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深入体会丹柯形象的悲剧色彩,进而分析悲剧色彩对主题的深化作用,提高学生对主题的审美能力。
意图说明:《丹柯》是“外国小说欣赏”这一选修模块的以把握主题为教学内容的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文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以人物为主来表现主题,具有浪漫主义和寓言故事的叙述特点。
【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有哪些字音不明确或者生僻不懂的词语,请你写在下面横线上,然后翻阅工具书,自行解决。
2.二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情节。
3.三读课文,用波浪线在文中勾画出描写丹柯的典型语句,说说丹柯的性格特征。
4.完成上述三读后,你对课文还有哪些疑惑?请写下来。
【导学过程】
环节一:批阅“预学”,厘清问题,重定导学策略
【设计】
1.选取两个班各两个小组共计44人,然后进行批阅。
2.厘清问题,分析结论。对批阅的预学进行分析:预习作业完成的比较认真,绝大部分同学都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但是学生的不足与疑惑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
①对情节的概括不全面,尤其是不能紧扣人物形象与主题进行。
②对丹柯的形象把握的不够准确与全面,理解不到位。
③有21人围绕族人“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这一细节提出了诸多问题:族人为什么要用脚踏那颗心呢?文末为什么要连用三次“骄傲”?这一情节设置是否合理?这样写对小说主题有什么作用呢?
3.确定聚焦重点:围绕③重新设计导学策略
意图说明:这一阶段主要是对预学情况进行审视的过程。通过分析与判断,筛选与整合,根据问题的价值大小与关注程度,进而把握学生的预学状态和现实水平,确定导学的起点和重点。这一过程是教师以学定教,进行导学再设计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对学生“学为中心”的积极肯定与充分尊重。
环节二:聚焦问题,还原思维,预学诊断把脉
【设计】
预习作业中有21人围绕族人“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这一细节提出了诸多问题:族人为什么要用脚踏那颗心呢?文末为什么要连用三次“骄傲”?这一情节设置是否合理?这样写对小说主题有什么作用呢?
请有疑惑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疑惑具体在哪儿?自己的理解是怎样的?
请没有提出这类问题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意图说明:这是从“预学”到“导学”的过渡阶段。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
其目的就是充分暴露提问学生的困惑原因及当时的思维状况;同时请没有提出此问的学生也说说他们的想法,再现当初学生真实的思维,是教学的起点,也是为深入解疑作铺垫。
【课堂切片】
师:针对上述问题,请同座之间先互相交流一下,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比较积极主动的两两交流,也有同学前后四人交流,气氛热烈,持续了近两分钟。
师:谁来说说?
生1:我不明白浪漫主义作家高尔基先生为什么要把小说结尾写的这么伤感,目的何在?
师:果然是科代表,疑问直指作者的创作。来,谁接着说。
生2:为了族人,英雄丹柯牺牲了自己,可是,族人为什么要踏碎他的心,这不是恩将仇报吗?
生3:我觉得这样做是为了渲染一种悲壮的气氛。
生4:“骄傲”一词的多次出现可能是为了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与反差。感觉是这样,具体也说不清。
生5:“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这个句子中的省略号感觉有很丰富的内容可以填入。
……
【自我反思】
这是课堂上第二次师生间思维的碰撞与交流。从学生的思考中可知,他们已经开始朝着情节设置对人物性格塑造和小说主题彰显等方面进行思考。通过对话,可以说更深入地了解了学生“思”的现状,较好实现了诊断把脉的意图,并对于接下去的“学”有了准确的方向。从现场来看,学生的预学成果得到肯定,学生的预学问题得到明确。
环节三:内引对比,铺设台阶,初步感知主题
【设计】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从丹柯与族人的角度概括小说情节并说说各自的性格特征。
2.请联系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思考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结尾的动作有什么深意,对于全文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这样写?
