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与背景】
2007年10月,我需要开一节公开课。为了挑战自我,也为了能在评委面前表现自己,我选择了新入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夏感》。《夏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虽然参考资料非常有限,在反复阅读和思考之后,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写景的写法。并认真地预设了自以为很好的教学方案,为配合教学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教学课件。
(最初的教学流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以精美图片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家作品,扫除字词障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3.课文表达了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感情?
四、研读赏析,体会妙处:
默读课文第3段:
1.找出中心句。
2.在作者看来,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的?
3.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物来描绘夏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的?又是如何描绘的?
学法归纳
1.形式多样地读。
2.概括语段内容。(找中心句或关键性语句)
3.从词语、修辞、表达方式、内容、情感等方面入手揣摩语句。
五、美点寻踪。
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请你根据所学的方法,以“我最喜欢,因为”的句式作出你个性化的赏析。
六、练一练:仿照下列句式,写一写“冬之色”、“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七、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比较唐代高骈《山亭夏日》,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选择的初衷是美好的,但结果却差强人意。原以为自己所选的是试验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能将预设教案很好的进行下去,没想到结果完全出人意料。平时思维活跃异常的同学,这节课竟然几乎很少反应。最没想到的是到“研读赏析”环节时,学生彻底哑火,几乎没有学生举手发言,“美点寻踪”环节更是举步维艰。除了个别学生外,整节课几乎死水一潭,不但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亮点也很少。事后学生反应几乎一样:懵懂混沌。
课后,反思了我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际,意识到:虽然在上课之前,我对文本也进行了反复的解读,也经过了仔细地思考,按照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去预设目标和教案,但基本上都是在参照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展开的。客观的说,教学环节的设计是精心严密的。可能是我太力求完美,也可能是我对本课研读缺乏个性,导致了我的公开课是遗憾的。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对课堂上非预期的生成性课程资源还不够关注、缺少应对经验,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环境等因素,导致了一节失败的语文课。
因此,我决心再啃一回硬骨头,重煮一回“夹生饭”,从教学目标到具体的过程设计,我都反复的斟酌,再三推敲,包括可能出现的意外。在认真修改、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准备再上另一个班的课。
【情景描述】
在借鉴语文同仁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精心准备后的我满怀信心地站在了课堂上。在这节课上,整个教学设计较第一次都有所改动,最主要的是将原来的“研读赏析、体会妙处”修改为“精美语段我诵读”,并对“美点寻踪”环节教学内容进行了修改。具体为:
首先请学生听读《夏感》中“夏的色彩”这一节录音。
师:这个语段富有韵律与节奏美,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朗读的节奏把握得很好。不过,还有一点瑕疵。老师来试试吧。
师作师范朗读,学生呈现沉醉状。
师:小组之间先比试比试,怎样?
小组赛读。(通过小组赛读,学生的积极性逐渐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
师:谁来激情演绎一下,读出节奏和感情,读出理解和感受。
学生纷纷举手,依次诵读。
师:夏,就是这样一首生命与创造的诗。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火热和生命的激情。难怪作家要高声赞美了。
师:你捕捉到文中哪些画面?请以下面的形式说说你对夏的感受。可用“我读了‘’语句,我仿佛听见了 (或)我仿佛看见了、我仿佛感觉到了”的句式。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一改上节课的沉闷与压抑。因为有了诵读这一环节,下面的教学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师:作者用他那充满激情的妙笔描绘出了气势磅礴、充满生机的夏天,热情地赞美了一群勤劳朴实的农民。读罢全文,令人由衷的叹服。梁衡的文章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缘于这篇散文选词精致,描写生动细腻,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句子蕴含哲理,既有写景的情趣美,又有议论的理趣美。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请把你喜欢的语句划下来,以“我最喜欢 ,因为”的句式作出你个性化的赏析。给你们2-3分钟的时间准备。
老师选一处试着作点赏析。如:我喜欢第二段对季节的变化的描写,用“一锅水”“泛泡、冒气、沸腾”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过程,很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师:时间到!哪位同学把你的发现与我们共享?
