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2—2002: 瞿兆玉的数字神话自毁蓝田蓝图
瞿兆玉的蓝田公司有一个好概念,也有一个好模式,还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好蓝图。可惜蓝田的蓝图太大,需要十八般好武艺,瞿兆玉自知武功不足,故走旁门左道,造出一串“好数字”,怎不知数字过于美好也让人生疑,结果数字神话毁了蓝田蓝图
蓝田倒了,蓝田神话的创造者瞿兆玉也老了。
2008年10月,这位60岁的老人又刚刚获刑三年,但他并不值得同情,因为在如今的瞿家湾镇,有一条“农民伤心街”,在多雨冰冷的冬季,街边几百户村民都住在漏风漏雨的窝棚里艰难度日,还有7000人无地无业。
这正是他和蓝田欠下的“孽债”。
戳穿蓝田神话的是中央财经大学的教授刘姝威,而真正断送它的却是瞿兆玉本人,以及当地大大小小的一帮官员。
蓝田问世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两岸是故乡”,1948年1月,瞿兆玉就出生在这个偏僻的秀美之地。父母给他取了个乳名——蓝田。和87万洪湖父老乡亲一样,瞿兆玉在1968年参军之前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
1980年退伍后,瞿兆玉走仕途,先是在沈阳电信局当宣传部长,1983年又升任沈阳市委秘书。
瞿兆玉从商的真正机遇始于1988年。那一年,他调任沈阳行政学院副院长,主管后勤,其实就是主管校办企业。瞿兆玉一上任就接管了1987年成立的校属企业沈阳市新北副食商场和1988年成立的沈阳市新北制药厂,任法人代表及董事长。1991年,学院又成立沈阳莲花大酒店,仍由瞿兆玉任法人代表。
1992年是个转折之年。
这一年10月,经沈阳市体改委批准,沈阳市新北制药厂、沈阳莲花大酒店、沈阳市新北副食商场全部资产合并,然后再通过资金定向募集,成立一家股份有限公司。
新公司中,国有资产1828万元折算1828万股国家股,归属沈阳市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企业资产3525.6万元折算3525.6万法人股然后再向企业内部职工以1:1.25溢价定向发行1342.4万股,最后总股本6696万股。
推动这一改制的正是瞿兆玉,改制之后,法人股占到52%,属绝对控股,而法人股的持有者正是他本人的沈阳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下称沈阳蓝田)。
这一圈下来,瞿兆玉完成了院属资产的乾坤大挪移,而日后的发展表明,这才是瞿兆玉小试牛刀。
蓝田上市
沈阳蓝田“三合一”之后,瞿兆玉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将农业定位为公司新的发展方向,这个定位并没有太多的产业思考,只是资源导向而已。1993年3月,瞿兆玉的老家湖北洪湖市瞿家湾镇党委政府到全国各地招商引资,找到了他。
瞿兆玉首先投资500万元,建立一个冷藏加工基地,向家乡人问好。
试水顺利后,瞿兆玉又利用定向募集资金,成立沈阳蓝田的全资子公司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下称洪湖水产),决定回家乡大搞水产品种养、加工基地,这在日后成为蓝田上市的主体产业和核心资产。
经过4年的发展,到1996年,沈阳蓝田已形成了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销售为主,兼营制药、酒店、贸易、零售、房地产开发的多元生产经营格局。1993到1995年,沈阳蓝田的主营业务收入从13亿跃升到了30亿,税后利润也从1亿多增长到近3亿。瞿兆玉认为,沈阳蓝田的上市时机已经成熟。
瞿兆玉率先瞄上的两位官分别是王法雄和孙鹤龄。前者于1994年至1996年期间担任中组部调研室副主任,后者任农业部财务司司长,在农业部金融领域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
与王法雄的“合作”是,他帮助瞿将“沈阳蓝田”上市,瞿兆玉则以内部职工股名义转给王法雄股份。
在王法雄精心策划下,瞿兆玉在申报材料中,伪造了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对公司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的数额作相应缩减,隐瞒内部职工股在1995年11月6日至1996年5月2日在沈阳产权交易报价系统挂牌交易的事宜。一番包装之后,沈阳蓝田已经具备上市资格。
与孙鹤龄的交易也很简单,瞿为孙鹤龄领导的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赞助500万,蓝田上市后再转一些内部股份,孙则只需要在瞿的假材料上签字认可。
有王法雄和孙鹤龄相助,沈阳蓝田上市一路绿灯。
