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之妙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oba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熟知方位之后,便有了用东西南北来标定。不管是先有方位认知,还是先有东西南北一词,姑且不论,单说东西南北在生活中之活用就非常有趣。于是,便有了买卖东西,走南闯北之类的词语,只不过早已超出了方位之意。
  先说“东西”,是非常活跃的一个词语,似乎有包罗万象之功效,诸如,购物:“买东西”,骂人:“狗东西”,物品:“找东西”,宝贝:“好东西”等等,不胜枚举。关于“东西”一词的由来,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当时商贾大多聚集在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俗语有“买东”“买西”,即到东京、西京购物,久而久之,“东西”就成了货物的代名词。至于后来演变成其他之义,则是随着人们对“东西”词义的放大。
  再看“南北”,常被赋予深邃辽阔之意,比如,形容一个人阅历丰富,常用“走南闯北”;形容一个人见识渊博,常用“天南海北”;形容一个人功勋卓著,常用“南征北战”;形容地域宽广,常用“大江南北”;形容戏曲种类繁多,常用“南腔北调”等等,“南北”一词大多场面宏大,气势恢宏,雄浑之意境扑面而来,非常奇妙。
  “东西南北”虽广,但之间组合也不能任意为之,比如“买卖东西”清晰明了,若是“买卖南北”就显得不伦不类了。在古代“五行”一说中,“南北”所对的是“水火”,“中”所对的是“土”,古人崇尚“金木”,寓意生财发家,尤受商贾人家青睐,所以“东西”统称物品,南北则无此寓意。
  东西南北尽管只是几个方位词,但在诗文中屡见不鲜,几经点缀,便妙笔生花。“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是《木兰辞》中一段描述。显然,这里的东、西、南、北不是确指,而是文学上一种常用的手法,主要是用来渲染一种氛围,营造一种境界。通过东西南北的泛指,刻画出木兰四处奔走,积极而紧张地准备行装的情景,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如同身临其境般。
  若是知晓了东西南北之奥妙,再读明代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一诗:“东边一棵柳,西边一棵柳。南边一棵柳,北边一棵柳。纵然碧丝千万条,那能绾得行人住?”这東西南北四方之柳,岂是寻常之柳?一幅风物图,借柳寓情,道出了送别时那种极力挽留的心情和去意的决绝,读来情绵意长。
  细品“东西南北”,实乃妙趣横生,这也是中国汉字的一大特色,其实每个汉字的背后都蕴含了很多的历史文化,有的是几经变化,有的是返璞归真,有的是与时俱进,不管怎么变,就如同这东西南北一样,只会变得越来越“时髦”,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灵气”,也越来越有“烟火味”。
  (王世全摘自《潮州日报》2020年3月8日 图/雨田)
其他文献
大理寺,是北齐到民国,主管刑狱最高官署,相当于现在最高法院。赵绰是隋初大理寺少卿,相当于最高法副院长。隋文帝知其“处法平允,考绩连最”,由是“渐见礼重”。就在前程似锦当口,赵绰“迂病”犯了,几次跟隋文帝过不去,甚至闹到隋文帝把刀架在他脖子上。  《隋书》载,事情由刑部侍郎辛亶相信穿红裤子可官运亨通引起。隋文帝闻之震怒,要杀辛亶。诏令大理寺执行,赵绰却严词拒绝。按一般人的理解,在一切“绝于上”的皇权
1  前几日带儿子去爬山。  快4岁的小家伙非常兴奋,背着包非常努力地向上爬。  在一段陡坡上,脚下的泥石打滑,他走的很吃力。  但我们已经到了半途,不可能返回去。  他站在一个坎子上进退不得,非常着急。  我说你试着趴下去,慢慢朝边上移动,能够找到一个支撑的地方走上去。  他就是不肯,怕自己摔了。  我说爸爸就在后面,不要怕。  小家伙急得快哭了,希望我去帮他一把。  其实带他爬山就是为了锻炼他
