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牛奶的质量是核心问题,牛奶的质量受多个条件的制约,同时受多个条件的影响,作者从事畜牧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多年,从五个方面分析影响牛奶质量的因素,以便提高牛奶质量,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关键词: 牛奶 提高质量 种牛 饲料 消毒
国家在畜牧业调整战略中,将发展奶业作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牛奶的质量是核心问题,牛奶是多种成分组成的液体,至少由100多种化学成分构成。但主要成分是水分、脂肪、蛋白质、乳糖、盐类及其他微量物质(如磷脂、维生素、酶、色素、气体、白细胞等)。正常的牛乳成分含量基本是稳定的,但各成分都有一定的变化范围,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乳脂肪,其次是乳蛋白质,乳糖的变化较小。牛奶的检验就是根据奶中各主要成分的含量定等级的。牛奶的质量受多个条件的制约,同时受多个条件的影响,下面从五个方面分析影响牛奶质量的因素。
一、重视选种
根据澳大利亚奶协资料调查,2012年全澳约有240万头奶牛,总产量1065万吨,以牧场为主,80%的奶牛放牧养殖,其中在澳大利亚奶协注册的奶牛不到30%。根据这个数字推算,我国近年来进口的10万头种奶牛中,真正算是种牛的恐怕不会超过30%。由于澳大利亚的奶牛养殖业主要以放牧为主,为了避免头胎牛难产,会选用部分娟珊公牛与荷斯坦奶牛配种,如果引进的是怀孕青年牛,那么后代中有相当数量的奶牛是荷斯坦与娟珊牛或西门塔尔牛的杂交后代。娟珊牛的特点是乳脂率和乳蛋白率较高,产奶量较低,而我国县阶段和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主要是提高奶牛单产量。因此,我认为F1代的育种牛方向主要是利用荷斯坦公牛按级进行杂交改良方式,向荷斯坦牛方向发展;同时,为满足我国今后奶酪工业发展的需要,利用好这些遗传物质,可以考虑利用娟珊公牛继续与F1代交配,培育出含3/4娟珊牛、1/4荷斯坦奶牛的品系,向高乳脂率、乳蛋白率方向发展;也可以考虑利用国内好的蒙贝利亚或乳用型西门塔尔,向乳肉兼用发展。
二、克服饲料单一
目前许多养牛户粗饲料主要是玉米秸,精饲料主要是玉米、饼类,对青饲料认识不足。奶牛日粮精饲料过多,粗饲料严重不足。为了追求高产奶量,给产奶过多增加精饲料喂量,粗饲料不足,使瘤胃乙酸生产下降,乳脂率降低。牛瘤胃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中,只有乙酸除了作为能量来源外,同时可以作为牛乳脂肪合成的原料,而乙酸的来源是粗饲料中的纤维素,特别是甘草。日粮中,若用秸秆代替40%的甘草,可能大幅度降低产奶量和乳脂率。因此粗饲料的数量和质量对提高乳脂率非常重要。当日粗粮饲料所占比例降至40%以下时,乳脂率含量明显下降;粗饲料比例低于10%时,乳脂率含量降至2%以下。同时粗饲料品种单一,质量较差。据调查,农户实施全株带穗玉米青贮饲料喂奶牛的不足20%;为玉米秸秆青贮的农户约占30%;喂玉米秸、麦秸的农产占50%以上。绝大多数奶农没有种植牧草或胡萝卜,奶牛的青饲料仅靠田间路边野生杂草,时断时续地供给。许多奶农给奶牛的日粮主要形式为“青贮 精料”或“麦秸 精料”。而且青贮料由于保管不善,二次发酵发霉变质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青贮料质量下降,奶牛采食量减少,因而影响产奶量和奶的质量。
三、重视奶牛的运动和调教
牛场生产中应坚持“防病重于治病”的方针,防止和消灭奶牛疾病,特别是传染病、代谢病,使奶牛更好地发挥生产性能,延长使用年限,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提高奶的质量。有些养牛户长期拴养,不放牧也不设运动场,不对牛进行刷洗和调牛,牛的身体素质不好,患病机会增多。同时应加强日常预防措施:(1)奶牛场应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生产区门口应设置消毒池和消毒室,内设紫外线灯等消毒设施,消毒池内应常年保持2%~4%氢氧化钠溶液等消毒药。(2)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进入时应更换工作服及鞋帽,经消毒室消毒后才能进入。(3)生产区不准解剖尸体,不准养狗、猫及其他畜禽,定期灭蚊蝇。(4)每年春、秋季各进行一次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副结核病的检疫。检出阳性或有可疑反应的牛要及时按规定处置。检疫结束后,要及时对牛舍进行消毒处理。(5)挤奶由人工挤奶、管道式挤奶向挤奶厅鱼骨式挤奶、转盘式挤奶转变,做到奶牛饲养区和挤奶区的完全分开,保证牛奶卫生质量。(6)应加快发展奶牛养殖小区,在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奶牛养殖小区是目前奶牛养殖的可行模式,是奶牛养殖业由初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度类型。
