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那片独特的雪花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renw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生命教育课;感悟;生命品质;自我生成
  2011年12月3日—5日,我们有幸参加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广东顺德主办的“第七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此次论坛可谓是一次视听盛宴,既有生命教育学术专家的专题讲座,又有生命教育资源与教学资源的精彩展览,尤其是由一线生命教育教师带来的生命教育教学示范课,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展示了极为丰富的、多元的经验资讯,使代表们受益匪浅。其中来自宝岛台湾“彩虹爱家”的廖老师的一堂生命教育示范课,给我们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堂用时45分钟的游戏体验型生命教育课,名为“雪花片片”。教学目标是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悦纳自己。课程的难点在于通过互动式游戏的引导,让学员们对自己有新发现,从而得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进而学会了解自己,悦纳自我。
  游戏是这样的:学员们闭上眼睛,不能说话,在事先准备好的A4纸上,按照教师的指导语来折纸和撕纸。第一步,将手中的纸对折,然后在右上角撕下一个边长1公分的等腰三角形;第二步,把手上的纸再对折,然后在右上角撕下一个半径为1公分的四分之一圆(扇形);第三步,把手上的纸再对折,然后在右上角撕下一个边长为1公分的正方形。廖老师在引导大家做游戏的过程中,神秘地告诉大家,一张纸可以改变你的人生。游戏结束,大家在教师口令下睁开眼,发现按照同样的指令,自己和别人撕出来的“雪花”却形态各异,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廖老师说:“我发出一样的指令,你们做一样的事,结果怎么样?”学员们回答:“结果不一样。”廖老师又问:“在游戏进行当中,你们不能看,也不能问,心情如何?”学员们纷纷分享自己的心情,有的说“迷惑”,有的说“急迫”,还有的说“期待”……廖老师从分享心情入手慢慢引导,让学员们谈出自己的想法——“迷惑”是因为不知道要做什么;“急迫”是急于知道最后的结果;“困惑”是不知道标准是什么;“期待”是因为想知道一张纸如何改变人生……在学员分享过程中,廖老师不时根据这些回应来询问:“有谁和这位学员的感受一样?”这会让学员们感到自己的情绪不是个别的,是正常的。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注,正是生命教育一直倡导的——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均要体现关注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生命,用好奇和欣赏的眼神看待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陪伴。
  有趣的是,当廖老师提问时,一位女学员说:“我的心情就是没有心情。”针对这样的回答,廖老师不急不躁,慢慢说道:“哦,为什么呢?为什么没有心情呢?”学员答道:“只要用心地听,仔细地去做,最后一定会有结果,所以此刻没心情。”廖老师说:“这是一个很棒的特质——顺服和守规矩,在整个团队里总会有人相信领导,领导说什么我就跟着走,所以你非常适合成为别人的伙伴。”
  接下来,廖老师又对学员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我发出一样的指令,你们做一样的事情,结果不一样;在做的过程中心情也不一样,当你看到自己手中的雪花形状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你的感觉如何?”
  有一位学员谈到当看到自己的雪花和别人不一样时,怀疑自己是不是撕错了。廖老师问:“还有谁认为跟别人不一样就是自己做错了?”会场上多数人都举起手来。廖老师问:“你做错了吗?我有没有说什么是对的?你是否害怕和别人不一样?”接着,廖老师讲述了一个撕雪花的奶奶的故事,大意是说一位奶奶总是按着斜的方向折叠、撕掉老师要求撕的形状,所以她撕出的雪花与别人都不一样,但做出的雪花最漂亮,当老师赞赏她时,她却高兴不起来,总是觉得自己太笨,因为做的总是和别人不一样。老奶奶小时候家人就不断教育她要和别人一样,不一样就是错了,就是不对的,使她变得怀疑自己,失去了自信,不敢有创新的勇气。
