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与生命表达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gang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写作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体现,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写作无不与生命活动相关联。本文主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中选取的一些文章为例,说明写作既是叩问自身生命意义的过程,又是关注他人生命价值的过程,同时还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过程。
  【关键词】写作 生命 教材
  写作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体现,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写作无不与生命活动相关联。这一点我们从学生现在使用的教材中就能找到有力的佐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在必修的五个模块中,设20个专题,分54个板块,共选113篇文章。在这100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目,看一看作者是如何通过写作来表达生命的。
  一、叩问自身生命的意义
  写作是叩问自身生命意义的过程。
  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而古今中外的作家们通过叩问自身生命的意义,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著名作家罗素在《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中,面对这个人类自身永恒的追问,他给出的回答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开创传记文学先河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
  生命,有播种的春,有耕耘的夏,有收获的秋,也有回顾四季的冬。四季犹如生命,生命便是四季。张洁的《我的四季》将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收获浓缩在“四季”里,实际上就是把人生的阅历浓缩在了表述四季的文字里。人既然拥有了生命,那么你就必须得为自己的生命地块负责。“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体现了作者坚定的人生态度:我真地付出过,认真地耕耘过,无愧地经历过,那么在生命的黄昏将不会有人生的哀叹和遗憾。
  空气、水、阳光、鲜花、笔这五样东西是作家心中的热爱,当这五样东西最后只能保留一种时,作家毕淑敏在《我的五样》一文中最终留下的是笔,因为笔是作者此生的最爱。我们清楚作者的选择,没有了笔,作家就等于没有了灵魂,没有了思考,没有了批评,这样的生命存在是没有意义的。我为何而生?作者的回答是为了写作。“人们在清醒地选择之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点,便像婴儿一样,单纯而明朗了”,这是作者在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生命存在意义之后的释然,这让作者感到轻松,灵魂深处异常单纯,写作是作者惟一不可以放弃的追求。通过对自己灵魂的叩问,作者回答了我因何而生这一生命存在意义的追问。
  《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非暴力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一次大规模和平示威集会上的演讲词。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使美国所有黑人享受与白人平等的权利。他领导的非暴力抵抗运动,促成了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从法律上正式结束美国黑人的被歧视地位。为黑人争取平等的权利和自由是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这也是他自身生命存在意义之所在。
  无论是罗素、司马迁、张洁、毕淑敏还是马丁·路德·金,在他们的作品《我为什么而活着》《报任安书》《我的四季》《我的五样》《我有一个梦想》中,作者通过对自己灵魂的扣问,作品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自身生命存在的意义。
  二、关注他人生命的价值
  写作是关注他人生命价值的过程。
  屈原的“长太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在《药》中对寂寞而死的夏瑜表现出的景仰,闻一多《发现》一诗中交织着的挚爱与怨愤,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憧憬等等,或是歌唱生命,或是悲天悯人,或是敬重善良,或是诅咒黑暗,作者的笔端流淌着对社会、对人生的真情关怀。
  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在他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讲述了老作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作者让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我们在感动之余,看到了作家对他人生命价值的关注。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就是因为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恪守着道德准则,守护着社会的良知。只要人格高尚,平凡的人也和伟大的人一样,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永远发光。
  《五人墓碑记》中,五人虽为平民,但精神伟大,浩气长存。“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表现出舍生取义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和高尚的人格尊严。“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普通百姓的正义行为也能对国家政治的变化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写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靴匠格拉斯恪守职业道德,他宁肯饿死也不愿偷工减料降低靴子的质量,体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倾注了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之情。
  杨绛的叙事散文《老王》,讲述了作者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纯朴的天性。与老王的一生辛劳相比,作者夫妇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他们毕竟还有工资,毕竟还能享受一定的物质生活,总而言之:毕竟一个是坐车的,一个是拉车的。作者的道德观在这里起了作用,真正的知识分子,对人间的苦难总是能充满同情与悲悯。老王在辛劳穷苦的生活中,却能关心他人,同情他人,作者从中看到了人间的不平等,更看到了身处社会底层的老王的可贵品质。
  三、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写作也是对话,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过程。
  (一)与读者对话
  写作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这种表达自然应当以一定的读者为对象,作者应当有与读者对话的意识,心中应当有读者。写作是人与人的心灵对话,人可以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人生情怀,引起读者的关注和理解。阅读那些伟大的经典作品,我们在敬重与叹服的同时,会发现作者常常是在和我们愉快地交谈,作者与读者之间,心有灵犀,时时相通。