四、克服急功、掠奪式挤奶
奶牛产奶后,采取掠夺式挤奶,主要表现在:奶牛泌乳期过长,低产牛日挤奶次数过多。正常情况下,奶牛泌乳期为305天,中高产奶牛日挤奶3次。有些养牛户因延误了配种期或奶牛高产而缩短干乳期,使泌乳期过长;对低产牛仍坚持每天挤3次奶,结果造成奶牛体质消耗过大,影响下一胎产犊和泌乳。挤奶技术不正确,不良的挤乳准备工作、挤奶机的真空及脉动次数等不正确,不仅影响奶产量,而且影响乳脂率的提高。
五、忌奶牛有病,乱用、滥用药物
有些养牛户不注意疾病预防,缺乏环境消毒和防疫意识。奶牛一旦发病就乱用药物,给生产留下隐患,要强化奶牛疫病防治。针对目前奶牛病疫、特别是布氏杆菌病和结核病在我国部分地方有蔓延的趋势,从2002到2003年出现全国范围内的“奶牛热”,国内、国外奶牛交流和贸易频繁,奶牛在全国范围内“大旅行”,目前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牛结核病、副结核病及布氏杆菌病等传染性疾病,有的小区两病的发病率甚至超过30%,存在流行趋势。特别是个别地区在没有净化的情况下,给牛群注射疫苗,给检疫工作留下巨大隐患。
我国奶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乳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奶业产业化链条,为中国奶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奶牛养殖业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但这些问题和困难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是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我国奶牛产业需要在发展中调整,需要在发展中克服困难,让我国的奶牛业迅速发展,奶牛质量空前提高。
关键词: 牛奶 提高质量 种牛 饲料 消毒
国家在畜牧业调整战略中,将发展奶业作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牛奶的质量是核心问题,牛奶是多种成分组成的液体,至少由100多种化学成分构成。但主要成分是水分、脂肪、蛋白质、乳糖、盐类及其他微量物质(如磷脂、维生素、酶、色素、气体、白细胞等)。正常的牛乳成分含量基本是稳定的,但各成分都有一定的变化范围,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乳脂肪,其次是乳蛋白质,乳糖的变化较小。牛奶的检验就是根据奶中各主要成分的含量定等级的。牛奶的质量受多个条件的制约,同时受多个条件的影响,下面从五个方面分析影响牛奶质量的因素。
一、重视选种
根据澳大利亚奶协资料调查,2012年全澳约有240万头奶牛,总产量1065万吨,以牧场为主,80%的奶牛放牧养殖,其中在澳大利亚奶协注册的奶牛不到30%。根据这个数字推算,我国近年来进口的10万头种奶牛中,真正算是种牛的恐怕不会超过30%。由于澳大利亚的奶牛养殖业主要以放牧为主,为了避免头胎牛难产,会选用部分娟珊公牛与荷斯坦奶牛配种,如果引进的是怀孕青年牛,那么后代中有相当数量的奶牛是荷斯坦与娟珊牛或西门塔尔牛的杂交后代。娟珊牛的特点是乳脂率和乳蛋白率较高,产奶量较低,而我国县阶段和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主要是提高奶牛单产量。因此,我认为F1代的育种牛方向主要是利用荷斯坦公牛按级进行杂交改良方式,向荷斯坦牛方向发展;同时,为满足我国今后奶酪工业发展的需要,利用好这些遗传物质,可以考虑利用娟珊公牛继续与F1代交配,培育出含3/4娟珊牛、1/4荷斯坦奶牛的品系,向高乳脂率、乳蛋白率方向发展;也可以考虑利用国内好的蒙贝利亚或乳用型西门塔尔,向乳肉兼用发展。
二、克服饲料单一