1995年12月,经农业部“农财函[1995]113号”文批复同意,沈阳蓝田国家股股权1828万股由沈阳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划拨给农业部持有。
1996年5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沈阳蓝田以每股发行价8.38元向社会公开增发3000万A股。1996年6月18日,沈阳蓝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时,总股本变成9696万股,其中沈阳蓝田持有起法人股3525.6万股,占36.36%,为第一大股东;农业部持有国家股1828万股,占18.86%,为第二大股东。
蓝田神话
蓝田股份上市共募集股金24155万元,这背后洪湖市委也功不可没。
1993年,瞿兆玉在沈阳做生意时,曾赠送给洪湖市市长一辆丰田轿车,后者则以瞿兆玉建设家乡之名,大笔一挥,将1300亩土地白送给瞿兆玉。同时在向农民征地时,率领有关领导充当“劝说员”,为做通工作有时还亲自帮助农民收割油菜。正是在当地政府的过分扶持下,瞿兆玉仅用了3年时间就把“农户+公司”从设想变成现实,建成了一个拥有30多万亩洪湖水面、2700多亩耕地、20000多名职工,包括蓝田工业区、蓝田农业产业基地、饮料厂等20多个项目的蓝田帝国。
为了显示自己对洪湖的专业与专注,瞿兆玉不仅上市融资全部投在洪湖,还把沈阳蓝田一步步全搬了过来,使沈阳蓝田只剩下一个空壳。
1999年12月,蓝田股份正式迁址更名,公司工商登记住所改为“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公司则由“沈阳蓝田”变为“湖北蓝田”。
瞿兆玉的过人之处在于鲜亮的产业概念:利用洪湖市的资源与环境做“大农业”。
洪湖水资源和耕地资源都得天独厚,境内既有湖北省最大的湖泊——洪湖(53万亩),还有中小湖泊103个 ,水面51万亩 ,共有水面45000多公顷(104万亩)。
此外,洪湖还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商品棉基地和商品鱼基地。洪湖的旅游资源也毫不逊色,有三国“赤壁之战”旅游点、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等等。
蓝田就是在这样一块福地大举投资:以2000万元兴建“菜篮子工程”基地项目;4700万元开发生产冷冻干燥食品项目;4800万元兴建中华鳖养殖基地;4986万元兴建畜禽繁养基地等
水产之外,瞿兆玉还投资联营洪湖大湖公司3696万元,占股份48%,后又斥资2500万元入主洪湖市香檀河养殖场。
更重要的,蓝田在这个大农业概念下,还实跋了一个为人称道的“公司+农户”模式,是一个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三赢战略:公司与一些行政村合营,蓝田出资,村里出地,“参股联结”、合作开发公司按利润的30%向村委支付土地红利,并安排全部劳动力进厂成为工人。
瞿家湾镇1994年时人均年收入不足650元,属于湖北省21个重点老区贫困乡镇和全省六大贫困乡镇之一。
蓝田迁入后,不仅出资修了一条通往瞿家湾的30公里的公路,还陆续兴建了自来水厂、蓝田医院、蓝田中学、蓝田文化广场和无线通讯中转站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重新进行社区规划并向每个村民无息贷款进行住房改造等,俨然一个革命老区的新“救星”。
面临三农问题困扰的中国太需要这样的神话了,但中国股市并不需要,这是瞿兆玉最大的错误。
1996-2000年,蓝田在财务数据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10倍,历年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1998年特大洪灾,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史上一个罕见的“蓝田神话”,被称作是“中国农业第一股”。到2001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总额达到54.65亿元,实现利税16.72亿元,“蓝田系”扩张到全国各地的230家企业,资产规模达220亿元。
但这样的神话经不起推敲。2001年10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的刘姝威撰写了一篇600字的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发表在《金融内参》上。
三个月之后,神话蓝田树倒猢狲散,刘姝威获选年度经济人物。
原因并不是刘姝威神通,更不是《金融内参》广大,而是蓝田之火已经烧到最后一层纸,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净营运资金都已经告急,只需刘姝威这样的勇士站出来轻轻一点。
