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心智发展,主要是独自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认知程序的,教学是帮助学生智慧或认知的生长。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要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学生形式。由此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法,所谓“发现”是指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
关键词:学生 主体作用 主体学习
这种学习注重掌握学科的结构,而不是现成的正确答案。所以这种学习方法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学习结果。纵观现代教育研究者提出的各种教育理论,强调的都是学生如何“学”。学生在学习时“动”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实实在在地还学生以主体的地位,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利用引入教学,调动学生思维
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在教学时,一开始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亢奋状态,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设置疑问引入,启发学生思考。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根据中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强烈的心理特点,开始就给学生设置疑问,创设矛盾和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通过提问引起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启发思维的一把钥匙,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始于疑问和好奇。教师提出适当的问题,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
2.设置障碍引入,激励学生思考。设置障碍引入法,学生对已学习知识的某些部分没有正确理解或运用上出现问题时,教师在习题讲授时把这部分知识拿出来,有意设置障碍,使学生陷入“圈套”,回答问题自相矛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为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问题铺平道路。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次项系数取值范围的重视,教师出示题目,已知关于x的方程(k-2)x2-2(k-1)x (k 1)=0有两个的实数根,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学生很快得出答案k≤3,老师不慌不忙的接着问,那么当k=2时,方程有没有两个实数根呢?学生把K=2代入方程得出有一个实数根,老师又问,那么k=2是否在k≤3的取值范围之内呢?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在,然后马上反应过来与自己刚才的答案自相矛盾。
二、由观众到主角,培养综合能力
1.由一言堂变为多言堂。新课程教学理念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有好多教师在上课时很怕学生听不懂,大包大揽、一切包办,其效果恰恰相反。现代的课堂教学应改变过去那种传授方式,要把学生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集体智慧。由一言堂变为多言堂。具体做法如下: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座位自然分组)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每组派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在进行全班讨论,并进行评比,好的用掌声鼓励。这不仅让每个同学都“动”起来了,而且每位学生做题的热情都很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还使解题方法多样化、也可使一题变成多题,活跃了气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和敏捷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动脑、动口的目的。
2.由被动听讲到自己讲。对习题的教学运用学案教学法把习题提前发到学生手里,让学生预习做题,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做的习题呈现给大家,然后由学生讲评,发现问题,由学生或师生共同完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学生会的教师就不要讲,学生能代替老师讲的尽量让学生讲,学生通过自己的看、听、说、写、做、思等活动,视野更加宽阔、观察的角度更加全面、考虑的问题更加周到、思维的条理性更加清晰。学生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由“牵着学生走”变成“扶着学生走”或者学生“自己走”;不断提高学生辨析正误的能力,使他们思维品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拓宽习题来源,增强参与意识
1.由教师选题变为小组选题。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上习题课时,让学生也参与到选题上来,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具体操作如下:划分选题小组,一般按学生的基础划分为基础好的、基础中上的、基础中等和稍微偏下的三组,每组4~5人,各组由小组长负责,课前根据老师的安排进行选题;老师也根据学生的基础选出不同层次的例题;然后再把各组选好的题于老师选好的题统一起来再进行精选。任务布置好了之后,参与选题的学生各个摩拳擦掌情绪高涨,每个学生的表现欲望都很强烈。这样选出来的题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而参加选题的同学在知识的掌握准确上和能力的运用上都有明显的提高。
2.由教师选题变为竞争选题。在上习题课前先让所有的学生出3~4道练习题(参考教材、练习册、及课外辅助材料),可以是原题也可以在原题的基础上自己改动,并附有答案,题的难易程度根据自己的基础分:难、中、易;然后通过习题筛选小组进行筛选,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这种方法不仅增大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学生在选题体过程中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巩固和梳理,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运用能力,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总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非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学生是教学服務的对象,同样,学生的发展也是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无论怎样去做,都是围绕学生来做的。把握学生的实际,不断拓展教学的思路,找到攻玉的“石头”,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冯立中.道德的他律性环境和道德成本调节[J].安徽大学学报,1997,(05).
[2]吴春生.重构以人为本的中学德育体系[J].安徽教育,2002,(01).
[3]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3).
[4]宋希仁.“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释义[J].道德与文明,2000,(03).
