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个性,使课堂充满生命的精彩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dong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在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那么,就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我们该怎样激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于、 善于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使课堂充满生命的精彩呢?
  
  一、民主、平等,创设阅读氛围
  
  如果教师高高在上,主宰课堂,那学生只有被动听、被动记的份,学生的思维被禁锢,没有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又哪里来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良好的教学环境是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的保证, “民主、合作、和谐”的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必然为学生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敢想、敢说、敢为,才能对阅读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
  因此,教师必须努力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由绝对权威角色变为合作伙伴角色,至多充当“平等的首席”。如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说对了,教师应立即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若说错了,也不要轻易批评,而是婉转地提出意见,如“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等,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谁担心说错了会被别人笑话?还有谁不愿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展示出来呢?
  
  二、赏析、体验,用好文本资源
  
  在新课标引领下,现行的语文教材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中,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很好的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换言之,阅读就是以文本为媒介,通过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对话,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完成语文训练的任务,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只有充分用好文本资源,才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个性化阅读。
  1. 抓住细节,引发精彩
  教科书是实现新课标的重要凭借之一,是众多专家学者心血的结晶,是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而精心设计的。它能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层次,是通向语文美好境界的一条有序可循的“轨道”。[1] 入选初中的语文教材,有的构思精巧、文笔不凡,如《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等;有的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亲切感人,如《云南的歌会》《春酒》等;有的贴近日常生活、能引起感情共鸣,如《羚羊木雕》《散步》等;有的思想深邃、意境隽永,如《台阶》《信客》……面对这些文化大餐,学生只有对其细细地品味,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文本所蕴涵的内在美。而每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又几乎都有自己的阅读个性。为此,应在课堂上尽量给足时间,让学生品味欣赏自己喜欢的细节和语句,尽情发挥,互相交流,力求以点带面、以句带篇,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感悟和品析,读出作品的文学味来。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身份(皇帝、老大臣、官员、骗子、小孩),抓住文中的细节,选择对象提问,看看对方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1:请问老大臣,你为什么要把眼睛睁得特别大?
  生2:因为我什么也没看见,睁得大一点,就是想看清楚。
  生3:我补充一下,第三次睁大眼睛是装模作样,免得让别人知道我其实什么也没看到。(好狡猾哟!)
  生4:我也补充一下。第一次睁大眼睛应该是本能的反应,“我怎么会看不见?!”惊讶。(该生还做了一次睁大眼睛的表演,全班报以笑声和掌声)
  (学生争先恐后地提问或回答)
  生5:请问皇帝,你明明没有穿衣服,为什么还要在镜子面前转转身子、扭扭腰?
  生6:请问皇帝,你明明知道老百姓的话是真的,为什么还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
  在教学《女娲造人》时,我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与原先《风俗通》里的记载进行了比较,看看作者袁珂在《风俗通》记载的基础上丰富了哪些内容。想不到,学生兴趣盎然,抓住一些细节,进一步质疑:女娲没有过死亡的经历,她怎么知道人是要死的?人造出来后,为什么要取名为“人”,而不叫其他名字呢?女娲累了,为什么不叫造出来的人也一起捏“人”呢?……一些学生甚至表示,作者的故事其实也有漏洞,自己要重新再编一个“女娲造人”的故事。
  每每这时,我总是耐心等待,欣赏那精彩的一幕幕尽情地在课堂上演。学生动用个人的生活经历,渗透自我的情感理念,去理解作家的意识,去填补作品的空白,去建构迥异于作家创作初衷的新的意义,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享受,实现人格的升华。[2]
  2. 结合习题, 增进体验
  阅读只有注入自己的体验,才能得到人生的启迪,提高语文能力。[3]现行的初中语文新教材的“研讨与练习”,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重主体、重探究、重人文,课后的很多练习并不把语文知识作为重点,而是把学生的体验放在第一位,完全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你怎样理解”“说说你的理由”“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等。例如:
  1.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2. 你小时侯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鲁迅《风筝》)
  3. 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莫怀戚《散步》)
  4. 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文字,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袁珂《女娲造人》)
  5. 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的孤独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孙鸿《枣儿》)
  这是编者的心血、编者的智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总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让学生们融入到种种问题的情境之中,尽力让学生张扬个性,发挥聪明才智。可以这么说,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独特感受在新教材中、在课堂上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在这样的“研讨与练习”中得以充分体现。
  
  三、尊重、珍视,引导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引导学生读书,读古代文化典籍,读文质兼美的文章,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就是要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精华,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美好情操的浸润。[4]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新课程标准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总量应当在400万字以上。文本中的语文材料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材料却是无限的。因此,要十分重视课外阅读。
  1. 注重旁征博引,激发阅读兴趣
  孩子们都很喜欢听故事,教师可结合课文旁征博引,选择一些益智、有趣的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引导他们自己去看课外书。如对七年级学生可结合课本讲讲《海的女儿》、高尔基《童年》中的小故事、《鲁宾孙漂流记》、“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来历、《城南旧事》等,有时不妨来个“师生赛”,当学生迫切想知道下文时,教师“趁热打铁”,推荐读物,学生就会自觉地从课外书本中去找答案了。
其他文献
期刊
分析消毒供应室的重要性及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难点。并针对原因做出相应对策:明确目的,规范制度,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把好质量控制及监测关;科学合理地安排人力资源;营造和谐温
“学案”是指教师以学习者的视角,为学生解决学什么(知识导航)、怎样学(学法指导)、学到什么程度(学习目标)、学得怎样(自我检测)的问题;指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而设计的学习方案。因此,学案设计应以促进学习者转变学习方式为主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习者的行为方式和过程为主线,努力凸显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创造性。下面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笔者的体会。   
事情过去十年余,然而,我却永远忘不了那个在我危难时期帮助过我的人。江是在长沙时专为我治疗风湿病的一位医生。记得江第一次来给我上药,我带着不太信任的眼光打量着他,高个
由于-2价是氧元素的稳定价态,因而我们经常见到-2价的氧以各种具体的形式存在于不同的化合物当中。在化学反应中,-2价氧往往从一种化合物转移到另一种化合物中去,如果是氧化还原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
手摇纺车作为手工时代的纺纱工具已经不再使用,而只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形态存放在博物馆中。但其构造和设计理念所体现的生活精神、文化价值和审美内涵,却是需要重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