瞿兆玉的蓝田公司有一个好概念,也有一个好模式,还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好蓝图。可惜蓝田的蓝图太大,需要十八般好武艺,瞿兆玉自知武功不足,故走旁门左道,造出一串“好数字”,怎不知数字过于美好也让人生疑,结果数字神话毁了蓝田蓝图
蓝田倒了,蓝田神话的创造者瞿兆玉也老了。
2008年10月,这位60岁的老人又刚刚获刑三年,但他并不值得同情,因为在如今的瞿家湾镇,有一条“农民伤心街”,在多雨冰冷的冬季,街边几百户村民都住在漏风漏雨的窝棚里艰难度日,还有7000人无地无业。
这正是他和蓝田欠下的“孽债”。
戳穿蓝田神话的是中央财经大学的教授刘姝威,而真正断送它的却是瞿兆玉本人,以及当地大大小小的一帮官员。
蓝田问世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两岸是故乡”,1948年1月,瞿兆玉就出生在这个偏僻的秀美之地。父母给他取了个乳名——蓝田。和87万洪湖父老乡亲一样,瞿兆玉在1968年参军之前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
1980年退伍后,瞿兆玉走仕途,先是在沈阳电信局当宣传部长,1983年又升任沈阳市委秘书。
瞿兆玉从商的真正机遇始于1988年。那一年,他调任沈阳行政学院副院长,主管后勤,其实就是主管校办企业。瞿兆玉一上任就接管了1987年成立的校属企业沈阳市新北副食商场和1988年成立的沈阳市新北制药厂,任法人代表及董事长。1991年,学院又成立沈阳莲花大酒店,仍由瞿兆玉任法人代表。
1992年是个转折之年。
这一年10月,经沈阳市体改委批准,沈阳市新北制药厂、沈阳莲花大酒店、沈阳市新北副食商场全部资产合并,然后再通过资金定向募集,成立一家股份有限公司。
新公司中,国有资产1828万元折算1828万股国家股,归属沈阳市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企业资产3525.6万元折算3525.6万法人股然后再向企业内部职工以1:1.25溢价定向发行1342.4万股,最后总股本6696万股。
推动这一改制的正是瞿兆玉,改制之后,法人股占到52%,属绝对控股,而法人股的持有者正是他本人的沈阳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下称沈阳蓝田)。
这一圈下来,瞿兆玉完成了院属资产的乾坤大挪移,而日后的发展表明,这才是瞿兆玉小试牛刀。
蓝田上市
沈阳蓝田“三合一”之后,瞿兆玉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将农业定位为公司新的发展方向,这个定位并没有太多的产业思考,只是资源导向而已。1993年3月,瞿兆玉的老家湖北洪湖市瞿家湾镇党委政府到全国各地招商引资,找到了他。
瞿兆玉首先投资500万元,建立一个冷藏加工基地,向家乡人问好。
试水顺利后,瞿兆玉又利用定向募集资金,成立沈阳蓝田的全资子公司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下称洪湖水产),决定回家乡大搞水产品种养、加工基地,这在日后成为蓝田上市的主体产业和核心资产。
经过4年的发展,到1996年,沈阳蓝田已形成了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销售为主,兼营制药、酒店、贸易、零售、房地产开发的多元生产经营格局。1993到1995年,沈阳蓝田的主营业务收入从13亿跃升到了30亿,税后利润也从1亿多增长到近3亿。瞿兆玉认为,沈阳蓝田的上市时机已经成熟。
瞿兆玉率先瞄上的两位官分别是王法雄和孙鹤龄。前者于1994年至1996年期间担任中组部调研室副主任,后者任农业部财务司司长,在农业部金融领域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
与王法雄的“合作”是,他帮助瞿将“沈阳蓝田”上市,瞿兆玉则以内部职工股名义转给王法雄股份。
在王法雄精心策划下,瞿兆玉在申报材料中,伪造了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对公司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的数额作相应缩减,隐瞒内部职工股在1995年11月6日至1996年5月2日在沈阳产权交易报价系统挂牌交易的事宜。一番包装之后,沈阳蓝田已经具备上市资格。
与孙鹤龄的交易也很简单,瞿为孙鹤龄领导的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赞助500万,蓝田上市后再转一些内部股份,孙则只需要在瞿的假材料上签字认可。
有王法雄和孙鹤龄相助,沈阳蓝田上市一路绿灯。
1995年12月,经农业部“农财函[1995]113号”文批复同意,沈阳蓝田国家股股权1828万股由沈阳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划拨给农业部持有。