意图说明:深入理解情节与人物、主题的关系,是小说教学的难点之一,这是学生初学的主要困惑和教师导“学”的重要任务。据此,在“预学任务2”的基础上联系旧知,我重新设置了导学任务,铺设了两个台阶,在对比中唤醒、明确情节对人物对主题的认识,为学生的学降低难度,为重点的突破再作铺垫。
【课堂切片】
师:大家对问题各抒己见的习惯很好,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这种精神。其实,小说情节如何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其根本是为小说人物和主题服务的。我们先来看看本文的情节问题。请大家用简洁的语言,分别从丹柯与族人的角度概括小说情节,说说各自的性格特征。
沉默了40多秒。
生1:我来说吧,首先是丹柯鼓励族人“起来,走”,其次是“快乐与安详”,面对族人的诋毁,丹柯大声地说并挺起胸膛,被围攻时掏出红心并高举前行,最后率领族人走出黑暗森林,生命止息。
师:×××同学是从丹柯的角度来概括情节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很清楚。根据这些情节,谁来说说丹柯的性格。
生2:从第3段他鼓励族人,别说不做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果敢、勇于实践的人。在第7段中,他面对抱怨,走的快乐而安详,可以看出他很自信很乐观。 生3:在第14段中,在族人围攻,准备弄死他时,他依然还在反思,这说明他是一个很善良,负责的人。最后丹柯掏心,这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
生4:我还补充一点,综观丹柯率领族人走出森林,需要无私、执着的精神。
师:大家说的很好,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性格决定人的行动,行为体现人的性格。那么,按照这样的理解,我们来说说族人的行为与他们的性格。
生5:面对异族的入侵,族人坐以待毙;面对前路环境的恶劣,族人抱怨、审问、诋毁、围攻丹柯;当走出森林后族人又踏碎了丹柯的红心。
师:行为概括的很简洁,那么性格呢?
生6:我觉得族人胆小、自私、缺乏耐心。
生7:还应该有不知感恩,喜欢起哄。
师:大家对族人的性格概括的很准确。大家的表现很棒。族人与丹柯的性格我们都明确了,那我们再回到第一个问题:族人为什么要用脚踏碎那颗心呢?这一情节设置是否合理?
生8:至少有一点,从性格上看,族人就是一群胆小、自私恩将仇报的小人,这样性格的人做出这样的举动,完全是合理的。
师:还能从别的角度说说吗?
生9:从情节设置看,有一波三折的效果,可增加小说的吸引力。
生10:说不清,感觉比较伤感。
师:大家能不能联系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思考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结尾的动作有什么深意,对于全文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11:我觉得是为了突出韩麦尔的爱国情怀。
生12:为了营造一种悲壮的氛围,具体怎样说不出,只是感觉。
生13: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后给人看,有摄人心魂的力量,韩麦尔的结局就是这样。
【自我反思】
在预学的基础上重新梳理情节,课堂中学生能够结合文句做具体分析,尤其是分别从族人与丹柯的角度概括情节,族人与丹柯的双线情节的发展的脉络就非常清晰,人物的行为与品格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有利于清楚的把握人物性格,进而为解决预学中的突出难点打开了一道切口。韩麦尔先生动作的分析比较深入,初中的旧知基本唤醒,小说悲壮主题的深入理解有了初步感受与体验。其表现很不错,学得扎实充分,而且有效。
环节四:外联追问,变式对比,深入把握主题
【设计】
如果将最后的结尾做如下的改编,你觉得怎样?
沉默代替了欢呼。静寂代替了喧闹。在阴郁的静寂中,在肃穆的目光下,众族人手捧着他们心目中英雄的那颗心来到了泛着金光的河边,和着夕阳把它埋下,旁边竖着一个牌子,写着“英雄丹柯之墓”。
(请思考这样设置情节是否合理;小组合作,书面记录,推选一人发言展示;可作开放性回答,但要求言之有理)
意图说明:上一环节的导学,学生对于情节与主题的理解有了新的启发,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因此追设了这一导学问题。该问题是源自学生问题的变式演绎,其目的就是在正反对比中进一步明确情节设置的作用关乎于主题、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情感基调。该设置更加情景化、开放,易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和强化学生的思维。
【课堂切片】
师:我们以小组的形式来展示交流,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好吗?
