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是“煮”出来的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jl1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与背景】
  2007年10月,我需要开一节公开课。为了挑战自我,也为了能在评委面前表现自己,我选择了新入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夏感》。《夏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虽然参考资料非常有限,在反复阅读和思考之后,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写景的写法。并认真地预设了自以为很好的教学方案,为配合教学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教学课件。
  (最初的教学流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以精美图片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家作品,扫除字词障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3.课文表达了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感情?
  四、研读赏析,体会妙处:
  默读课文第3段:
  1.找出中心句。
  2.在作者看来,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的?
  3.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物来描绘夏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的?又是如何描绘的?
  学法归纳
  1.形式多样地读。
  2.概括语段内容。(找中心句或关键性语句)
  3.从词语、修辞、表达方式、内容、情感等方面入手揣摩语句。
  五、美点寻踪。
  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请你根据所学的方法,以“我最喜欢,因为”的句式作出你个性化的赏析。
  六、练一练:仿照下列句式,写一写“冬之色”、“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七、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比较唐代高骈《山亭夏日》,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选择的初衷是美好的,但结果却差强人意。原以为自己所选的是试验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能将预设教案很好的进行下去,没想到结果完全出人意料。平时思维活跃异常的同学,这节课竟然几乎很少反应。最没想到的是到“研读赏析”环节时,学生彻底哑火,几乎没有学生举手发言,“美点寻踪”环节更是举步维艰。除了个别学生外,整节课几乎死水一潭,不但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亮点也很少。事后学生反应几乎一样:懵懂混沌。
  课后,反思了我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际,意识到:虽然在上课之前,我对文本也进行了反复的解读,也经过了仔细地思考,按照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去预设目标和教案,但基本上都是在参照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展开的。客观的说,教学环节的设计是精心严密的。可能是我太力求完美,也可能是我对本课研读缺乏个性,导致了我的公开课是遗憾的。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对课堂上非预期的生成性课程资源还不够关注、缺少应对经验,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环境等因素,导致了一节失败的语文课。
  因此,我决心再啃一回硬骨头,重煮一回“夹生饭”,从教学目标到具体的过程设计,我都反复的斟酌,再三推敲,包括可能出现的意外。在认真修改、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准备再上另一个班的课。
  【情景描述】
  在借鉴语文同仁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精心准备后的我满怀信心地站在了课堂上。在这节课上,整个教学设计较第一次都有所改动,最主要的是将原来的“研读赏析、体会妙处”修改为“精美语段我诵读”,并对“美点寻踪”环节教学内容进行了修改。具体为:
  首先请学生听读《夏感》中“夏的色彩”这一节录音。
  师:这个语段富有韵律与节奏美,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朗读的节奏把握得很好。不过,还有一点瑕疵。老师来试试吧。
  师作师范朗读,学生呈现沉醉状。
  师:小组之间先比试比试,怎样?
  小组赛读。(通过小组赛读,学生的积极性逐渐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
  师:谁来激情演绎一下,读出节奏和感情,读出理解和感受。
  学生纷纷举手,依次诵读。
  师:夏,就是这样一首生命与创造的诗。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火热和生命的激情。难怪作家要高声赞美了。
  师:你捕捉到文中哪些画面?请以下面的形式说说你对夏的感受。可用“我读了‘’语句,我仿佛听见了 (或)我仿佛看见了、我仿佛感觉到了”的句式。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一改上节课的沉闷与压抑。因为有了诵读这一环节,下面的教学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师:作者用他那充满激情的妙笔描绘出了气势磅礴、充满生机的夏天,热情地赞美了一群勤劳朴实的农民。读罢全文,令人由衷的叹服。梁衡的文章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缘于这篇散文选词精致,描写生动细腻,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句子蕴含哲理,既有写景的情趣美,又有议论的理趣美。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请把你喜欢的语句划下来,以“我最喜欢 ,因为”的句式作出你个性化的赏析。给你们2-3分钟的时间准备。
  老师选一处试着作点赏析。如:我喜欢第二段对季节的变化的描写,用“一锅水”“泛泡、冒气、沸腾”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过程,很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师:时间到!哪位同学把你的发现与我们共享?
