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误区与应对策略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iu03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南通市近几年的中考命题分析,古诗词(文)内容考核的占分比例有所上升,目前使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选录了相当多的古代诗词名篇,其主题主要包含爱国思想、做学问的道理和诉思乡之情等方面,可谓主旨鲜明,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隽永,韵律优美,比较适合当代青少年阅读。但是,当今古诗词教学存在如下误区:
  其一,以答当析,以题代赏。有些教师在备课时预设了相关问题,课堂上只要学生回答正确就算大功告成,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变成了单纯的提问,赏析变成了解题,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谈不上鉴赏意象和意境了。
  其二,以讲代读,以背代感。部分教师为了提高所谓的及格率和优秀率,违背了古诗词教学的规律,片面注重学生的背诵,忽略了学生情感诵读古诗词,违背“三分诗七分读”的教学理念,出现了以讲代读、以背代感的被动局面。
  其三,以视代读,以观代品。多媒体技术给新课程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有的教师滥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忽视了学生驾驭想象感悟古诗词,甚至放弃对作品语言文字的品味,不仅束缚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而且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面对上述教学误区,我们只有认真总结、深刻反省古诗词教学的不足,把握好三大教学环节:
  一、更新教学理念是提高古诗词教学的首要条件
  “严师出高徒”是一直推崇的教育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主要以注入式执教,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一丝不苟”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创新思维意识。随着新教材的全面推广,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发展余地,这意味着课堂既是课程的实施场所,又是进行教学实验的实验室。站在七尺讲台上的语文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研究者。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坚持“以生为本”教学新理念,关心、呵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尤其要让学生明白:我国古诗词堪称“国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的产之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学好古诗词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可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在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学习古诗词更有利于培育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的精神品质。
  二、注重情感诵读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重要保证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注重情感诵读是培养学生阅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古诗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从而感知诗词中的韵味。实践证明诵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文化的积淀,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美德,仁人志士所谱写的生命的赞歌都在古诗词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熏陶着每一个学人。譬如:通过情感诵读,能让学生从苏轼的《江城子》中感受到那种“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壮志;从辛弃疾的《破阵子》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满腔报国之志;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感悟作者心忧国家、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感。
  我们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不拘泥于形式,既可以朗朗出声的诵读,也可以低唱慢吟的诵读,要求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有所感悟,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提高整体感悟的能力。
  三、注重诗情画意的分析是提高学生赏析古诗词的关键环节
  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我们要坚持“由内入外、由诗入画”的原则。所谓由诗入画就是把抽象文字形象化、具体化。譬如:在执教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先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丰富的的想象,初步感悟当时肆虐的狂风;然后提出疑问:“‘我’到底在哪里?”学生通过讨论逐步感悟第一节表面写“风”,而言外之意就是写“人”;在肆虐的狂风下,处于花甲之年、奔波半生的作者情何以堪?国破家亡,虽客居草堂,抱负远大,但为狂风。因此,赏析古诗词时只有引导学生由诗入画,才能不断增强学生鉴赏古诗词的素养。
  所谓由内入外,就是让学生扎根作品、质疑问理,适度引入课外资料进入课堂。一般而言,鉴赏课文中古诗词时往往涉及到课外资料,但这些资料的补充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并鼓励他们在自主探究竟中提出质疑,教师千万不能越殂代刨。譬如:在学生鉴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假如学生不了解时代背景,就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主旨。在执教这一作品的导入时,首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讨论安史之乱等课外历史知识。有些学生在鉴赏第二节时就提出质疑:南村群童欺负“我”抱茅入竹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调皮好玩吗?作者为何用“强盗”一词,却又“呼不得”,仅仅是由于“唇焦口燥”才呼不得吗?通过师生互动性研讨,大部分学生会明白:诗人尽管用的是“强盗”一词,但丝毫没有痛恨之意;群童抱茅入竹,不一定是调皮嬉戏的表现,也许为修补自家茅屋。作为礼仪之邦的孩子理应尊敬老人,但为何公然抢茅,这绝对不是孩子们的本意,是复杂社会使然。可见,杜甫叹息的绝不只是茅草被抢,而是更有深意。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一个靓点,内涵极其丰富,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带领学生遨游其中,才能使古诗词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其他文献
在当前我国的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思考,谈谈拙见,请同仁和专家批评、指正。  一、初中语文教改必须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相统一  初中语文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关键在于抓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那么,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呢?  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整体性、活跃性、个性化、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LLENS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BEIJING2012.09.30~2012.12.02“唯物主义”是张永和以及他领衔的工作室的一次回顾展,展览展出了6件装置、40个方
英语作为动态化表达交际类语言,生活化和情境性则是首当其冲的必要条件。依据英语交际特征,引导学生在生动活泼表达和丰富多彩互动中学习和使用英语,利于促进他们将识记体验
随着我国的教育模式不断改革,初中的数学教学也要不断地转变教学思路,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探索合作学习的现代教育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目前,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已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广泛的运用,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改善。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合作学习数学的空间狭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往往空间狭小,影响了集体能力
由于文言文和我们日常语言习惯不一样,比较拗口难懂,所以有些初中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是比较抵触的。我们不少老师也觉得文言文很难教学,常常一节课口干舌燥却效果一般。但在考试的作用下,就让其成为了对字、词、句的简单翻译。这样的课堂必然是沉闷、呆板的,学生也就毫无古文学习兴趣可言。下面谈谈个人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一些看法。  1. 调动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教师必须要能调动学生的文言文学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为达到教学目标,赶鸭子上架,导致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长此以往,学生作文就会失去“个性”,迷失“自我”。作文教学应当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回归“自我”,鼓励“个性化”作文。下面探讨如何进行个性化作文教学。  一、作文教学目标的“个性化”  作文教学的目标在于“人”。应当尊重学生独特的审美观,鼓励每个学生尝试个性化的语言表现手法,表现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具体来说,教师应
教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道授业,更要会解惑。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讲了一遍又一遍,可有的学生仍然一头的雾水。这些学生如果不及时帮他们答疑解惑,那么要不了多长时间这
上海歌德学院开放空间GOETHE-1NSTITUT OPEN SPACE,SHANGHAI 2012.11.02~2012.12.01由比利安娜策划的“惯例下的狂欢”借鉴了第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的“艺术家博物馆”板块,六位
二次函数章节是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分支”,在初中数学学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来是中考试题命题的热点,也是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的重点,更是初中生学习活动的难点。笔者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中考政策的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策略、互动式教学策略等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知二次函数问题案例内容,找寻问题案例条件中存在的内在关系,指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和师生互动中
建构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情境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自由表达和积极探索,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依据课堂和谐情境创设,注重资源活化、过程优化和情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