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的意义与困局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jiangd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在相声正走下坡路时,近来北京突然掀起了一种文化现象——“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和他的传统相声火爆京城。有人也许不会相信,郭德纲相声专场已到了一票难求的程度。
  去年冬天,郭德纲突然受到众多媒体追捧,在京城火爆异常,被誉为“郭德纲现象”。今年1月25日,他领演的2006北京新年相声大会,门票几天前全部售空,演出持续了五个多小时,其中郭德纲返场22次,创下相声演出的一个纪录。而在笔者撰写本文的大年三十,郭德纲的相声专场都已排到了农历正月二十!
  1949年以后,相声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说唱艺术,经历了一番社会主义改造的变脸游戏。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老艺人们对传统相声中某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新面貌”的元素进行了分检与剔除。这些被剔除的,既包含了“涉黄”的荤口,格调不高的流俗玩笑,也包含了以敲打演员取笑的“打哏”,取笑外地进京人员口音的“怯口活”等内容。很多经典的老段子,因为包含这些被认为是不文明的内容而被束之高阁。另外的一些老段子,因为反映的多半是旧社会的“旧人旧事”,与“新社会新风尚”无关,也被弃之不顾。
  在破旧的同时,老艺人们开始为新中国的相声事业“立新”。他们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深入厂矿农村的生产一线,绞尽脑汁为歌颂新社会创造新作品。在此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那种被称为“歌颂型”的作品成为了相声演出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相声也成功地由“大众娱乐形式”转型为“社会教化工具”。通过电台或者文艺晚会里安插的歌颂型相声,公众了解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的有趣报道,同时又接受了一些对与社会主义新风尚相抵触行为的批评。
  郭德纲式的回归传统,无疑是对1949年以来,在相声艺术内部出现的这些变异的反动。他将自己的演出场所固定,并发掘表演了大量传统作品。德云社的拥趸们得以看到最接近本来面目的相声,引来如潮的好评,自然是意料中的事情。重振相声,成为相声拥趸们塞到郭德纲手里的一杆枪。但是,让相声回归传统,是否就意味着相声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就可以被再次发扬光大了呢?
  保持相声传统的表演形态恐怕未必能缓解相声的颓势。仅仅抱着传统段子显然是无法将相声发扬光大的。郭德纲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创作成了他相声活动的重要部分。尽管这些新作品已经摆脱了“歌颂型”的窠臼,并且发散着相声艺术的诱人气味。但他们依然无法抵御传播媒介对相声娱乐性的侵蚀。一个被反复播放超过10次的段子,再优秀也无法把听众带回初尝的美妙感受。只有少数真正的老饕,才能耐着性子品评隐藏在重复演出中的个性差异,体味不同大师演出同一节目的不同风格。当然,优秀的演出者可以利用“抓哏”的技巧添加新的包袱,而改换垫活也可以使段子获得新鲜感。不过这些细枝末节的变化,能赶上这一代听众用数字设备武装的耳朵吗?作为一种依据台本,照方演出的艺术,相声始终无法如“脱口秀”一样保持连续的活力。
  挽救相声也好,重振相声也好,无可回避的是这样一个问题:相声的未来形态是什么。有“钢丝”将郭德纲与台湾艺术家赖声川相提并论,认为他将把中国相声带入新的辉煌。但仔细想想,相声舞台剧化的尝试,内地的艺术家并不是没有操作过。2002年底,姜昆就曾经将《明春曲》视作拯救相声的重要工具。但这也并没有缓解近年相声日渐衰颓的趋势。更何况,赖声川赖以成名的“相声剧”,说到底还是舞台剧,不过化用了相声的表演形式。假如相声真的最终成了话剧的附庸,恐怕也不会为“钢丝”们喜闻乐见了吧。
  其实,类似的问题在这个中国社会急速转型、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挑战的时代,并不仅仅指向相声一家。郭德纲是一位生活在“钢丝”中的艺术家。“郭德纲现象”的背后,体现着的是相声拥趸“扶正补虚,理气合中”的美好愿望。愿望是不错,只是千万别治病心切,乱用虎狼药了。
其他文献
五大国防军工总公司改组为十大军工集团公司,以及科研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S研究院的外部环境同以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了竞争而且竞争变得日趋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不少诸如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环境污染、劳工纠纷等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在社会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学者们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积极的开展研究,其中,企业社会责任
当前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往往利用其控制权与上市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员一起侵犯中小股东和公司的其他利益关系人的权益。该行为集中体现在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间的关联交易盈余管理上。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与我国上市公司所特有的股权结构,以及在特定股权结构下形成的公司治理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公司的股权结构是怎样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又怎样进一步影响公司的会计行为呢?面对我国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特殊的情况,我
本文结合盈余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分析了盈余管理产生的内部动机和外部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证券市场监管制度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为了使研究具有针对性,选择了我国证券市
《上海采风》约我写“印象上海”,我脑子里想到的却是旧上海。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旧上海忽然在香港复活了,一个让人们无限遐想的旧上海从银幕上浮现出来,它穿过层层烟雾向我们飘来。导演们突然地集体奔向上海那风格陈旧的石库门,倘佯于四马路四周的小马路里。他们的目光和镜头聚焦于旗袍、高跟鞋、石子路面、雾蒙蒙的小巷;那里的巨商小贩、报馆记者从大马路叮当作响的有轨电车上挤下来,又坐进了二马路上人力车夫拉着吃力
本文首先对企业管理理论与思想演进的历史进行了回顾,阐述了企业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接着对加入WTO后面临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竞争的汽车制造业特点变化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正面临工业化和信息化双重挑战的中国汽车制造业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对当今信息时代企业管理创新的主流趋势进行了分析,从企业管理理论发展角度阐述了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在对RW公司发展历史和经营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