他来的时候一无所有,现在也一无所求。  围龙屋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里面有厅堂、天井、水井,从前住有10多户人家。哑叔十多年前因家乡水灾流浪到这个地方时,围龙屋已经空了。家家户户都在旁边盖起了新的房子,围龙屋只放柴草、杂物。村里人可怜哑叔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就叫他随便在围龙屋挑个房间住下。这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饿不了。哑叔对村里的人无限感激,从此便在村子里住下了。  哑叔并不哑,只
母亲的鼾声一直是我难忘的回忆。  近年来,忙着工作,我在父母身边的日子越来越少。偶尔回家小住,发觉母亲的鼾声不如从前热烈,有时整夜也听不到隔壁的动静。当我们问起缘故,她轻描淡写地解释:“年纪大了,睡不好。”  前几日,我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医生说有中风的前兆,要我馬上住院检查。”对于中风,母亲和我都不陌生,外公就是因为这个病卧床8年,他晚年的痛苦家人们历历在目。我的焦虑随着汽车车速表的指针快速上
知道王蒙的名字是在读中学的时候,当时语文课本选有王蒙先生的一篇散文《想念冰心》,文章谈到晚年的冰心先生很幽默,冰心说:“放心,这次我死不了,孔子活了七十三,孟子活了八十四,谢子(指她自己)呢,要活九十五。”这个细节很生动,让我久久难忘。那时就对这篇文章熟读成诵,烂熟于心了,也牢牢记住了作者“王蒙”这两个字。  随着阅历的增加,才知道王蒙是作家,当过文化部部长,对传统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出版过很多相关
为了让学生重视标点符号,20世纪50年代初,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小故事。说旧社会男婚女嫁,信媒妁之言,媒人搞文字游戏,两头吃。某媒人将女方相貌写在纸上,不加标点,送达男家。男方家长读后,非常满意:“麻子没有,头发黑,脚不大,周正。”娶进门一看,大呼上当。媒人辩解道:“我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麻子,没有头发,黑,脚不大周正。’”  为了让学生重视标点符号,20世纪60年代初,身为语文老师,我也
翱翔在万里蓝天的飞机,突然俯视着地面上的汽车、火车和轮船,不禁大笑起来:这些家伙像小甲虫似的,“爬”得多么慢呀!  于是,飞机接通了航天电话,问汽车:“你知道你为什么跑得慢吗?”汽车回答:“我不觉得自己跑得慢啊,相反我觉得自己比那些马车、自行车快得多了。”  “不要往后比嘛,”飞机大笑道,“你要和我比,你比我慢多少啊?”  汽车想了想:“我是比你慢,可是你比火箭慢!”飞机也想了想:“慢不要紧,要紧
自年初开始,随着第一代“90后”陆续跨过三十岁大关,人们常常就“三十而立”展开讨论。随着孔子的时代远去,“三十而立”逐渐成了习语,指三十岁的人应该在某个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成就。孔子的本意真是如此吗?或者说,怎样算“立”?“立”又必须在三十岁吗?  “三十而立”一语典出《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泰伯》载:
以前看亦舒的小说,其中一篇是《如果墙会说话》,情节记不得了,但名字还记得很清楚,因为立意特别好。有过租房经历的人应该都懂,看起来冰冷甚至破旧脏污的墙,其实是每一个住客生活24小时的见证者。而我想,假如我们某一刻的深刻记忆幻化为精灵,那它应该是一种味道。  曾经在一个月亮很好的晚上,跟一个人就这样一路走一路聊,聊过什么已经忘记了,只记得两旁的杨树散发着特有的清香,伴随着微风扑面而来。后来,偶尔加班晚
3年前,小瑞由于脾气暴躁和顶头上司大吵一架,毅然辞职。工作没了,身体里的愤怒却潜伏下来,增加了身上的戾气,成为一个无限膨胀的火药桶。每天坐在家中烦,但又不想出去找工作,总觉得心里憋着什么不知如何发泄。  就在这时,老公的曾祖母百岁寿诞,她和老公一起去往老人所在的城市,见到了这位百岁老人。不知为何,看到老人,小瑞就有种想静下来的感觉。老人家怜爱地看看她,说:“你好像不怎么快乐呢,告诉你一个好方法,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