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南通市近几年的中考命题分析,古诗词(文)内容考核的占分比例有所上升,目前使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选录了相当多的古代诗词名篇,其主题主要包含爱国思想、做学问的道理和诉思乡之情等方面,可谓主旨鲜明,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隽永,韵律优美,比较适合当代青少年阅读。但是,当今古诗词教学存在如下误区:
其一,以答当析,以题代赏。有些教师在备课时预设了相关问题,课堂上只要学生回答正确就算大功告成,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变成了单纯的提问,赏析变成了解题,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谈不上鉴赏意象和意境了。
其二,以讲代读,以背代感。部分教师为了提高所谓的及格率和优秀率,违背了古诗词教学的规律,片面注重学生的背诵,忽略了学生情感诵读古诗词,违背“三分诗七分读”的教学理念,出现了以讲代读、以背代感的被动局面。
其三,以视代读,以观代品。多媒体技术给新课程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有的教师滥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忽视了学生驾驭想象感悟古诗词,甚至放弃对作品语言文字的品味,不仅束缚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而且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面对上述教学误区,我们只有认真总结、深刻反省古诗词教学的不足,把握好三大教学环节:
一、更新教学理念是提高古诗词教学的首要条件
“严师出高徒”是一直推崇的教育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主要以注入式执教,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一丝不苟”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创新思维意识。随着新教材的全面推广,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发展余地,这意味着课堂既是课程的实施场所,又是进行教学实验的实验室。站在七尺讲台上的语文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研究者。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坚持“以生为本”教学新理念,关心、呵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尤其要让学生明白:我国古诗词堪称“国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的产之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学好古诗词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可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在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学习古诗词更有利于培育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的精神品质。
二、注重情感诵读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重要保证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注重情感诵读是培养学生阅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古诗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从而感知诗词中的韵味。实践证明诵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文化的积淀,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美德,仁人志士所谱写的生命的赞歌都在古诗词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熏陶着每一个学人。譬如:通过情感诵读,能让学生从苏轼的《江城子》中感受到那种“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壮志;从辛弃疾的《破阵子》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满腔报国之志;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感悟作者心忧国家、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感。
我们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不拘泥于形式,既可以朗朗出声的诵读,也可以低唱慢吟的诵读,要求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有所感悟,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提高整体感悟的能力。
三、注重诗情画意的分析是提高学生赏析古诗词的关键环节
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我们要坚持“由内入外、由诗入画”的原则。所谓由诗入画就是把抽象文字形象化、具体化。譬如:在执教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先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丰富的的想象,初步感悟当时肆虐的狂风;然后提出疑问:“‘我’到底在哪里?”学生通过讨论逐步感悟第一节表面写“风”,而言外之意就是写“人”;在肆虐的狂风下,处于花甲之年、奔波半生的作者情何以堪?国破家亡,虽客居草堂,抱负远大,但为狂风。因此,赏析古诗词时只有引导学生由诗入画,才能不断增强学生鉴赏古诗词的素养。
所谓由内入外,就是让学生扎根作品、质疑问理,适度引入课外资料进入课堂。一般而言,鉴赏课文中古诗词时往往涉及到课外资料,但这些资料的补充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并鼓励他们在自主探究竟中提出质疑,教师千万不能越殂代刨。譬如:在学生鉴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假如学生不了解时代背景,就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主旨。在执教这一作品的导入时,首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讨论安史之乱等课外历史知识。有些学生在鉴赏第二节时就提出质疑:南村群童欺负“我”抱茅入竹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调皮好玩吗?作者为何用“强盗”一词,却又“呼不得”,仅仅是由于“唇焦口燥”才呼不得吗?通过师生互动性研讨,大部分学生会明白:诗人尽管用的是“强盗”一词,但丝毫没有痛恨之意;群童抱茅入竹,不一定是调皮嬉戏的表现,也许为修补自家茅屋。作为礼仪之邦的孩子理应尊敬老人,但为何公然抢茅,这绝对不是孩子们的本意,是复杂社会使然。可见,杜甫叹息的绝不只是茅草被抢,而是更有深意。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一个靓点,内涵极其丰富,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带领学生遨游其中,才能使古诗词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其一,以答当析,以题代赏。有些教师在备课时预设了相关问题,课堂上只要学生回答正确就算大功告成,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变成了单纯的提问,赏析变成了解题,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谈不上鉴赏意象和意境了。