目前许多养牛户粗饲料主要是玉米秸,精饲料主要是玉米、饼类,对青饲料认识不足。奶牛日粮精饲料过多,粗饲料严重不足。为了追求高产奶量,给产奶过多增加精饲料喂量,粗饲料不足,使瘤胃乙酸生产下降,乳脂率降低。牛瘤胃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中,只有乙酸除了作为能量来源外,同时可以作为牛乳脂肪合成的原料,而乙酸的来源是粗饲料中的纤维素,特别是甘草。日粮中,若用秸秆代替40%的甘草,可能大幅度降低产奶量和乳脂率。因此粗饲料的数量和质量对提高乳脂率非常重要。当日粗粮饲料所占比例降至40%以下时,乳脂率含量明显下降;粗饲料比例低于10%时,乳脂率含量降至2%以下。同时粗饲料品种单一,质量较差。据调查,农户实施全株带穗玉米青贮饲料喂奶牛的不足20%;为玉米秸秆青贮的农户约占30%;喂玉米秸、麦秸的农产占50%以上。绝大多数奶农没有种植牧草或胡萝卜,奶牛的青饲料仅靠田间路边野生杂草,时断时续地供给。许多奶农给奶牛的日粮主要形式为“青贮 精料”或“麦秸 精料”。而且青贮料由于保管不善,二次发酵发霉变质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青贮料质量下降,奶牛采食量减少,因而影响产奶量和奶的质量。
三、重视奶牛的运动和调教
牛场生产中应坚持“防病重于治病”的方针,防止和消灭奶牛疾病,特别是传染病、代谢病,使奶牛更好地发挥生产性能,延长使用年限,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提高奶的质量。有些养牛户长期拴养,不放牧也不设运动场,不对牛进行刷洗和调牛,牛的身体素质不好,患病机会增多。同时应加强日常预防措施:(1)奶牛场应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生产区门口应设置消毒池和消毒室,内设紫外线灯等消毒设施,消毒池内应常年保持2%~4%氢氧化钠溶液等消毒药。(2)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进入时应更换工作服及鞋帽,经消毒室消毒后才能进入。(3)生产区不准解剖尸体,不准养狗、猫及其他畜禽,定期灭蚊蝇。(4)每年春、秋季各进行一次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副结核病的检疫。检出阳性或有可疑反应的牛要及时按规定处置。检疫结束后,要及时对牛舍进行消毒处理。(5)挤奶由人工挤奶、管道式挤奶向挤奶厅鱼骨式挤奶、转盘式挤奶转变,做到奶牛饲养区和挤奶区的完全分开,保证牛奶卫生质量。(6)应加快发展奶牛养殖小区,在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奶牛养殖小区是目前奶牛养殖的可行模式,是奶牛养殖业由初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度类型。
四、克服急功、掠奪式挤奶
奶牛产奶后,采取掠夺式挤奶,主要表现在:奶牛泌乳期过长,低产牛日挤奶次数过多。正常情况下,奶牛泌乳期为305天,中高产奶牛日挤奶3次。有些养牛户因延误了配种期或奶牛高产而缩短干乳期,使泌乳期过长;对低产牛仍坚持每天挤3次奶,结果造成奶牛体质消耗过大,影响下一胎产犊和泌乳。挤奶技术不正确,不良的挤乳准备工作、挤奶机的真空及脉动次数等不正确,不仅影响奶产量,而且影响乳脂率的提高。
五、忌奶牛有病,乱用、滥用药物
有些养牛户不注意疾病预防,缺乏环境消毒和防疫意识。奶牛一旦发病就乱用药物,给生产留下隐患,要强化奶牛疫病防治。针对目前奶牛病疫、特别是布氏杆菌病和结核病在我国部分地方有蔓延的趋势,从2002到2003年出现全国范围内的“奶牛热”,国内、国外奶牛交流和贸易频繁,奶牛在全国范围内“大旅行”,目前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牛结核病、副结核病及布氏杆菌病等传染性疾病,有的小区两病的发病率甚至超过30%,存在流行趋势。特别是个别地区在没有净化的情况下,给牛群注射疫苗,给检疫工作留下巨大隐患。
我国奶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乳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奶业产业化链条,为中国奶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奶牛养殖业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但这些问题和困难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是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我国奶牛产业需要在发展中调整,需要在发展中克服困难,让我国的奶牛业迅速发展,奶牛质量空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