因为有了教师的示范,学生争先恐后举手,自由回答。赏析过程精彩不断。如:
生1:“却换来烦人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中的“潜”字准确逼真地写出了蝉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家。声声长鸣悠悠溢出树间,显示着夏的势力,传达着夏的喧闹。
生2:“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运用排比句势,增强了句子气势,用色彩表达对季节的感受,独具魅力,写出了夏之热烈。
生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公路上的汽车在麦浪中行驶的情形,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生4:“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葡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句话中“挑”,似乎让人听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举”似乎看到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生动地表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这三句都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同时三句又构成了排比,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夏天农作物迸发出的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夏天的热烈。
……
结果,经过我对文章的重“煮”,本节课精彩纷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体会与反思】
1.教师有感情诵读这一环节的情境营造较为成功,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朗读优势,起到了正面的示范作用。生吟诵“夏的色彩”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致颇高,在课堂一开始就体会到了被欣赏的喜悦,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而诵读这一环节让课堂掌声不断,激情飞扬,气氛推向了高潮,为下面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本课重在感受、领悟梁衡《夏感》的语言美,从语言的角度切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走近课文,并且淡化了梁衡和写作背景,只留下《夏感》,突显《夏感》的语言美和意蕴美。
3.课堂在读上下足了功夫,学生读得充满激情,但课堂发言方面,学生的表现虽然比前一个班大有好转,但语言组织能力相对较为薄弱。
4.学生做的每一件事教师应事先做过,比如朗读中教师的范读,赏析前教师的示范等,教师都得身体力行,做好语文学习的示范。
5.文章是美的化身。从外在的语言美、音韵美到内在的情感美、意境美,从不饰雕琢的朴实美到精雕细刻的华丽美,存在于语文课本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发现美、品味美、研究美、运用美,便成了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语文教师应成为学生“美丽语文”的引导者和同路人。
6.课堂要想有精彩的生成,首先得要有成功的预设。但这个“预设”应该是灵活的、开放的,而不是僵化的、机械的、沉闷的。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的语言和情感必须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充分的准备。否则,如果出现意外,还一味地按照思路亦步亦趋地进行教学,那一定会落入僵局。
这次“煮”课更加坚定了我的一个想法,就是只有老师真正地解读文本,备课才会切实有效,课的设计才能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才能灵活地应对活力课堂,调控课堂教学科学有效地进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栖霞中学烷基苯厂校区)
2007年10月,我需要开一节公开课。为了挑战自我,也为了能在评委面前表现自己,我选择了新入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夏感》。《夏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虽然参考资料非常有限,在反复阅读和思考之后,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写景的写法。并认真地预设了自以为很好的教学方案,为配合教学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教学课件。
(最初的教学流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以精美图片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家作品,扫除字词障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3.课文表达了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感情?
四、研读赏析,体会妙处:
默读课文第3段:
1.找出中心句。
2.在作者看来,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的?
3.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物来描绘夏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的?又是如何描绘的?
学法归纳
1.形式多样地读。
2.概括语段内容。(找中心句或关键性语句)
3.从词语、修辞、表达方式、内容、情感等方面入手揣摩语句。
五、美点寻踪。
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请你根据所学的方法,以“我最喜欢,因为”的句式作出你个性化的赏析。
六、练一练:仿照下列句式,写一写“冬之色”、“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七、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比较唐代高骈《山亭夏日》,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选择的初衷是美好的,但结果却差强人意。原以为自己所选的是试验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能将预设教案很好的进行下去,没想到结果完全出人意料。平时思维活跃异常的同学,这节课竟然几乎很少反应。最没想到的是到“研读赏析”环节时,学生彻底哑火,几乎没有学生举手发言,“美点寻踪”环节更是举步维艰。除了个别学生外,整节课几乎死水一潭,不但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亮点也很少。事后学生反应几乎一样:懵懂混沌。
课后,反思了我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际,意识到:虽然在上课之前,我对文本也进行了反复的解读,也经过了仔细地思考,按照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去预设目标和教案,但基本上都是在参照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展开的。客观的说,教学环节的设计是精心严密的。可能是我太力求完美,也可能是我对本课研读缺乏个性,导致了我的公开课是遗憾的。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对课堂上非预期的生成性课程资源还不够关注、缺少应对经验,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环境等因素,导致了一节失败的语文课。
因此,我决心再啃一回硬骨头,重煮一回“夹生饭”,从教学目标到具体的过程设计,我都反复的斟酌,再三推敲,包括可能出现的意外。在认真修改、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准备再上另一个班的课。
【情景描述】
在借鉴语文同仁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精心准备后的我满怀信心地站在了课堂上。在这节课上,整个教学设计较第一次都有所改动,最主要的是将原来的“研读赏析、体会妙处”修改为“精美语段我诵读”,并对“美点寻踪”环节教学内容进行了修改。具体为:
首先请学生听读《夏感》中“夏的色彩”这一节录音。
师:这个语段富有韵律与节奏美,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朗读的节奏把握得很好。不过,还有一点瑕疵。老师来试试吧。
师作师范朗读,学生呈现沉醉状。
师:小组之间先比试比试,怎样?