其二,以讲代读,以背代感。部分教师为了提高所谓的及格率和优秀率,违背了古诗词教学的规律,片面注重学生的背诵,忽略了学生情感诵读古诗词,违背“三分诗七分读”的教学理念,出现了以讲代读、以背代感的被动局面。
其三,以视代读,以观代品。多媒体技术给新课程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有的教师滥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忽视了学生驾驭想象感悟古诗词,甚至放弃对作品语言文字的品味,不仅束缚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而且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面对上述教学误区,我们只有认真总结、深刻反省古诗词教学的不足,把握好三大教学环节:
一、更新教学理念是提高古诗词教学的首要条件
“严师出高徒”是一直推崇的教育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主要以注入式执教,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一丝不苟”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创新思维意识。随着新教材的全面推广,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发展余地,这意味着课堂既是课程的实施场所,又是进行教学实验的实验室。站在七尺讲台上的语文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研究者。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坚持“以生为本”教学新理念,关心、呵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尤其要让学生明白:我国古诗词堪称“国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的产之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学好古诗词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可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在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学习古诗词更有利于培育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的精神品质。
二、注重情感诵读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重要保证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注重情感诵读是培养学生阅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古诗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从而感知诗词中的韵味。实践证明诵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文化的积淀,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美德,仁人志士所谱写的生命的赞歌都在古诗词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熏陶着每一个学人。譬如:通过情感诵读,能让学生从苏轼的《江城子》中感受到那种“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壮志;从辛弃疾的《破阵子》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满腔报国之志;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感悟作者心忧国家、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感。
我们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不拘泥于形式,既可以朗朗出声的诵读,也可以低唱慢吟的诵读,要求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有所感悟,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提高整体感悟的能力。
三、注重诗情画意的分析是提高学生赏析古诗词的关键环节
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我们要坚持“由内入外、由诗入画”的原则。所谓由诗入画就是把抽象文字形象化、具体化。譬如:在执教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先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丰富的的想象,初步感悟当时肆虐的狂风;然后提出疑问:“‘我’到底在哪里?”学生通过讨论逐步感悟第一节表面写“风”,而言外之意就是写“人”;在肆虐的狂风下,处于花甲之年、奔波半生的作者情何以堪?国破家亡,虽客居草堂,抱负远大,但为狂风。因此,赏析古诗词时只有引导学生由诗入画,才能不断增强学生鉴赏古诗词的素养。
所谓由内入外,就是让学生扎根作品、质疑问理,适度引入课外资料进入课堂。一般而言,鉴赏课文中古诗词时往往涉及到课外资料,但这些资料的补充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并鼓励他们在自主探究竟中提出质疑,教师千万不能越殂代刨。譬如:在学生鉴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假如学生不了解时代背景,就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主旨。在执教这一作品的导入时,首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讨论安史之乱等课外历史知识。有些学生在鉴赏第二节时就提出质疑:南村群童欺负“我”抱茅入竹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调皮好玩吗?作者为何用“强盗”一词,却又“呼不得”,仅仅是由于“唇焦口燥”才呼不得吗?通过师生互动性研讨,大部分学生会明白:诗人尽管用的是“强盗”一词,但丝毫没有痛恨之意;群童抱茅入竹,不一定是调皮嬉戏的表现,也许为修补自家茅屋。作为礼仪之邦的孩子理应尊敬老人,但为何公然抢茅,这绝对不是孩子们的本意,是复杂社会使然。可见,杜甫叹息的绝不只是茅草被抢,而是更有深意。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一个靓点,内涵极其丰富,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带领学生遨游其中,才能使古诗词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