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基础上联合康复护理在中风偏瘫中的疗效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iiiuu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研究针灸基础上联合康复护理在中风偏瘫中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60例中风偏瘫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接受针灸理疗联合康复护理。观察两组疗效、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69.54±18.33)分、(64.19±5.20)分,明显优于对照组(46.81±12.96)分、(41.62±6.8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理疗与康复护理联合方案治疗中风偏瘫患者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风偏瘫 针灸 康复护理 疗效
  中风偏瘫是中风患者常见的一种后遗症,临床早期给予康复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与生存质量,但疗效并不明显。中医针灸疗法可改善机体血液循环,对患者脑神经产生良性刺激,从而改善机体代谢,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提高其生存质量[1]。本文就此观察研究针灸基础上联合康复护理在中风偏瘫中的疗效,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60例中风偏瘫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病情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试行)》[2]。纳入标准:①年龄最低不小于55岁,最大不超过75岁;②均被明确告知本次研究的目的,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面协议。排除标准:①伴有各类病理或生理不良状况可能对效应指标观测以及评估产生影响者;②合并其他中医证候、疾病或者合并症患者;③服用其他药物或接受其他治疗方案并对观测指标产生影响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55~74岁,平均年龄(61.4±3.8)岁;观察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57~75岁,平均年龄(62.0±2.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中医针刺疗法,针刺取穴:三阴交、内关、人中、大椎、合谷、天宗、曲池、肩井、阳陵泉、足三里、绝骨诸穴,毫针深刺,以酸、胀、麻感觉为度停针,每次30min,每天1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包括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心理护理干预、语言能力恢复以及肢体功能训练指导等,同时应注重亲情护理,让患者感受到亲人的呵护与关爱,以缓解心理压力,坚持配合治疗。此外还应指导患者开展患肢抬举训练、坐立锻炼、手部抓拿训练以及翻身训练,每次1h,每天1次。帮助患者开展穿衣、梳头、拿筷用餐等生活技能训练。应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促进患者稳步康复。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3]
  分别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以及Fugl-Meyer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能力以及运动功能状况;按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试行)》评估两组疗效,显效: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复常,语言表达能力正常或接近于正常水平;能够独立行走并具备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有效:患者神经系统功能部分改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恢复,四肢运动功能改善,能够短距行走;无效:患者症状与体征无任何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2.2 两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见表2。
  表2 两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x±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3 讨论
  脑血管临床疾病中,中风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后遗症,本病起病较急,患者多伴有肢体受限或功能不良状况,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因此伴有较为严重的负性情绪。中医学观点认为中风偏瘫属气血内虚、阴阳失调乃至气血逆乱所致,而针灸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加速血液流通,具有舒筋活络的功能;同时还可对脑组织脑电波产生良性刺激,提高大脑皮质兴奋度,对脑部供血状况以及脑组织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现代临床实践证实,中医针刺疗法可扩张脑血管,调节脑神经以及物质代谢,控制脂蛋白以及胆固醇水平。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开展康复护理的同时应用中医针刺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灸理疗与康复护理联合方案治疗中风偏瘫患者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任立华.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60例[J].湖北中医杂志,2015,32(5):46-46.
  [2]孔慧.补阳还五汤配合减重训练对急性中风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2):11-13.
  [3]郝国华.针药结合在中风偏瘫恢复期的治疗效果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7):2248-2249.
  作者简介:高雪冰(1971.8)?,女,?籍贯云南保山龙陵,汉族,?大专学历,所在科室针推科,主管护师?,所属专业:护理,研究方向:临床工作经验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研究和观察在骨科病人的护理过程中使用护理干预后对患者疼痛的缓解效果。方法:收集骨科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骨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通过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
【摘要】 目的:比较CT、MRCP对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诊断效果。方法:62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患者分别行CT、MRCP、B超+CT、B超+MRCP检查,记录并比较各种方法对肝胆管结石合并不同类型的肝胆管癌的诊断率。结果:CT和MRCP总诊断阳性率分别为69.4%和85.5%,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MRCP对肝胆管结石合并结节型、团块型和胆管乳头型肝胆管癌诊断率略高于CT, P
目的:观察硫醇甲基锡化合物对实验动物SPF级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的毒害程度。方法:用硫醇甲基锡化合物剂量分别为464.0、215.0、100.0、46.4mg/kg&#183;bw,给SPF级小鼠经口灌胃。结
【摘要】 目的 比较传统经后外侧入路和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58例61髋行微创小切口THA(微创组),30例30髋行常规切口THA(常规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两组切口长度、围术期出血量、输血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切口均1期愈合,无相关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8.3个月。微创组与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