生1:我们组认为如果是英雄的壮举受到众人的称赞,这样写就落入了常规和俗套,对读者的吸引力会小一点;同时,这样圆满的结局对人的触动小一点,印象浅一点。
生2:我们组也有这样的看法,但还有其他的看法。我们思考的是作者高尔基为什么不这样写。我们认为,这样写族人的性格转变太大,同时,好的作品大多是悲剧,因为悲剧往往能够直刺人的灵魂。
生3:写成喜剧,就没有了讽刺感。设置“踏碎”与“骄傲”,就形成了鲜明对比,丹柯壮志得以实现后的英明神情得以彰显。
生4:我补充一点,我觉得这种悲剧色彩与第21段的广漠的草原、鲜红的霞光所营造的环境互为渲染,深化了小说悲壮的美这一主题。
生5:尽管丹柯的壮举让人称赞,但是,红心被“踏碎”说明丹柯和族人的关系并没有随着走出困境而变得彼此信任与和谐,说明先驱者和践行者往往有被孤立和不被理解的一面。改编的毕竟是改编,还是原文好。
生6:丹柯很坚毅,很执着勇敢,很无私,但是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丹柯很少主动与族人交流,对自己的行动缺乏解释,双方信息沟通不畅。这些必然造成他的悲剧。这些告诉我们让别人理解、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主题是另一种补充吧。
【自我反思】
课堂中在教师适当的组织与点拨下,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热情高涨,探究深入有效,精彩智慧的发言不断涌现,自主合作学习得到最充分的展现。其原因在于外联对比的导学设计,新颖而独特,既抓住了学生的心,又激发了学的兴趣,为破解学生的难学点找到了高效的办法,为推动学生深入学习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是本节课导学的又一个突出亮点。
环节五:归纳整理,总结提升,反思内化主题
【设计】
学习了本文后,你对于情节的设置是否合理或者左右情节安排的因素有了怎样的看法,你还有哪些疑惑,请写在导学案相应的空格内。
意图说明: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课堂的重难点特别是学习成效和困难进行自主式反思、着力于自我真实的感悟,力求在反思总结中梳理解答此类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这是学生“学”的一种自我反思和总结,是将所学内容内化提升的一个过程。
【课堂切片】
师:请将这节课的所得与疑惑写在下面,给自己一个总结。写好后我们来交流。
安静2分钟
生1:这堂课主要学了情节的安排问题。如何安排,我觉得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要考虑诸多因素,比如情节的发展受到人物性格,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某种主题的限制,简言之情节要为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服务的。
生2:我觉得人物的性格直接决定了情节的发展方向,情节又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外化;打个比方,如果情节是空中上下翻飞的风筝,那么主题就是牵引风筝的那根线。
生3:除了情节与人物、主题外,我觉得还同作者的创作风格、写作手法以及环境本身有一定的关联。
生4:我认为大家还忽略了情节对情节本身的铺垫、约束和推动作用。
生5:我觉得具体到某篇文章是要具体分析,读懂主题是关键,不可面面俱到。
生6:我还有一点疑问,那就是高尔基为什么要以浪漫主义手法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主题是源自生活的什么启示,生活中有什么故事呢,这些对情节与主题有着怎样的影响。
师:谢谢大家真诚坦率的发言,情节对人物与主题的作用大家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很高兴大家学有所得。至于×××同学的问题,这是非常专业的问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如果你有兴趣,放假回家后可以研究研究,好吗?