  课程进行到这里,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传统的知识性教学强调科学性、统一性,强调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这种影响根深蒂固。当我们和别人的答案不一样时,内心的恐惧和担忧就会袭来。生命教育使我们回到生命的本真,教师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因材施教”,在坚持科学性的同时更应该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启发和引导学生,不能轻易把学生“模式化”了,不能随意扼杀他们的创意。正像台湾教师黄欣雯常说的:“没有错的答案,对的答案不止一个。”生命教育教师的责任是营造尊重、透明和好奇的氛围,让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有一位女学员说:“张开眼睛看到自己的雪花,觉得很失望,不喜欢自己的雪花,因为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此时,廖老师将心中的雪花与实际上撕成的雪花相比有差距,所以感觉到的失望,引申到日常生活中现实和理想是有落差的,同时发问:“我们不像理想中的那样,就没有优点了吗?”这样的发问开启了又一个对话和思考的空间。可能是因为课程展示时间有限,所以廖老师并没有在此多作停留。这个亮点只是轻轻闪动,转瞬即逝,没有更加明亮。让人感觉意犹未尽,稍有些遗憾。
  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气氛被廖老师调动了起来,想要分享心中感受的人越来越多。又一位学员反思自己在撕纸的过程中,总是从薄的、好撕的地方撕,由此联想到自己日常遇到事情时喜欢从容易处入手。廖老师此时的引导很精彩:先鼓励她发现了自己的一个宝贵的特质——做事情善于寻找和发现捷径,同时也分享了自己的做法——故意撕重叠的地方,所以纸上会有很多洞,雪花的变化就多一些。“在写戏的时候(学员们有艺术背景),一定要给那个人物故意制造一些困难,这样剧情才会好看,如果都选简单的情节写,还会有人看吗?所以当人生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想:哇,我的人生剧情这么丰富。”
  这时一位男学员一边笑一边举起自己的“作品”,大家定睛看去,原来是一片只有拇指般大小的“雪花”,引起全场笑声一片。此时,廖老师讲述了一个五十几岁的妈妈因为自己只剩下一点点的小雪花而难过得不得了的故事,随即问男学员:“我之前的话有没有伤害你啊?”那位学员好像很介意“伤害”这个词,极为认真地表达其实自己没有感觉受伤害。此时我在想,廖老师的用意是好的——关注学员的内心感受,只是无意中把“受伤害”这一感受加给了学员。生命教育是小心翼翼呵护学生心灵的课程,教师要放下原有的价值量尺,不替学生去说他们的心中感受,因为感受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表达才是他们自己的,尊重生命是生命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   廖老师接着提问:“为什么我说一样的话,你们做一样的事,在做的过程中心情不一样,面对这个成果的态度不一样呢?我们的想法不一样、动作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对撕纸的解读不一样,选择就不一样;习惯不一样,态度就不一样。那么,我们每个人的‘不一样’是正常的吗?”大家齐声回答:“是正常的。”廖老师接着说:“人都是不一样的,就好像在同一个环境、同一个空间、同一个湿度、同一个温度,每片雪花降下来都会不一样。这个游戏就叫‘雪花片片’”。
  巧妙扣题之后,课程进入到总结收尾阶段。廖老师问:“通过这个游戏,你有什么新发现?这个发现对你有什么帮助?”学员们纷纷反思自己在生活、工作中的一些做法,表示学会了换位思考,提升了包容性。有的学员说很喜欢自己的雪花,没有找到跟自己的雪花一样的,是因为自己很特别。还有的学员表示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给自己和他人提供更多的创意空间。这些新发现是尝试改变的基础,是知行合一的开始。
  “雪花片片”的游戏,我们在以往的生命教育课的团队合作专题中也应用过,但却没有像廖老师这样在自我认知中做得这么贴切、这么细致、这么充分,可谓游刃有余,举一反三。廖老师将游戏引申到“自卑与自信”“理想与现实”“挫折与应对”等问题上,问题设计细致递进,丝丝入扣,课程进行中不断用欣赏的眼神和鼓励的话语给大家带来启发。
  总之,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游戏体验型生命教育课,实现了课程设计的基本目标,使学员认识到了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为自我认知和自我悦纳开启了思考的空间。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过程中的“过快”“过刚”“过急”“过头”现象。
  “过快”——教师可以尝试给学员更多机会表达内心的感受,然后引用学员的原话来引导发问,而不是“过快”地说出教师自己的意见与想法。
  “过刚”——那位男学员曾多次表达他没有受伤害,这只是教师的感觉而已。教师在此处是否有点“过刚”?