小组赛读。(通过小组赛读,学生的积极性逐渐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
师:谁来激情演绎一下,读出节奏和感情,读出理解和感受。
学生纷纷举手,依次诵读。
师:夏,就是这样一首生命与创造的诗。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火热和生命的激情。难怪作家要高声赞美了。
师:你捕捉到文中哪些画面?请以下面的形式说说你对夏的感受。可用“我读了‘’语句,我仿佛听见了 (或)我仿佛看见了、我仿佛感觉到了”的句式。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一改上节课的沉闷与压抑。因为有了诵读这一环节,下面的教学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师:作者用他那充满激情的妙笔描绘出了气势磅礴、充满生机的夏天,热情地赞美了一群勤劳朴实的农民。读罢全文,令人由衷的叹服。梁衡的文章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缘于这篇散文选词精致,描写生动细腻,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句子蕴含哲理,既有写景的情趣美,又有议论的理趣美。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请把你喜欢的语句划下来,以“我最喜欢 ,因为”的句式作出你个性化的赏析。给你们2-3分钟的时间准备。
老师选一处试着作点赏析。如:我喜欢第二段对季节的变化的描写,用“一锅水”“泛泡、冒气、沸腾”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过程,很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师:时间到!哪位同学把你的发现与我们共享?
因为有了教师的示范,学生争先恐后举手,自由回答。赏析过程精彩不断。如:
生1:“却换来烦人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中的“潜”字准确逼真地写出了蝉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家。声声长鸣悠悠溢出树间,显示着夏的势力,传达着夏的喧闹。
生2:“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运用排比句势,增强了句子气势,用色彩表达对季节的感受,独具魅力,写出了夏之热烈。
生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公路上的汽车在麦浪中行驶的情形,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生4:“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葡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句话中“挑”,似乎让人听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举”似乎看到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生动地表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这三句都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同时三句又构成了排比,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夏天农作物迸发出的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夏天的热烈。
……
结果,经过我对文章的重“煮”,本节课精彩纷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体会与反思】
1.教师有感情诵读这一环节的情境营造较为成功,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朗读优势,起到了正面的示范作用。生吟诵“夏的色彩”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致颇高,在课堂一开始就体会到了被欣赏的喜悦,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而诵读这一环节让课堂掌声不断,激情飞扬,气氛推向了高潮,为下面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本课重在感受、领悟梁衡《夏感》的语言美,从语言的角度切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走近课文,并且淡化了梁衡和写作背景,只留下《夏感》,突显《夏感》的语言美和意蕴美。
3.课堂在读上下足了功夫,学生读得充满激情,但课堂发言方面,学生的表现虽然比前一个班大有好转,但语言组织能力相对较为薄弱。
4.学生做的每一件事教师应事先做过,比如朗读中教师的范读,赏析前教师的示范等,教师都得身体力行,做好语文学习的示范。
5.文章是美的化身。从外在的语言美、音韵美到内在的情感美、意境美,从不饰雕琢的朴实美到精雕细刻的华丽美,存在于语文课本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发现美、品味美、研究美、运用美,便成了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语文教师应成为学生“美丽语文”的引导者和同路人。
6.课堂要想有精彩的生成,首先得要有成功的预设。但这个“预设”应该是灵活的、开放的,而不是僵化的、机械的、沉闷的。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的语言和情感必须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充分的准备。否则,如果出现意外,还一味地按照思路亦步亦趋地进行教学,那一定会落入僵局。
这次“煮”课更加坚定了我的一个想法,就是只有老师真正地解读文本,备课才会切实有效,课的设计才能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才能灵活地应对活力课堂,调控课堂教学科学有效地进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栖霞中学烷基苯厂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