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调入声用韵的发展演进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l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唐五代、北宋到南宋,入声韵的使用虽然有相当稳定的频次,但也一直在悄然地变化着.从具体创作的入声韵部来看,它既与《广韵》诗韵韵部渊源有自,也与实际方言口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与词调体式及文学声情的关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词人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变化.唐五代词入声韵部与《广韵》相比,其分合与诗歌用韵基本一致,从词体特征来看,入声韵使用还明显处在摸索、尝试的阶段.北宋词坛入声韵部的大体分类初步定型,入声韵与词调体式之间也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入声韵特有的文学声情已经清晰体现.受南宋特有的时代影响,南宋词调入声用韵表现出了新的文学特性,大量"质术栉"部韵字的使用,是词人求新求变的一种努力.
其他文献
《儒林外史》的文本结构与叙事时间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些看法实际未能明晰《儒林外史》创造性地融合了传统史书编年体、纪传体及纪事本末体的编撰方法,在共同的主题下将分散的人物故事串接在一起,使本来横向共时存在的小说人、事变成了纵向的历时存在.这种独特的文本结构使它必须要同时遵循多种不同理路的叙事逻辑,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小说出现了叙事时间上的错位与矛盾现象.这是一种独特叙事艺术的崭新尝试,乃作者为达至特定叙事目的有意为之,因此不仅不是作品的瑕疵或错误,反而是小说艺术匠心的重要体现.这一发现不仅可为学界
《儒林外史》是在原型和本事使用方面堪称代表的一部小说,立足于所有现在已知的原型人物,可以总结出《儒林外史》原型人物的几个规律性特征,这些特征能够成为考辨新的原型人物的重要指引.对于小说人物的塑造过程而言,原型人物的揭示也让我们得以更为清晰地探讨吴敬梓如何在原型人物的基础上生成小说人物,以及原型人物小说化过程的共同规律.在原型人物的映射下,我们也能更为透彻地看到小说人物在叙事层面所发挥的作用及其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吴敬梓在小说虚构性的文体特质中找到了提取原型人物现实性要素的方式,并由此创造出一个比现实
《诗》的分章及章次在乐用和赋诵时虽有体现,但并未得到明确标识.章次的意义和功能,主要在书写文本的流传与阐释中得到强化.因早期《诗》文本的多样面貌,故诗章异次现象并非偶见.综核熹平石经《鲁诗经》、阜阳汉简《诗经》、清华简、安大简《诗经》及海昏侯墓《诗经》等材料,共考出三十六例章次异次(含疑似),其中属于重章异次的有三十一例.这与重章的体式和音乐属性有莫大关系.重章之间因缺乏明显的层递逻辑,歌唱时可以灵活地调整章次,而不影响诗义表达与音乐效果.在赋诵、教学等口头《诗》用以及《诗》书面文本的传抄中,重章的高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