  “过急”——没有让学员充分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没有使各自的生命故事流动起来,缺乏持续而有力量的影响,很难实现知行合一。
  “过头”——“一张纸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目标在本次课上很难完全实现,它需要一个过程,不但要有游戏,也要辅以多元的视听媒体,更要有讨论中的思考与感悟,还要有尝试新行动的决心和勇气,所以仅一个游戏之后就承诺“一张纸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点“过头”。
  总之,生命教育课上,教师要设计精彩的活动,带领学生亲身体验,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重要的是探索游戏背后的道理。热闹的游戏之后,能让学员沉淀下来,领悟游戏背后的道理,帮助他们看到游戏之前没有发现的自己,感动、心动,最重要的是“行动”,这种行动的力量是学员自己找到的。促进人们生命品质的自我生成,这才是评价生命教育课程效果的核心标准。
  (作者单位:1.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命教育教研室,长春,130031;2.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命教育研究与推广中心,长春,130031)
  编辑 / 于洪 魏华林 终校 / 何 妍
其他文献
〔关键词〕自信心;拒绝上学;意象对话技术  紧紧抓住的双手——拒绝上学  下午,办公室外逐渐安静下来,大部分学生已经进入教室,开始了新的学习,临窗而坐的我也准备静下心来看看书。突然,一阵阵刺耳的训斥声传来。我立即打开窗户,只见学校大门口几个家长正拖着一个男孩,并大声要求其进学校上课,孩子的双手紧紧抓住学校大门,身子尽力往后,大声抵抗着。看着孩子如此难受,我不知哪来的勇气,毫不犹豫地大声喊出来:“请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理论不仅适用于学校教育[1],也适用于家庭教育。1998年塞里格曼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中宣称当代心理学的使命是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令家庭幸福美满。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父母建立与孩子之间积极的“爱的关系”。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纪律和规则  〔中图分类号〕G4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脱毒马铃薯种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国外新型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国内现有的技术,无论从产量还是质量上,都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市场的需求,因此,需要相关人员不断地对脱毒马铃薯种植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对相关领域不断地探索,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马铃薯产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脱毒马铃薯;种植技术;要点   脱毒技术是当今世界較为先进的马铃薯种植技术之
〔关键词〕观摩课;选题;心理  2015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召开了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教学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大力支持下,在徐春霞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六人远赴湖南长沙,进行了为期4天的观摩学习。四天来,我们聆听专家讲座,观摩课堂教学,聆听专家点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一线教师,接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获益匪浅,感慨万千。  此次活
2010年8月13日~15日,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马来西亚、韩国等著名积极心理学家以及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小学校长、教育行政主管领导、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及研究人员等500余人出席了会议并作交流。  此次会议旨在推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教育”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促进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应用与普及。会议主题是积极心理教育——培养青
〔摘要〕文理分科是高中阶段的一件大事,若分科后学习成绩不好,学生很容易责怪自己当初选错了。本案例的来访者正是如此,选择文科后成绩不佳,一直后悔为什么没选理科,处于焦虑状态中,影响了生活和学习。咨询中通过情绪梳导、帮助树立信心和介绍职业生涯教育让来访者释怀,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文科生;个案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
当代诗歌很多是在一种充满暴力的基因传统下进行的写作。重走经典美学道路,需要异常的代价和勇气。反抗的姿势有很多种—牺牲的,讨巧的,激进的,温吞的,投机的……李少君选择的,是以“后退”的姿态去对峙、搏击和冒进。李少君的诗歌当中,凸现“美即最大霸权”。诗人自称是“贪婪的诗意的寻芳客”,立誓“狠狠地榨取美的最后的剩余价值”(《过临海再遇晚秋》)。这些审美和耽溺,非但不是老套的古典复归,反而是危险的美学冒进
〔摘要〕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是一所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高中,多年来,学校致力于心理教育“三个融合”建设,所谓“三个融合”即心理教育与学校文化、学校管理、学校教学的融合,为此,学校确定了建设心理教育特色学校的发展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了学校的发展战略,学校以此进行国家课题“构建学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体系的研究”的实践探索,特设两个心育特色班进行全方位研究
〔关键词〕人际交往;小学生;辅导案例  一、学生主诉  我与同桌A是好朋友,一个多月之前,A向我打听B同学在原来的学校是不是风评不好,我就和她闲聊了几句,也没有说B坏话。但是,之后A就添油加醋地把我们的闲聊说给了别人听,而且惊动了B的爸妈。B的爸妈打電话和我爸妈说了这件事情,说我在背后说人坏话。我感觉同桌并没有把我当好朋友,否则不会把我的话说出去,而且歪曲事实。A肯定是故意的,故意挑起这个话题,再
征 稿 启 事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进一步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将于2017年开展“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评选活动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交流探讨与成果发表的平台。现将有关事项说明如下,欢迎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