  对话必须真诚。写作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感情。我们读一个人的作品,很想知道他在想什么,他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同样,我们的写作也要想到读者,要对读者掏出心来。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之所以能赢得全世界读者的赞誉,成为传世之作,不仅仅在于他的演讲表现了崇高理想,还在于他抒发的都是肺腑之言。晋朝名士李密用血泪写成的千古孝文《陈情表》之所以能打动晋武帝,是李密对祖母的至孝的真情,是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困难处境,以及对晋武帝“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效忠保证。全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不仅打动了晋武帝,也打动了后世的读者。
  (二)心灵的自我对话
  回望自己的写作经历,你会发现,你的写作常常是在面对自己。确实如此,心灵的对话是一个人走向成熟和理性的必然途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的内心矛盾,这就必然需要自我的对话:理智与情感,梦幻与觉醒,怀疑与发现,怨愤与排解,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心灵如星空,如大海,星汉灿烂,波澜壮阔,一刻也不会平静,与自己的对话一刻也不会终止。
  重视与自己的对话,随时把自己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随时把自己的生活印痕刻画出来,随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整理出来。在这样的对话中,思想经受磨砺,情感得到陶冶,写作水平自然也在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缺乏写作的灵感。其实,灵感作为人类一种高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复杂,激发机制如何奇特,总是有规律可寻的。  【关键词】写作灵感 创造性思维活动 激发机制 写作能力    灵感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原意是神的灵气。对于灵感的
“知人论世”的说法首见于《孟子·万章下》中:“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彼时的孟子只是论述“尚友”之事,后人将其推而广之,从人际交往扩展到文学批评,由此,“知人论世”也便成了我国延续千年的传统文学批评原则和方法,其核心意思是: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思想,既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又要关注其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从而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主旨和思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深入体会丹柯形象的悲剧色彩,进而分析悲剧色彩对主题的深化作用,提高学生对主题的审美能力。  意图说明:《丹柯》是“外国小说欣赏”这一选修模块的以把握主题为教学内容的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文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以人物为主来表现主题,具有浪漫主义和寓言故事的叙述特点。  【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有哪些字音不明
【摘 要】本文研究对象为中学语文古诗词的语言教学,针对古诗词这门艺术性很强的文体,探索这种艺术语言与一般文体的书面语言质的差异在哪里,审美教育中如何切入。文章从三个方面和纯语言的角度入手,即交给学生三把钥匙,通过语言媒介,去品味诗词语言的意蕴,从而提高审美水平。  【关键词】古诗词 语言教学 三把钥匙 审美能力  “新课程精选了许多著名诗人词人的优秀诗篇。这些诗词语言简洁精炼,节奏音律优美,全是千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中,注重“语文学科的生活功用”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获取语文真义的有效方法。以注重日常语言交流、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提示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启发,既能让学生带着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走进课堂,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困惑,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听课效率,又能使得学生享受到语文学习的思想性以及性情上的极大陶冶,更甚有使学生带着更大的兴趣走出课堂、走向广漠的语文学习世界。其最终目的不仅要让学生
【摘 要】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桥边的老人》一文的教学为例,详细论述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步骤与方法。  【关键词】矛盾情节 陌生话题 文章细节 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阅读教学应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为切入点,侧重学生阅读兴趣、阅
【摘 要】本文从“正确认识阅读名著的真正目的”、“指导阅读经典的灵活方式”、“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有效途径”、“实现为人师者的神圣使命”等几方面浅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从而引导学生传承文明,用文化把学生的人生变得多姿多彩,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为师者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雅言 文明 经典 阅读 名著  说到名著阅读,我想首先引发思考的是这样的问题:“我们让学生阅读经典的目的是什么呢?”然后我们
【摘 要】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单调,成果甚微。把作文教学贯穿于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全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作文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作文教学 单元教学 整体教学     当前我国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即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味考虑教师如何教,不考虑学生如何学,不了
【摘 要】高考古诗文鉴赏题年年都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江苏高考命题思路无非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人云:“诗言志,文传情”,诗歌是感情的产物,而感情是诗歌的根本。因此,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目的,也是进一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前提。而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考查,也逐渐成为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热点。为此,本文对古诗词的思想感
【摘 要】本文改变以成败论英雄的传统思维,从人性的角度解读项羽的形象特点,从情、义、勇等方面发掘其人性的光辉,探究项羽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项羽 人性美 情 勇 义  仅从《项羽之死》这个标题,就让人读出一种悲壮,读出一种凄凉,更读出一种无奈沧桑。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项羽曾经号称“西楚霸王”。我们先来看看《史记》里对项羽的一些介绍。  一是少年壮志: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籍曰:“彼可取而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