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袭与独创:《儒林外史》叙事艺术新论——基于文本结构与叙事时间的考察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h722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林外史》的文本结构与叙事时间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些看法实际未能明晰《儒林外史》创造性地融合了传统史书编年体、纪传体及纪事本末体的编撰方法,在共同的主题下将分散的人物故事串接在一起,使本来横向共时存在的小说人、事变成了纵向的历时存在.这种独特的文本结构使它必须要同时遵循多种不同理路的叙事逻辑,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小说出现了叙事时间上的错位与矛盾现象.这是一种独特叙事艺术的崭新尝试,乃作者为达至特定叙事目的有意为之,因此不仅不是作品的瑕疵或错误,反而是小说艺术匠心的重要体现.这一发现不仅可为学界相关问题释疑,同时也为重审《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打开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
其他文献
小说史叙述大多以小说文体、题材类型或名著为小说史阶段性的界标,本文主张还可以引入小说批评的因素,将小说史的审视置于小说文本特点与接受相联系的角度进行综合考察,认为《儒林外史》评点中的歧见纷争昭示出这部小说文本的特殊性,亦即“《水浒》文法”与“《儒林外史》面目”的区别,而典故、素材、本事的运用与互文性的发掘、文化品味的提升与知识的揭示、主题的深化与思想的引申、内涵的多义性与评点的呼应和商榷等,正是文本与评点之间的联动,文本的特点激发了评点的新角度、新命题,后者又使前者在接受中得到更多的体认.这一小说创作与理
净居寺石窟位于山西省静乐县城南15公里丰润镇南,现存有唐代洞窟9座,新发现北朝洞窟1座,是山西省唐代洞窟数量最多的石窟.其中第4-6窟均有唐高宗时期的开窟功德碑,涉及到功德主、开窟年代和造像题材诸多内容.洞窟均方形,设三壁坛式,主尊三壁三佛,西方净土信仰尤为突出,是研究山西唐代石窟发展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
自1985年大昭寺二层早期壁画被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切割下来以后,一直保存在大昭寺仓库内,而学者们根据此前拍摄的旧照片或画家临摹品对画面的解读,难免出现各种错误.2013年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与大昭寺寺管会合作,对这批壁画和依然保存在二层面佛殿的三铺壁画进行了高清数字化,本文针对其中的27铺年代较早的壁画及二楼面佛殿的三铺年代均在11-12世纪的早期绘画,作了此项综合性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