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认定依据考量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ING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谣言是时下流行语,从刑事证据的角度来看,网络谣言是证明网络侵权的关键证据。本文以微博这一网络发布平台为例,从网络谣言之于诽谤罪认定为切入,论述微博这种新型电子证据的特点,分析构成诽谤罪的“情节严重”的考量标准,并针对现实情况提出进一步规范网络言论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谣言;诽谤罪;
  情节严重微博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途径正悄然改变着公众的生活方式和信息交换方式。而微博内容以其对特定事实的证明性,必然会进入到证据法领域。当一些特定言辞是某一犯罪的构成要件时,微博内容作为证据的重要性就更加显著。以诽谤罪为例,微博内容作为电子证据具有如下特点:
  主体的复合性。微博内容的发布,需要藉由网络服务提供商(ISP)/网络内容提供商(ICP)的运作来完成,ISP/ICP能够在微博内容传播中的参与作用,是微博证据不同于传统证据的突出特点。
  形成方式多样性。微博证据以网页形式存在,发表言论的主体既隐蔽又公开。因一般的微博服务提供商不需要用户提供实名认证就可以注册微博,有些发布者对于受众而言是不可见的。又因相当一部分发布者希望更快的让身边人在网上找到自己,所以往往在注册资料上留下真实身份。
  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微博上非法信息的二次传播具有可怕的发酵性,获知信息的群体将迅速膨胀,不明真相的“围观者”会给受害人带来更多的伤害。而很多ISP供应商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扩大影响力,纵容了微博谣言的肆意传播。
  取证质证的特殊性。侵权行为地、结果发生地等要素难以把握。微博电子证据必须附着在有形载体上,增加了质证难度。另外,因为大部分司法人员专攻人文科学领域,很难具备专业的电子技术知识,在证据材料出现争议的时候,还需要专业的技术部门、鉴定机构给出鉴定意见,才能被采纳。
  微博内容作为证据材料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法官对于案件的判决?《刑法》中诽谤罪以“情节严重”作为入罪标准。如何认定微博上的不实言论构成“情节严重”、认定标准如何考量,是个技术问题,也是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以存在时间为标准考量
  面对谣言,受害方的要求一般是停止言论攻击并赔礼道歉。可见,谣言传播的时间越长,对于受害者造成的伤害似乎越大。2006年,美国一女子因在网上被另一名女子称为“骗子”、“行骗大师”且持续时间达十个月之久,于是起诉对方诽谤罪,获赔1130万美元。这起案件创了此类案件的最高赔偿纪录。可见传播时间确实是在判决中值得考量的一个因素。但是,不实言论破坏力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捏造的内容让人无法容忍、对被害人的心理长时间的摧残、通过“听众”的反应引发更恶劣的后果等。设想,在一个刚刚注册、没有任何关注度的微博上发布的谣言,无异于造谣者的自言自语,此类谣言的可责性在于:它只要在微博上存在,就有被受众知晓的可能,所以仍然不能脱离“公然传播”的范畴。可见,谣言的存在时间在司法认定中可以部分的证明案件情节。二、以受众范围为标准考量
  随着微博的兴起,出现了花钱购买“粉丝”的不正当商业操作,说明了某些博主对“粉丝”数的渴望。2010年底,因金山公司和360之间的微博骂战而引发的微博第一案中,二审法院在阐述微博作为一个自由发表言论的空间,为实现我国宪法所保障的言论自由提供了一个平台之后,进一步说明由于微博上的言论具有随意性,主观色彩浓厚,甚至一些语惊四座的表达方式,都成为吸引“粉丝”关注的要素,特别是涉及批评的内容,还往往起到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①可见,法院肯定了微博上言论是为了达到吸引粉丝的目的。在刑事诉讼的诽谤罪认定中,“粉丝数”也即受众数就成为评判犯罪情节的一个关键标准。上述关于恶意购买粉丝数的调查也从侧面说明了扩大受众范围是发布微博的强大推力。三、以ISP(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影响力为标准考量
  目前,微博因ISP的不同分为门户类微博、地方和行业类微博两种,前者包括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后者包括和讯财经微博、ZOL微博等。不可否认,大型门户网站的微博影响力大、受众范围广、注册用户多,在推动言论传播方面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但是就发布信息的个体而言,他(她)周边有多少“观众”,才是认定他(她)的言论传播情况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浪网上一个不知名微博的受众未必能超过和讯财经微博中的名博。所以,ISP的影响力与判别“情节严重”似乎不存在必然联系。四、小结
  发布微博言论是传播者的个人行为,ISP、ICP尽管从一定程度上为言论传播提供了渠道,但是并不能左右某一特定言论的产生和迅速传播。在认定诽谤罪中“情节严重”时,微博的受众范围是一个关键性的考量因素,而传播时间可以予以辅助。参照知识产权法中关于网络著作权侵权“通知+移除”的“避风港”原则,可以将ISP、ICP作为提供证据保全方或者协助执行人的角色加以看待。2013年9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将该考量因素以法律解释的形式固定,为实践提供了明确指引。
  注释:
  ①微博第一案尘埃落定 公众人物“发微”要慎言[EB/OL].http://tech.qq.com/a/20110905/000029.htm,2012-5-15.参考文献:
  [1]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何家弘主编.电子证据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3]蒋平,杨莉莉.电子证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4]蒋平.计算机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刘品新.论电子证据的定位——基于中国现行证据法律的思辨[J].法商研究,2002(4).