【自我反思】
从学生的总结与反思来看,对所学内容理解很深刻,自我剖析也很坦诚。在内容上,都在围绕情节对主题的作用这一话题在发表自己的学后所得所思,氛围上,学生的回答明显比课前要轻松很多,活跃很多,这是学有所获的一种愉悦。让学生自己整理、反思、提炼所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内化及提升。真诚轻松的氛围也有助于学生分享上课的体验与收获。
【课后作业】
阅读2011年高考安徽卷小说阅读《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1.请分别从巴尔塔萨和乌尔苏拉的角度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情节,并分析各自的人物性格。
2.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意图说明:选用这样一篇高考小说,可读性很强,可供思考的问题也很多。两个小题都是紧紧围绕这一节课的教与学的重难点进行设计的,以期望学生在举一反三的训练中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情节与主题、情节与人物、情节与文章情感基调的紧密关系。这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一种有效巩固与强化。
1.初步理解“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深入体会丹柯形象的悲剧色彩,进而分析悲剧色彩对主题的深化作用,提高学生对主题的审美能力。
意图说明:《丹柯》是“外国小说欣赏”这一选修模块的以把握主题为教学内容的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文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以人物为主来表现主题,具有浪漫主义和寓言故事的叙述特点。
【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有哪些字音不明确或者生僻不懂的词语,请你写在下面横线上,然后翻阅工具书,自行解决。
2.二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情节。
3.三读课文,用波浪线在文中勾画出描写丹柯的典型语句,说说丹柯的性格特征。
4.完成上述三读后,你对课文还有哪些疑惑?请写下来。
【导学过程】
环节一:批阅“预学”,厘清问题,重定导学策略
【设计】
1.选取两个班各两个小组共计44人,然后进行批阅。
2.厘清问题,分析结论。对批阅的预学进行分析:预习作业完成的比较认真,绝大部分同学都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但是学生的不足与疑惑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
①对情节的概括不全面,尤其是不能紧扣人物形象与主题进行。
②对丹柯的形象把握的不够准确与全面,理解不到位。
③有21人围绕族人“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这一细节提出了诸多问题:族人为什么要用脚踏那颗心呢?文末为什么要连用三次“骄傲”?这一情节设置是否合理?这样写对小说主题有什么作用呢?
3.确定聚焦重点:围绕③重新设计导学策略
意图说明:这一阶段主要是对预学情况进行审视的过程。通过分析与判断,筛选与整合,根据问题的价值大小与关注程度,进而把握学生的预学状态和现实水平,确定导学的起点和重点。这一过程是教师以学定教,进行导学再设计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对学生“学为中心”的积极肯定与充分尊重。
环节二:聚焦问题,还原思维,预学诊断把脉
【设计】
预习作业中有21人围绕族人“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这一细节提出了诸多问题:族人为什么要用脚踏那颗心呢?文末为什么要连用三次“骄傲”?这一情节设置是否合理?这样写对小说主题有什么作用呢?
请有疑惑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疑惑具体在哪儿?自己的理解是怎样的?
请没有提出这类问题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意图说明:这是从“预学”到“导学”的过渡阶段。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
其目的就是充分暴露提问学生的困惑原因及当时的思维状况;同时请没有提出此问的学生也说说他们的想法,再现当初学生真实的思维,是教学的起点,也是为深入解疑作铺垫。
【课堂切片】
师:针对上述问题,请同座之间先互相交流一下,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比较积极主动的两两交流,也有同学前后四人交流,气氛热烈,持续了近两分钟。
师:谁来说说?
生1:我不明白浪漫主义作家高尔基先生为什么要把小说结尾写的这么伤感,目的何在?
师:果然是科代表,疑问直指作者的创作。来,谁接着说。
生2:为了族人,英雄丹柯牺牲了自己,可是,族人为什么要踏碎他的心,这不是恩将仇报吗?
生3:我觉得这样做是为了渲染一种悲壮的气氛。
生4:“骄傲”一词的多次出现可能是为了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与反差。感觉是这样,具体也说不清。
生5:“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这个句子中的省略号感觉有很丰富的内容可以填入。
……
【自我反思】
这是课堂上第二次师生间思维的碰撞与交流。从学生的思考中可知,他们已经开始朝着情节设置对人物性格塑造和小说主题彰显等方面进行思考。通过对话,可以说更深入地了解了学生“思”的现状,较好实现了诊断把脉的意图,并对于接下去的“学”有了准确的方向。从现场来看,学生的预学成果得到肯定,学生的预学问题得到明确。
环节三:内引对比,铺设台阶,初步感知主题
【设计】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从丹柯与族人的角度概括小说情节并说说各自的性格特征。
2.请联系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思考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结尾的动作有什么深意,对于全文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这样写?