  因为有了教师的示范,学生争先恐后举手,自由回答。赏析过程精彩不断。如:
  生1:“却换来烦人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中的“潜”字准确逼真地写出了蝉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家。声声长鸣悠悠溢出树间,显示着夏的势力,传达着夏的喧闹。
  生2:“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运用排比句势,增强了句子气势,用色彩表达对季节的感受,独具魅力,写出了夏之热烈。
  生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公路上的汽车在麦浪中行驶的情形,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生4:“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葡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句话中“挑”,似乎让人听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举”似乎看到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生动地表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这三句都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同时三句又构成了排比,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夏天农作物迸发出的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夏天的热烈。
  ……
  结果,经过我对文章的重“煮”,本节课精彩纷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体会与反思】
  1.教师有感情诵读这一环节的情境营造较为成功,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朗读优势,起到了正面的示范作用。生吟诵“夏的色彩”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致颇高,在课堂一开始就体会到了被欣赏的喜悦,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而诵读这一环节让课堂掌声不断,激情飞扬,气氛推向了高潮,为下面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本课重在感受、领悟梁衡《夏感》的语言美,从语言的角度切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走近课文,并且淡化了梁衡和写作背景,只留下《夏感》,突显《夏感》的语言美和意蕴美。
  3.课堂在读上下足了功夫,学生读得充满激情,但课堂发言方面,学生的表现虽然比前一个班大有好转,但语言组织能力相对较为薄弱。
  4.学生做的每一件事教师应事先做过,比如朗读中教师的范读,赏析前教师的示范等,教师都得身体力行,做好语文学习的示范。
  5.文章是美的化身。从外在的语言美、音韵美到内在的情感美、意境美,从不饰雕琢的朴实美到精雕细刻的华丽美,存在于语文课本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发现美、品味美、研究美、运用美,便成了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语文教师应成为学生“美丽语文”的引导者和同路人。
  6.课堂要想有精彩的生成,首先得要有成功的预设。但这个“预设”应该是灵活的、开放的,而不是僵化的、机械的、沉闷的。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的语言和情感必须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充分的准备。否则,如果出现意外,还一味地按照思路亦步亦趋地进行教学,那一定会落入僵局。
  这次“煮”课更加坚定了我的一个想法,就是只有老师真正地解读文本,备课才会切实有效,课的设计才能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才能灵活地应对活力课堂,调控课堂教学科学有效地进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栖霞中学烷基苯厂校区)
其他文献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如果学生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甚或牵强附会、机械理解,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
当人类走进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人们所接触的各种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育的高效率便成了时代的呼唤。笔者拟先从学生的快速学习角度谈起,再论及快速阅读教学。  一、快速阅读学习  当今世界,信息如奔腾恣肆的潮水向我们扑来,我们如何才能从容面对而不至于成为它的奴隶呢?关键在于加快学习的速度,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参与、倾听、尊重他人。在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纵观目前的小学英语课堂,由于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导致表面化、形式化的理解,不少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与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
为了改变学生“愁作文”的现状,我致力于写作教学的探索。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深感在“作文”这一非常个性化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我们的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重知识传授,轻情意培养,而“作文连着健康的生命”,教师居高临下,缺乏人文关怀的教导在不知不觉中堵住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往往事倍功半。我调整自己的角色,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重视学生
【内容提要】学生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受社会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非正式群体作为学校的一个学生的小社会,是学生最接近,最能直接体验到具有强烈的影响的社会环境,如何正确看待学校教育中的学生的这些非正式群体,怎样更好地经营他们,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给每位教师提出了一个难题。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合理性,正确分析教师与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关系,促进学生非正式群体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生
【内容摘要】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上实施“和谐教育”,构建和谐的英语课堂呢?本文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如何从课堂教学活动构建和谐的英语课堂,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师生交流融洽的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达到最佳和谐水平,从而取得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和谐教育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实施和谐教育要求教育者要立足于学生现实
任何认识事物的过程都伴随着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只能养成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由于内容过于枯燥、乏味、抽象,与初中生的年龄、心理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教育部颁布的《普通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与旧课标相比,有了许多的变化。在课程目标方面用“情感、态
听,是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的最基本形式,也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有声的,所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只有听懂,学生才可以用英语进行自如地交流,但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听是很让人头疼的难题,甚至“闻听色变”,可见听力的培养对英语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怎样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呢?为此,教师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听音方法、技巧
批注式阅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唐代的诗评点,宋代的文评点,以及明清小说评点都有流传。脂砚斋批注《红楼梦》入木三分,成为《红楼梦》这一部伟大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传统学习方法中汲取营养,结合学生实际,将“批注”作为教学的重要方法,同样适用于现代语文教学。  一、认识教学中的批注法  批注法是以课堂为中心,课内外互动互补有序有效的学习活动。其外显形式是圈、点、勾、画、注、
在新课标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新课标下如何备课呢?现在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浅见:  一、明确自己的角色,树立服务意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而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习的设计者。这就要求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