  [6]王敏远.一个谬误、两句废话、三种学说——对案件事实及证据的哲学、历史学分析[A].<公法>第四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要】提单转让后托运人是否具有诉权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争议。对此法律无明确的规定,法院判决对此也不统一。通过分析提单整个流转过程中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提单的功能。依据我国现行法律,提单转让后托运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享有对承运人的诉权。  【关键词】提单转让;提单转让;托运人诉权一、问题之提出  在国际航运实务中,提单转让后若出现货损货差,一般由提单持有人向承运人索赔。提单转让后,托运人是否拥有对承运
期刊
【摘要】合同条款中同时选择了具体的仲裁机构仲裁和具体的法院诉讼两种争议解决方式的,约定的仲裁无效,约定的具体法院管辖也无效,应按照法定管辖向法院提起诉讼。  【关键词】仲裁条款;约定管辖;浮动管辖  一、浮动管辖条款效力问题的提出  2008年8月5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份《买卖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出售一批木方等货物,乙公司到甲公司住所地自提,合同签订地为甲公司住所地。同时双方合同第十条约
期刊
【摘要】司法实践中刑事抗诉案件办案期限制度存在着繁简不分、适用容混乱、分歧重重、司法解释突破法律规定的种种弊端。改进刑事抗诉案件办理期限制度,应当进一步完善立法,根据发现判决裁定错误的不同途径,合理设置按刑事抗诉案件程序和办理期限;加强检察机关内部协调配合和外部沟通衔接,解决争议和分歧,促进案件流转;加强对刑事抗诉案件办理期限的诉讼监督,提高诉讼效率。  【关键词】刑事抗诉办理期限;价值取向;改进
期刊
【摘要】2011年叙利亚爆发内战以来,局势动荡不安,加上众多外部势力的介入,叙利亚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联合国安理会始终致力于叙利亚问题的和平解决,于2013年9月27日全票通过了关于销毁叙利亚境内化学武器的第2118号决议。该份决议为和平解决叙利亚问题带来了一线希望,但未来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变数。本文通过对安理会第2118号决议主要内容的介绍,旨在说明决议的意义与不足,以期对叙利亚问题进行国际法视
期刊
【摘要】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出台,引来社会各界的各种关注,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争议颇大。有对其持积极反馈态度,也有人持消极不认同的态度。此文中,笔者就自己就学习和了解到的有关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一些内容发表了自己的解读及浅见。  【关键词】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争议;婚姻价值一、研究背景  婚姻法,作为整个法律体系中较为特殊的、与人们的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法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它的每一次司
期刊
【摘要】新婚姻法中有关父母出资给子女购买不动产的规定,其实施对房产分割有何影响,本文就此展开简要分析,并探讨新婚姻法出台后的利与弊。  【关键词】所有权;不动产;婚姻法一、引言  针对《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七条第一款,讨论有关父母给子女购买的不动产,子女另一方是否有权分割的。现针对此条款进行有效分析,分析当下房产的问题和新婚姻法出台后的利与弊,以促进中国婚姻法的进一步发展。二、婚姻法司法解释(三)
期刊
【摘要】社区矫正是西方国家首先推行的一种刑事执法模式。因其为犯罪人回归社会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途径,有着监禁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被现代各民主国家所推崇。社区矫正制度顺应了国际社会刑罚轻缓化、行刑社会化和行刑人道化的发展趋势,但我国社区矫正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需要不断地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加大宣传力度,使这一制度更好地为公众所接受;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解决好社区矫正人员的
期刊
【摘要】利用对安徽省126位分散农户的调查数据,详细分析了农户农药使用的相关行为。结果表明农户不规范、不合理的农药使用行为仍然普遍存在。据此提出加大农户施药行为培训、加大对农药使用法律的宣传力度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农户;农药使用;行为决策;法律  一、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提生态文明: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
期刊
【摘要】商标描述性使用①的构成要件是否包含“混淆可能性”,这一问题我国《商标法》没有明确规定,在学界也存有争议。将“混淆可能性”作为描述性使用的构成要件,违背了商标法的立法理念和适度保护的法律原则,应当将“混淆可能性”排除出描述性使用的构成要件。  【关键词】混淆可能性;描述性使用;正当使用商标描述性使用是商标合理使用抗辩的一种,是指虽然使用了商标中的文字或图形,但却并非用其指示商品或服务的特定来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受侵害的事件不断出现,可是消费者在消费纠纷中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寻求诉讼保护时,常面临诸多困难。为了保护众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2012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增设了公益诉讼条款,以此为基础,今年新颁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费者协会针对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本文从消费者协会的性质加以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