[5]陈进华.自律与他律: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J].道德与文明,2003,(01).
关键词:学生 主体作用 主体学习
这种学习注重掌握学科的结构,而不是现成的正确答案。所以这种学习方法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学习结果。纵观现代教育研究者提出的各种教育理论,强调的都是学生如何“学”。学生在学习时“动”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实实在在地还学生以主体的地位,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利用引入教学,调动学生思维
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在教学时,一开始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亢奋状态,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设置疑问引入,启发学生思考。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根据中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强烈的心理特点,开始就给学生设置疑问,创设矛盾和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通过提问引起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启发思维的一把钥匙,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始于疑问和好奇。教师提出适当的问题,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
2.设置障碍引入,激励学生思考。设置障碍引入法,学生对已学习知识的某些部分没有正确理解或运用上出现问题时,教师在习题讲授时把这部分知识拿出来,有意设置障碍,使学生陷入“圈套”,回答问题自相矛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为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问题铺平道路。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次项系数取值范围的重视,教师出示题目,已知关于x的方程(k-2)x2-2(k-1)x (k 1)=0有两个的实数根,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学生很快得出答案k≤3,老师不慌不忙的接着问,那么当k=2时,方程有没有两个实数根呢?学生把K=2代入方程得出有一个实数根,老师又问,那么k=2是否在k≤3的取值范围之内呢?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在,然后马上反应过来与自己刚才的答案自相矛盾。
二、由观众到主角,培养综合能力
1.由一言堂变为多言堂。新课程教学理念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有好多教师在上课时很怕学生听不懂,大包大揽、一切包办,其效果恰恰相反。现代的课堂教学应改变过去那种传授方式,要把学生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集体智慧。由一言堂变为多言堂。具体做法如下: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座位自然分组)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每组派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在进行全班讨论,并进行评比,好的用掌声鼓励。这不仅让每个同学都“动”起来了,而且每位学生做题的热情都很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还使解题方法多样化、也可使一题变成多题,活跃了气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和敏捷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动脑、动口的目的。
2.由被动听讲到自己讲。对习题的教学运用学案教学法把习题提前发到学生手里,让学生预习做题,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做的习题呈现给大家,然后由学生讲评,发现问题,由学生或师生共同完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学生会的教师就不要讲,学生能代替老师讲的尽量让学生讲,学生通过自己的看、听、说、写、做、思等活动,视野更加宽阔、观察的角度更加全面、考虑的问题更加周到、思维的条理性更加清晰。学生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由“牵着学生走”变成“扶着学生走”或者学生“自己走”;不断提高学生辨析正误的能力,使他们思维品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拓宽习题来源,增强参与意识
1.由教师选题变为小组选题。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上习题课时,让学生也参与到选题上来,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具体操作如下:划分选题小组,一般按学生的基础划分为基础好的、基础中上的、基础中等和稍微偏下的三组,每组4~5人,各组由小组长负责,课前根据老师的安排进行选题;老师也根据学生的基础选出不同层次的例题;然后再把各组选好的题于老师选好的题统一起来再进行精选。任务布置好了之后,参与选题的学生各个摩拳擦掌情绪高涨,每个学生的表现欲望都很强烈。这样选出来的题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而参加选题的同学在知识的掌握准确上和能力的运用上都有明显的提高。
2.由教师选题变为竞争选题。在上习题课前先让所有的学生出3~4道练习题(参考教材、练习册、及课外辅助材料),可以是原题也可以在原题的基础上自己改动,并附有答案,题的难易程度根据自己的基础分:难、中、易;然后通过习题筛选小组进行筛选,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这种方法不仅增大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学生在选题体过程中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巩固和梳理,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运用能力,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总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非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学生是教学服務的对象,同样,学生的发展也是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无论怎样去做,都是围绕学生来做的。把握学生的实际,不断拓展教学的思路,找到攻玉的“石头”,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冯立中.道德的他律性环境和道德成本调节[J].安徽大学学报,1997,(05).
[2]吴春生.重构以人为本的中学德育体系[J].安徽教育,2002,(01).
[3]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3).
[4]宋希仁.“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释义[J].道德与文明,2000,(03).
[5]陈进华.自律与他律: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J].道德与文明,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