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南通体育教研的区域实践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ho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17号)中,明确了教研部门的作用,规范教研工作职能,要求“各级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中强调,教育科研院所要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和教学实验;注意借鉴国外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奖励并推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成果。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可见,当下对于教研员的职责就是发挥教研支撑作用,推进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体育教研员应该承担体育课程教学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区域体育教学研究、教育政策转化等诸多任务,也就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项目研究为载体、以相互交流为形式、以任务创新为驱动”的实践性研究。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反思了南通市多年来的体育教研活动历程,特别是近3年来的工作现状,实际上,这些都与课程建设有关,好的课程是优化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提升地区、学校品质的重要载体,是教师专业提升的催化剂,是彰显地方教育的重要抓手。因此,课程建设是一种创新、是体育教研的着眼点,课程开发(或校本化)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课程实施是解决如何更好地教的问题。作为体育教研员就是要擅于发现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并能理论结合实际,解决区域课程建设中的常规问题,帮助各县区、学校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使得教研活动有抓手、有内容、有高度。
  一、推动体育课程建设的缘起
  南通有海安市、如皋市、如東县、启东市、通州区、港闸区、开发区、崇川区等10个地区,各自区域内都有自己的运动特色,如,海安市开发了三门球、手足双门球,通州区坚持毽球运动长达10年,如皋市整体推进跳绳运动,等等,以往仅是围绕这些运动进行比赛,为了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品牌发展,让这些运动项目产生区域的烙印,随后有了体育课程建设的想法,让这些运动从项目向课程化转变,这样才有可能全员性、普及性,才有可能惠及全体学生。笔者认为,即便是国家课程中有的如足球、田径等项目,仅仅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如想做精做强、教深教透,还是要对其进行思考、加工,也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此外还有手足双门球、腰鼓等这些国家课程中没有的项目,必须进行课程建设,才有可能符合各个年级、学段的实际,才有可能让体育教师去研究、去思考其中的教育教学策略。
  二、推动体育课程建设的路径
  1.顶层设计整体谋划
  2010年以前,南通范围内体育艺术“2 1”项目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2012年,南通市教育局提出了体育“一校一品”建设的要求,各地、各学校积极响应;2018年3月22日,南通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强化中小学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通政办发〔2018〕25号),文中将“强化特色课程建设”作为重点任务提出:各地要合理规划与布局校园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田径等传统项目和毽球、手足球等地方特色体育项目,推进特色项目体育俱乐部建设。各县(市、区)要形成普及性广、参与率高,并纳入地方课程体系的1~2个区域特色品牌项目。学校要加强“一校一品”建设,促进与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相互融合,开发趣味性强、锻炼效果好的校本特色运动课程,实现区域内“一校一品”全覆盖。并且明确规定从责任主体上落实了责任单位,明确了要求,提出了目标,有管理与督察要求。采取这样的行政推动,对区域提升课程意识、培训建设方法、激发参与热情、形成骨干力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县区自然就有了自己的推进举措与作为。
  2.强化责任优化保障
  为保障课程建设的实效性,在每学年初,市教科院均要组织各县(市、区)体育学科教研员进行例会,围绕市教科院制订的课程建设规划进行细致讨论,同时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制订好学年体育课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运作方案;确立规划发展目标,今年以及未来课程建设应该怎么走,走向哪里,都胸有成竹,明确区域课程建设工作的最近发展区。避免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让体育教师看得到航灯,使主管部门全力支持。自上而下、分层管理、责任明确,形成具体的课程建设研究体系。要求地区有课程管理的文件制度,学校有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有学校过程性课程建设的专项督查与评估结果,保证课程实施规范化和正规化,以保证体育课程建设的有序推进。各县(市、区)教研员还要及时交流、检查课程建设的推进落实情况,明确存在问题,优化推进策略;还要及时总结交流成功经验和做法,为其他地方的体育课程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3.搭建平台展示成果