意图说明:深入理解情节与人物、主题的关系,是小说教学的难点之一,这是学生初学的主要困惑和教师导“学”的重要任务。据此,在“预学任务2”的基础上联系旧知,我重新设置了导学任务,铺设了两个台阶,在对比中唤醒、明确情节对人物对主题的认识,为学生的学降低难度,为重点的突破再作铺垫。
【课堂切片】
师:大家对问题各抒己见的习惯很好,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这种精神。其实,小说情节如何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其根本是为小说人物和主题服务的。我们先来看看本文的情节问题。请大家用简洁的语言,分别从丹柯与族人的角度概括小说情节,说说各自的性格特征。
沉默了40多秒。
生1:我来说吧,首先是丹柯鼓励族人“起来,走”,其次是“快乐与安详”,面对族人的诋毁,丹柯大声地说并挺起胸膛,被围攻时掏出红心并高举前行,最后率领族人走出黑暗森林,生命止息。
师:×××同学是从丹柯的角度来概括情节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很清楚。根据这些情节,谁来说说丹柯的性格。
生2:从第3段他鼓励族人,别说不做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果敢、勇于实践的人。在第7段中,他面对抱怨,走的快乐而安详,可以看出他很自信很乐观。 生3:在第14段中,在族人围攻,准备弄死他时,他依然还在反思,这说明他是一个很善良,负责的人。最后丹柯掏心,这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
生4:我还补充一点,综观丹柯率领族人走出森林,需要无私、执着的精神。
师:大家说的很好,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性格决定人的行动,行为体现人的性格。那么,按照这样的理解,我们来说说族人的行为与他们的性格。
生5:面对异族的入侵,族人坐以待毙;面对前路环境的恶劣,族人抱怨、审问、诋毁、围攻丹柯;当走出森林后族人又踏碎了丹柯的红心。
师:行为概括的很简洁,那么性格呢?
生6:我觉得族人胆小、自私、缺乏耐心。
生7:还应该有不知感恩,喜欢起哄。
师:大家对族人的性格概括的很准确。大家的表现很棒。族人与丹柯的性格我们都明确了,那我们再回到第一个问题:族人为什么要用脚踏碎那颗心呢?这一情节设置是否合理?
生8:至少有一点,从性格上看,族人就是一群胆小、自私恩将仇报的小人,这样性格的人做出这样的举动,完全是合理的。
师:还能从别的角度说说吗?
生9:从情节设置看,有一波三折的效果,可增加小说的吸引力。
生10:说不清,感觉比较伤感。
师:大家能不能联系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思考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结尾的动作有什么深意,对于全文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11:我觉得是为了突出韩麦尔的爱国情怀。
生12:为了营造一种悲壮的氛围,具体怎样说不出,只是感觉。
生13: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后给人看,有摄人心魂的力量,韩麦尔的结局就是这样。
【自我反思】
在预学的基础上重新梳理情节,课堂中学生能够结合文句做具体分析,尤其是分别从族人与丹柯的角度概括情节,族人与丹柯的双线情节的发展的脉络就非常清晰,人物的行为与品格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有利于清楚的把握人物性格,进而为解决预学中的突出难点打开了一道切口。韩麦尔先生动作的分析比较深入,初中的旧知基本唤醒,小说悲壮主题的深入理解有了初步感受与体验。其表现很不错,学得扎实充分,而且有效。
环节四:外联追问,变式对比,深入把握主题
【设计】
如果将最后的结尾做如下的改编,你觉得怎样?
沉默代替了欢呼。静寂代替了喧闹。在阴郁的静寂中,在肃穆的目光下,众族人手捧着他们心目中英雄的那颗心来到了泛着金光的河边,和着夕阳把它埋下,旁边竖着一个牌子,写着“英雄丹柯之墓”。
(请思考这样设置情节是否合理;小组合作,书面记录,推选一人发言展示;可作开放性回答,但要求言之有理)
意图说明:上一环节的导学,学生对于情节与主题的理解有了新的启发,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因此追设了这一导学问题。该问题是源自学生问题的变式演绎,其目的就是在正反对比中进一步明确情节设置的作用关乎于主题、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情感基调。该设置更加情景化、开放,易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和强化学生的思维。
【课堂切片】
师:我们以小组的形式来展示交流,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好吗?