1996年5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沈阳蓝田以每股发行价8.38元向社会公开增发3000万A股。1996年6月18日,沈阳蓝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时,总股本变成9696万股,其中沈阳蓝田持有起法人股3525.6万股,占36.36%,为第一大股东;农业部持有国家股1828万股,占18.86%,为第二大股东。
蓝田神话
蓝田股份上市共募集股金24155万元,这背后洪湖市委也功不可没。
1993年,瞿兆玉在沈阳做生意时,曾赠送给洪湖市市长一辆丰田轿车,后者则以瞿兆玉建设家乡之名,大笔一挥,将1300亩土地白送给瞿兆玉。同时在向农民征地时,率领有关领导充当“劝说员”,为做通工作有时还亲自帮助农民收割油菜。正是在当地政府的过分扶持下,瞿兆玉仅用了3年时间就把“农户+公司”从设想变成现实,建成了一个拥有30多万亩洪湖水面、2700多亩耕地、20000多名职工,包括蓝田工业区、蓝田农业产业基地、饮料厂等20多个项目的蓝田帝国。
为了显示自己对洪湖的专业与专注,瞿兆玉不仅上市融资全部投在洪湖,还把沈阳蓝田一步步全搬了过来,使沈阳蓝田只剩下一个空壳。
1999年12月,蓝田股份正式迁址更名,公司工商登记住所改为“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公司则由“沈阳蓝田”变为“湖北蓝田”。
瞿兆玉的过人之处在于鲜亮的产业概念:利用洪湖市的资源与环境做“大农业”。
洪湖水资源和耕地资源都得天独厚,境内既有湖北省最大的湖泊——洪湖(53万亩),还有中小湖泊103个 ,水面51万亩 ,共有水面45000多公顷(104万亩)。
此外,洪湖还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商品棉基地和商品鱼基地。洪湖的旅游资源也毫不逊色,有三国“赤壁之战”旅游点、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等等。
蓝田就是在这样一块福地大举投资:以2000万元兴建“菜篮子工程”基地项目;4700万元开发生产冷冻干燥食品项目;4800万元兴建中华鳖养殖基地;4986万元兴建畜禽繁养基地等
水产之外,瞿兆玉还投资联营洪湖大湖公司3696万元,占股份48%,后又斥资2500万元入主洪湖市香檀河养殖场。
更重要的,蓝田在这个大农业概念下,还实跋了一个为人称道的“公司+农户”模式,是一个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三赢战略:公司与一些行政村合营,蓝田出资,村里出地,“参股联结”、合作开发公司按利润的30%向村委支付土地红利,并安排全部劳动力进厂成为工人。
瞿家湾镇1994年时人均年收入不足650元,属于湖北省21个重点老区贫困乡镇和全省六大贫困乡镇之一。
蓝田迁入后,不仅出资修了一条通往瞿家湾的30公里的公路,还陆续兴建了自来水厂、蓝田医院、蓝田中学、蓝田文化广场和无线通讯中转站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重新进行社区规划并向每个村民无息贷款进行住房改造等,俨然一个革命老区的新“救星”。
面临三农问题困扰的中国太需要这样的神话了,但中国股市并不需要,这是瞿兆玉最大的错误。
1996-2000年,蓝田在财务数据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10倍,历年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1998年特大洪灾,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史上一个罕见的“蓝田神话”,被称作是“中国农业第一股”。到2001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总额达到54.65亿元,实现利税16.72亿元,“蓝田系”扩张到全国各地的230家企业,资产规模达220亿元。
但这样的神话经不起推敲。2001年10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的刘姝威撰写了一篇600字的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发表在《金融内参》上。
三个月之后,神话蓝田树倒猢狲散,刘姝威获选年度经济人物。
原因并不是刘姝威神通,更不是《金融内参》广大,而是蓝田之火已经烧到最后一层纸,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净营运资金都已经告急,只需刘姝威这样的勇士站出来轻轻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