  体育课程建设最有价值的“成果”应该是建设者自己的体育教育教学的变化与提升;最有显性的“成果”是课程建设者的相关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等,教研工作者应认真搭建平台,展示与推介体育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一是通过会议展示,分类分层组织开展各种课程建设培训会、课程建设研讨会等会议的形式,让课程建设承担单位的校长、教师作经验交流,同时,对各地区、学校的过程性资料、成果进行展示,组织与会人员观摩,力求形成统一的认识、统一的行动,为体育课程建设整体发力;二是通过媒体展示,我们鼓励课程建设者撰写稿件投稿,《中国学校体育》等杂志时有成果刊出,我们也将各区县内部教育刊物作为课程建设成果展示的平台,定期以专栏的形式将研究成果及时刊载,供参与者学习、借鉴,江苏体育网、凤凰网、南通江海晚报、南通日报、南通电台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过深度报道;三是通过活动展示,每年进行1次课程建设展示活动,若干次课程推介培训活动,产生了影响,《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曾专题报道,活动照片选用为封面推介。
  三、推动体育课程建设的教研策略
  1.借力支撑策略
  市级体育教研机制应较好地结合上下行政与教研活动力量,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相关教研活动和培训,同时要高度依托各县(市、区)的体育教研员,尝试县区承包课程建设主题教研活动、项目研究规划等活动。各地体育教研员同样应有中心教研组(兼职教研员)、各学校的支持,如,通州区的“教研网”就很有张力,借助中小学中心教研组和学校体育教研组组长的力量,自2007年开始至今,毽球已成为通州区体育课必学项目,各学校每学期都有毽球课程,实现“人人有毽球、人人会毽球”的局面。   2.混合教研策略
  建立实现线下研讨组织、线上即时学习。线下教研活动是一种常规教研活动形式,不可避免的弊端就是参与人数有限制、交通食宿不便利,而进行线上课程建设学习就不必顾虑这些因素,可以随时随地、反复回放学习,再加上“一段话”体会接龙、心得专辑发布等形式,升华认知,分享成长的感悟,从而避免了一听了之。
  3.“一条龙”教研策略
  了解一线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搭建课题、讲座、公开课等各种教研平台,鼓励“一部分人先红起来”,帮助他们规划好“个人发展目标”。通过体育教研员提供的平台与教研支撑,让一部分主动积极、自觉上进的一线体育教师有所为,鼓励各区县及优秀人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自主申报教研主题(“私人定制”),“一条龙”地支撑好活动的开展,借此拉动其周边的教师逐步前行。
  4.基地联动策略
  建立自己的实践基地,定期去上“下水课”、示范课;建立相同体育课程建设的联盟学校,成为区域范式,做联赛、联教、联研等活动;做高校、教育机构、研究团队参与学校体育教研工作的联系人,如,调查区域已有的项目基地,打通联动关节,活跃联盟氛围,最大限度地“动”起来、“研”起来。如,通州区实验小学成为“南京理工大学儿童动商研究基地”、如皋白蒲小学聘请上海体育学院“跃动”团队定期来校指导。
  5.“一体化”研讨策略
  围绕体育课程建设的“一体化”研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课堂教学,包括单元教学设计、集体备课、说课、上课、评课;二是关注“教、练、赛”的落实。
  6.送教送研策略
  帮扶相对落后的地区、学校,同时发挥优秀人才的辐射示范作用,在新时代,体育教研均衡发展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四、推进体育课程建设的成效
  1.形成了明显的物化成果
  南通市各地、各校体育课程建设无可置疑是学校或地区发展中一张闪亮的名片。同样,体育课程建设也是区域体育教研发展的生长点,物化成果指向于两类:一类是特色体育课程,如,海安市在三门球特色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又开发了手足双门球,是一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体育运动特征的新兴球类项目,被南通市教育局作为重点推进内容。独特的手脚并用的控球方法,队员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以与球接触,使其充满了趣味性、竞技性、智慧性和观赏性,对参与者的体能、技能、智能的发展,坚毅、勇敢、果断品质的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提升,具有其他运动项目无可取代的作用。一类是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化,这是体育课程建设的主体,如,如皋市以白蒲小学的《青浦绳韵》为蓝本正在制订区域的课程计划,通州区毽球已经有了匹配的课程计划、课程實施方案,正在全区推进。海门市作为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县,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在推进校园足球,课内外结合、在各个学段都有了自己的教学举措与独特经验。
  2.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参与体育课程建设是促进其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路径。参与课程建设的教师们的观念、素养、能力等都会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涉及课程理论和课程知识,掌握课程建设的内容、程序和步骤以及实施要领,促使每名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重新认识自己所任教的体育学科,改变原有实施课程时的思维方式,从一味的拿来主义到主动分析学科知识结构,从单纯的教知识,到获取和运用知识、发展应用能力的过程。课程建设者对于教学反思的能力也会有所增强,课程建设需要研究学生、课程资源、教育过程、基本规律,如此才能提高自身对体育教育教学的理解,丰富学科知识,提高驾驭课程的能力,并在课程建设中作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规划与安排。
  3.满足了学生学习需求
  随着南通体育课程建设体系的不断完善,内容的不断丰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为不同基础、不同学习潜质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学练的选择和帮助,可以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的需求,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生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兴趣不断加强,自主学习氛围浓厚,为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身心、健全人格的达成提供了更好的路径。
  课程建设是教研层面永恒的课题,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项教育行动,是落实课程理念,优化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打造学校和地方体育课程,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重要举措,将会成为南通体育教研一贯的追求。
