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拨千斤 洞开文白路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想】
  《烛之武退秦师》是传统名篇,笔者上学时学过,工作后也教过多遍,在教研活动时也听过多次。当然,这篇独具魅力的文言文被不同的教师操持讲授过,不乏有创新之处,但更多地是被简单地疏通一下文意就大功告成了。笔者心有不甘,思虑其创新之处。文言文能不能像白话文(现代文)那样来教授?来深挖?带着这样的疑问,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时,大胆尝试利用文本信息来分析人物形象,结果非常成功。笔者激动之心久久难以平静,现将其实录如下,请方家批评。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将《烛之武退秦师》的文句进行了疏通,在下课前我布置一道思考题,请问是什么问题。
  生:在文本出现的人物形象中,选出你最欣赏的人物。
  生:他说的不够完整。还要加上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阐释你欣赏的理由。
  师:很好。整理一下答案,三分钟后交流正式开始。
  生:我最欣赏的人物是烛之武。原因有二:一是文章标题就是以他为主角命名的,这说明他是本文的核心人物;二是在退秦师时,烛之武凭他三寸之舌,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秦伯改变主意,这说明他很有外交才能。
  师:能具体分析一下烛之武是怎样让秦穆公在那么短时间内就改变主意的吗?
  生:老师,您能扮演一下秦伯,我模仿烛之武,咱们来“穿越”一下,行吗?
  (同学们笑)
  师:当然可以。不过,我可没什么台词啊。
  (学生在我面前声情并茂,惟妙惟肖地将课文第三段内容“穿越”演绎了一遍)
  (同学们热烈鼓掌)
  师:“穿越”得非常好。请问谁能将此段赏析一下。
  生:烛之武所言内容可分三层。前三句为一层,具体阐述了灭掉郑国,利晋不利秦,保护郑国,利秦不利晋的道理。中间两句,从历史层面,谈到晋国传统上就背信弃义,贪得无厌,言外之意,这样的国家不可信。最后两句采用正话反说的方式,促使秦伯改变主意。
  师:分析得非常好。还有人欣赏烛之武吗?
  生:我欣赏他的率真。当郑伯向他“求助”时,他却“推辞”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明显是将心中积习已久的怨气发泄出来了。试想,一个胸怀大略之人被埋没多年,能无怨无气吗?而怨气怎么发?此时不发何时发?但烛之武又是一个明事理顾大局的人,在郑伯承认“错误”后,他的怨气立即烟消云散——“许之”。
  (同学们鼓掌)
  师:非常好。现在我们对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简单小结一下。烛之武在接受命令之前,泄怨气是假,窃喜终能实现理想抱负是真,可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腾王阁序》);接受命令时,可谓“克己复礼”“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游说秦伯时,不卑不亢,以理服人,干练利索。我提议,大家应该用热烈的掌声表达我们对这位两千多年的大英雄最崇高的敬意。
  师:继续交流吧。
  生:我比较欣赏秦伯。秦伯在听取烛之武的一番高论后,立即改变主意。一者说明烛之武洞察能力强,口才优异;二者说明秦伯识大体明大局,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战争。
  师:很好。还有吗?
  生:我比较欣赏佚之狐,我欣赏他说话干净利索。
  师:好,还有吗?
  生:我比较喜欢晋文公重耳。当大将子犯请求继续攻打时,晋文公斩钉截铁地说:“不可”。
  从“不仁”“不知”“不武”三个方面分析“不可”之因,最后“亦去之”。
  师:很有见地。还有吗?
  生:我最欣赏郑伯。从“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中可以看出,郑伯敢于在大臣面前承认错误,这倒是让我想起了历史上另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在一次庆功会上,当着全军将士的面,大声地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两位多么开明坦诚的君王啊!
  (同学们对其能熟背三个“吾不如”,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汉高祖刘邦在听取高起、王陵高论之后说出“公知其一,不知其二”,接着一口气说出历史上非常经典的三个“吾不如”。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像这样胸怀宽广的君王,历史上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查找整理一下,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不过,汉高祖刘邦的这三个“吾不如”,我们应该背熟,它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重要素材。还有人想发表见解吗?
  (同学们正在张望,似乎没有什么要发表的了)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最欣赏的人物是哪一位?
  生:(齐声)想!
  师:同学们猜猜看——
  (抽查五人,四人认为是烛之武,一人认为是郑伯)
  师:(摇摇头)都不是!