生1:我们组认为如果是英雄的壮举受到众人的称赞,这样写就落入了常规和俗套,对读者的吸引力会小一点;同时,这样圆满的结局对人的触动小一点,印象浅一点。
生2:我们组也有这样的看法,但还有其他的看法。我们思考的是作者高尔基为什么不这样写。我们认为,这样写族人的性格转变太大,同时,好的作品大多是悲剧,因为悲剧往往能够直刺人的灵魂。
生3:写成喜剧,就没有了讽刺感。设置“踏碎”与“骄傲”,就形成了鲜明对比,丹柯壮志得以实现后的英明神情得以彰显。
生4:我补充一点,我觉得这种悲剧色彩与第21段的广漠的草原、鲜红的霞光所营造的环境互为渲染,深化了小说悲壮的美这一主题。
生5:尽管丹柯的壮举让人称赞,但是,红心被“踏碎”说明丹柯和族人的关系并没有随着走出困境而变得彼此信任与和谐,说明先驱者和践行者往往有被孤立和不被理解的一面。改编的毕竟是改编,还是原文好。
生6:丹柯很坚毅,很执着勇敢,很无私,但是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丹柯很少主动与族人交流,对自己的行动缺乏解释,双方信息沟通不畅。这些必然造成他的悲剧。这些告诉我们让别人理解、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主题是另一种补充吧。
【自我反思】
课堂中在教师适当的组织与点拨下,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热情高涨,探究深入有效,精彩智慧的发言不断涌现,自主合作学习得到最充分的展现。其原因在于外联对比的导学设计,新颖而独特,既抓住了学生的心,又激发了学的兴趣,为破解学生的难学点找到了高效的办法,为推动学生深入学习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是本节课导学的又一个突出亮点。
环节五:归纳整理,总结提升,反思内化主题
【设计】
学习了本文后,你对于情节的设置是否合理或者左右情节安排的因素有了怎样的看法,你还有哪些疑惑,请写在导学案相应的空格内。
意图说明: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课堂的重难点特别是学习成效和困难进行自主式反思、着力于自我真实的感悟,力求在反思总结中梳理解答此类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这是学生“学”的一种自我反思和总结,是将所学内容内化提升的一个过程。
【课堂切片】
师:请将这节课的所得与疑惑写在下面,给自己一个总结。写好后我们来交流。
安静2分钟
生1:这堂课主要学了情节的安排问题。如何安排,我觉得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要考虑诸多因素,比如情节的发展受到人物性格,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某种主题的限制,简言之情节要为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服务的。
生2:我觉得人物的性格直接决定了情节的发展方向,情节又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外化;打个比方,如果情节是空中上下翻飞的风筝,那么主题就是牵引风筝的那根线。
生3:除了情节与人物、主题外,我觉得还同作者的创作风格、写作手法以及环境本身有一定的关联。
生4:我认为大家还忽略了情节对情节本身的铺垫、约束和推动作用。
生5:我觉得具体到某篇文章是要具体分析,读懂主题是关键,不可面面俱到。
生6:我还有一点疑问,那就是高尔基为什么要以浪漫主义手法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主题是源自生活的什么启示,生活中有什么故事呢,这些对情节与主题有着怎样的影响。
师:谢谢大家真诚坦率的发言,情节对人物与主题的作用大家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很高兴大家学有所得。至于×××同学的问题,这是非常专业的问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如果你有兴趣,放假回家后可以研究研究,好吗?
【自我反思】
从学生的总结与反思来看,对所学内容理解很深刻,自我剖析也很坦诚。在内容上,都在围绕情节对主题的作用这一话题在发表自己的学后所得所思,氛围上,学生的回答明显比课前要轻松很多,活跃很多,这是学有所获的一种愉悦。让学生自己整理、反思、提炼所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内化及提升。真诚轻松的氛围也有助于学生分享上课的体验与收获。
【课后作业】
阅读2011年高考安徽卷小说阅读《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1.请分别从巴尔塔萨和乌尔苏拉的角度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情节,并分析各自的人物性格。
2.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意图说明:选用这样一篇高考小说,可读性很强,可供思考的问题也很多。两个小题都是紧紧围绕这一节课的教与学的重难点进行设计的,以期望学生在举一反三的训练中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情节与主题、情节与人物、情节与文章情感基调的紧密关系。这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一种有效巩固与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