其他文献
有专家认为,痛经80%的原因都是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乍一听很严重,毕竟子宫一旦生病了可能会影响生宝宝,再加上还有人说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可能发生癌变,这就更让人担心了。那么,你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吗?什么是子宫内膜异位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女性特有的疾病。有活性的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内膜以外的位置而形成的疾病就是子宫内膜异位症,通俗地说就是本来应该在女性子宫里的内膜不在子宫里,而是跑到了子宫以外的地方。多发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学生的假期延长,为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各个学科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线上教学。但缺少面对面的师生互动和教师的监管,居家学习和锻炼更需要学生自我约束、主动探究。笔者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和疫情期间的教学实践,尝试采用“六自”学习的方式(图1),激发学生自主锻炼的同时培养学生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六自”学习方式的实施思路  “六自”学习
“浸润式”培训是指将新入职的体育教师浸润在一个学术专业和教师专业发展高地,使其在优质体育特色学校中得到全方位熏陶,接受优秀体育教科研团队规范化、精准化的专业指导,高效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培训时间为全脱产一年。浙江省桐乡市新入职体育教师“浸润式”培训精准、扎实、高效,提供了一个培训的借鉴样板。主要培训操作如下:  一、“三式”环境驱发展动力  (一)激情跨入“幸福式”外显环境  按照学科在规定地点、规
根据微课使用场景的不同,一般可将其分为课内与课外2种,其中微课在课内使用较多。为发挥微课对学生课外学练的积极作用,笔者积极探索实践路径。  一、课前运用,利用前置性学习  体育微课引导学生前置性学习,让学生的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产生更紧密的连接。要使体育微课充分发挥出前置性学习的积极作用,需做好以下几点。  1.正确示范,提前预学有概念  借助微课开展前置性学习,一般适用于新授课。为使学生对新技能学
一、“四好”  1.选好内容。选好比赛项目是开展体育教学比赛的前提。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育教学比赛时,应根据教学进度选择可行的比赛内容,学生对所学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是评判能否进行比赛的重要标准之一。应选择能被学生普遍接受、学生认为有趣的内容。对一些传统竞技项目,应在组织上大胆创新,增强趣味性,让学生体会到新奇的感觉。如,田径教学中的跑、跳、投等;球类教学中的传接球、投篮、射门等内容。  2.用好方法。
包头市铁路第二中学是包头市东河区政府主管的一所初级中学,现有在校学生900人,是包头市示范学校。学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和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并积极尝试组队、参与新兴的体育项目——校园足球啦啦操的展示与比赛(图1)。  一、活动背景  2017年7月,学校接到9月初将在鄂尔多斯市举办“内蒙古中小学生第二届足球啦啦操锦标赛”的通知。对于一所零起点的学校来说真是时间紧、任务重,
从不同的角度看运动能力时,都可归纳和总结其特点,但角度不同,特点呈现的侧重也不同。如果从一体化的角度看,运动能力的特点能够更加全面和系统地梳理,且不同的个体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研究和探讨一体化视域下的运动能力特点及其个体差异,不仅能从理论上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更能指导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向纵深推进。  一、一体化视域下的运动能力特点与分析  在一体化视域下对运动能力特点深入分析时
为提升四川省各市(州)、区(县)体育教研员专业素养和教科研能力,推动区域内体育学科教育教学、教研发展,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成都外国语学校承办的“四川省2020年度‘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体育与健康学科教研员高级研修班”培训,于2021年3月29日至4月1日在成都外国语学校举行。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立兵,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体育教研员谭步军,成都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龚智发
在众多体育项目中,“铁人三项”是极具挑战性、刺激性的一项运动,要求运动员先后连续进行1.5公里的游泳,40公里的自行车比赛,10公里的长跑,是非常考验运动员体力和意志的运动项目。我从事学校体育工作已经整整41年了,做过一线的体育教师,担任过基层学校的行政工作,承担过上海市闵行区的小学体育教研任务。如今年逾花甲、临近退休,回望自己的“体育之路”,感觉自己总是行路匆匆,仿佛在与时间赛跑,途中充满着辉煌
体育课程一体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也是体育教育发展与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其在整体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将给广大体育教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及时转变观念,而且要把握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素养与专项水平要随之提升,否则,就难以抓住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的新机遇,难以适应体育课程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