  生:(惊愕)啊——
  师:佚狐——佚之狐。请同学们帮助老师找出欣赏他的理由。
  生:如果说烛之武是千里马的话,那么佚之狐就是伯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掌声)
  师:说得好。如果没有佚之狐的力荐,那么烛之武恐怕就要“骈死于槽枥之间”了。我欣赏佚之狐有三点理由。
  第一,佚之狐是一位伯乐式人物。据《东周列国志》记载,当时烛之武是“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致到了秦国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就是这样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小老头,原来却是长期“埋没”在朝廷中的“千里马”。真正识才的佚之狐“不畏浮云遮望眼”,关键时刻,力挺“千里马”出场。佚之狐对烛之武的评价是“口若悬汉,舌摇三岳”。从后来烛之武的表现来看,也证明了佚之狐是一位伯乐式人物。
  第二,佚之狐是位忠君爱国的性情中人。当国难来临,国君问策时,佚之狐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像其他大臣一样,或沉默或作焦虑无计状,这是最安全的。但忠君爱国的佚之狐,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勇敢地站出来,力荐烛之武。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假如烛之武不同意出马,怎么办?假如烛之武劝说秦君失败,结果怎么样呢?其结果是佚之狐及其家族要大祸临头。但此时的佚之狐没有考虑那么多,国难当头,他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坚毅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时刻,方显血性男儿本色。
  第三,佚之狐是位文韬武略的真英雄。佚之狐出场一次,用语14个字。我们来具体分析这句话。“国危矣”三个字将时局定性得非常准确。“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包含两大信息:一是在诸大臣中,他力挺烛之武,说明他看人准,“伯乐”相中的是“千里马”;二是在晋文公和秦穆公中,他让烛之武去见秦君而不是晋侯,看来烛之武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把握局势的能力。“师必退”,既表明他准确的预测能力,又表现他超强的自信心。短短14字,干净利落,高屋建瓴,振聋发聩。
  (铃声响)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同学们长时间站立鼓掌)
  【教学反思】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学生比较喜欢现代文教学,一者字词障碍少,二者可以与文本很好的交流。而文言文教学,稍显沉闷,如何将文言文与白话文(现代文)的阻隔打通,这节课做了有益的尝试。本节课有三大优点。一是把时间还给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释放学生的潜能,老师只是适时点拨引导和总结。二是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筛选和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回答必须要依据文本内容,这样就促使学生去深挖文本信息。三是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文言文和现代文的通道一旦被打开,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思维品质也大大提高。说实话,笔者一直在追求这样的生态生本课堂,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当然,课堂效益肯定不会差。依笔者愚见,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借助相关资料和工具书,深入文本,研讨文本,质疑文本,交流探究。这样的效果肯定比条分缕析繁复缛节的讲解要好得多。
  作者单位:江苏扬中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正确认识阅读名著的真正目的”、“指导阅读经典的灵活方式”、“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有效途径”、“实现为人师者的神圣使命”等几方面浅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从而引导学生传承文明,用文化把学生的人生变得多姿多彩,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为师者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雅言 文明 经典 阅读 名著  说到名著阅读,我想首先引发思考的是这样的问题:“我们让学生阅读经典的目的是什么呢?”然后我们
【摘 要】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单调,成果甚微。把作文教学贯穿于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全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作文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作文教学 单元教学 整体教学     当前我国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即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味考虑教师如何教,不考虑学生如何学,不了
【摘 要】高考古诗文鉴赏题年年都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江苏高考命题思路无非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人云:“诗言志,文传情”,诗歌是感情的产物,而感情是诗歌的根本。因此,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目的,也是进一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前提。而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考查,也逐渐成为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热点。为此,本文对古诗词的思想感
【摘 要】本文改变以成败论英雄的传统思维,从人性的角度解读项羽的形象特点,从情、义、勇等方面发掘其人性的光辉,探究项羽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项羽 人性美 情 勇 义  仅从《项羽之死》这个标题,就让人读出一种悲壮,读出一种凄凉,更读出一种无奈沧桑。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项羽曾经号称“西楚霸王”。我们先来看看《史记》里对项羽的一些介绍。  一是少年壮志: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摘 要】写作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体现,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写作无不与生命活动相关联。本文主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中选取的一些文章为例,说明写作既是叩问自身生命意义的过程,又是关注他人生命价值的过程,同时还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过程。  【关键词】写作 生命 教材  写作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体现,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写作无不
【摘 要】歌德在几乎倾其一生精力写就的诗剧《浮士德》中塑造的浮士德形象,曾在西方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浮士德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内蕴,与歌德本人有着怎样的联系,与西方文化精神又有着怎样的关联,本文拟从情节设置、浮士德经历、浮士德思想发展等几方面对此作较为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关键词】浮士德 文化精神 自强不息     被誉为“智慧之书”、“世俗的《圣经》”的《浮士德》,是18世纪末
【摘 要】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悲剧命运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窦娥和蘩漪都有抗争精神,窦娥的抗争是为了捍卫封建礼教的贞节观,蘩漪的抗争是为了自己。虽然她们的方式各不相同,但结果都只能以悲剧的方式结束。  【关键词】悲剧女性形象 窦娥 蘩漪     人都有追求自身幸福的权利和自由。然而,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种种限制和自我行为的约束,人权就难以理想化地实现。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作
【摘 要】语文教学历来众说纷纭,语文教学大讨论、大争鸣不止一次,但是千篇一律的声音太多,缺少像郭初阳这样的另类声音。不过郭初阳带给语文界震撼的同时,也需要警醒走向另一种偏向。本文以郭初阳教授《珍珠鸟》为例,谈在文本解读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即在运用一些文学理论研究文本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文学的审美趣味,对文学进行爱和美的观照。  【关键词】语文教学 解构 美的观照     中学语文这块园地可
【摘 要】地方民歌的表现手法与《诗经》的表现手法有很多是相近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从学生熟悉的地方民歌导入,能让学生较容易地去理解《诗经》的表现手法。这种方法的运用,既能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又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得到有效的拓展,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了的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诗经》 表现手法 民歌 比较阅读    诗歌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一种文学形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
18世纪时,法国作家卢梭写了一部惊世骇俗的自传《忏悔录》,在全世界的人们面前真诚的剖析自己,反省自己。卢梭这样的一段话曾让不少人激动不已、感慨不已,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的面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