2 2007年昆明市中考题:品读陆游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按要求回答问题。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本诗后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你作简要分析。
  【答案及答题提示】诗人病卧孤村,雨夜听窗外风吹雨打是实写,深夜梦见铁马冰河,为国奋战疆场是虚写,诗句中“风吹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显得自然而巧妙。本诗的后两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诗人忧国忧民、渴望收复河山的爱国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题中要求“简要分析”,就要联系诗歌内容作答。
  再如,“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以动衬静,写出了乡村的静谧。
  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赏析的常用术语,如语言风格及感情基调方面的:压抑、沉郁、欢快、委婉、含蓄、自然、风趣、平淡等。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压抑、沉郁;王维《汉江临眺》格调清新,意境优美,情感委婉、含蓄,用鸟瞰的视觉,赞叹襄阳、汉江风光秀丽,气势雄伟,也委婉赞颂了襄阳地方官(山翁)的清明政治。
  还需要提及的是诗歌鉴赏的常见题型是简答题和选择题两种,以前者居多。上述题目均属于简答题。选择题要求从所提供的分析和欣赏的选项中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选答时要对诗歌作整体把握,对选项审看要仔细。
其他文献
21世纪对人才素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外语教学已逐渐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为了适应国际竞争和国内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研究生缴费上学是大势所趋.本文分析了不同收费水平所产生的影响,认为研究生教育的合理收费将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要
高考中的“古代诗歌鉴赏”在考点上表述得很简单: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是,当这两个考点表现在高考试卷上时却幻化成了成千上万种各式各样的题目。这些题目对考生要求回答的语言范式及其侧重点各不相同,考生对此感到难以把握。为此,本文试图将这千百万化的题目总结概括出若干类型,并努力给出每种类型题目答题的语言范式(答题要领),以期帮助考生提高此项题目的答题水平
听评书,能丰富中学生的课外生活,开阔眼界,增长智慧,普及文化知识,充实语言宝库,感受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体会母语超强表现力,从而培养学生作文兴趣。这种办法轻松自然,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在学生视作文为畏途、抄袭套用成风、作文举足不前的今天,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我们同学一写作文,要么慈母灯下陪读;要么就是写同学之间那些鸡毛蒜皮的事;要么写学习苦累,试卷多压力大,成绩退步不服输……写那些已经被咀嚼多少
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对培养学生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等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从五个方面提出拙见:即提问有针对性,抓重难点;提问有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