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脑梗塞都要活血化瘀

来源 :家庭科学·新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临床上,针对脑梗塞的治疗,“活血化瘀”是主要方法。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王新志教授说,不是所有的脑梗塞都需要活血化瘀。
  今年35岁的王先生一直形体肥胖,由于生活习惯不好,年纪轻轻就患了高血压、糖尿病。三个月前,王先生突患脑梗塞,来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找到了王新志教授。王教授在为其辨证施治的时候,发现他苔黄厚腻,属于痰湿体质,对症使用了健脾、化痰的治疗方法。服中药后不到一个月,王先生语言流利,舌苔变薄,病情逐渐好转。
  王教授表示,脑梗塞又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传统中医统称为“中风”,其发病的原因归纳起来为虚、火、风、痰、气、血六端,从這六端上来看,并没有说脑梗塞起因只是“血(瘀血)”。
  王教授说,在临床中,脑梗塞的病人发病机理远远不是“血瘀”这样单一。王教授认为,中风在急性期以血瘀(血)、风证(风)和痰证(痰)为多,恢复期则以血瘀(血)、痰证(痰)为主,后遗症期,则以血瘀(血)、气虚(气)、痰证(痰)为主。血瘀和痰证可能贯穿始终,也可能只出现在其中某一个阶段。
  元代医学家朱丹溪认为“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一部分肥胖患者,饮食不节制,体质多为痰湿型,也容易因此导致中风。王先生的病因就在于痰湿体质,王教授在对其辨证施治时,使用了导痰汤加减,服药几剂,患者神志清楚,口齿伶俐,逐渐恢复正常。
  一部分脑梗塞病人因自身病症因素,不能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还有一部分脑梗塞病人是自身体质因素,也不能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王教授说,有凝血障碍、血小板减少、肝功能不好(或长期饮酒的人)等情况的患者,用活血化瘀的药对病情只会雪上加霜。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切不可千篇一律。
其他文献
语文作为一门重点学科,在各阶段的学习中都是主要的学习对象。但如何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则成为广大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As a key subject, language is the
期刊
中国传统的华夷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原则和指导思想,是一种“华夏文化优越论”的观念。朝鲜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
学位
徐松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长期从事岭南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他在其民族学论著中所一贯坚持的多学科有机结合的论证方法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宝贵的民族学科以外的学
本文采用史料研究的方法,借助文献资料,从老舍建国后的戏剧活动入手,通过文化官员老舍和剧作家老舍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对他参加的戏剧活动和活动中阐述的戏剧思想进行梳理,分析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