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人格魅力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77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健全的人格是21世纪的护照。然而,人格的塑造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在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所能完成的,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因而,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这也是作为当今一名合格教师的形象所在。教师要具有舵手的“导航”功能,要具有春风化雨的情感艺术,要具有以苦为荣,化苦为乐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人格魅力 引领 感化 扶助 心态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是一个新时代对于教育提出的呼唤,更是对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做才能树立适应21世纪需要的教师形象呢?我想首先就是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
  人格即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各项比较重要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人在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一个健全的现代人不仅需要经济实力,更需要人格、道德和精神生活。一个健全的社会也是这样。况且未来社会评价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程度的标尺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的指标与数字”,“民族精神振奋,国民人格完善,精神文明的高扬,民主的健全”也被作为评价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健全的人格是21世纪的护照。然而,人格的塑造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在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所能完成的,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因而,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这也是作为当今一名合格教师的形象所在。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学生生存坐标的选择,是在“外塑”与“内化”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德育要在市场经济巨大魔力面前塑造一代新人,除靠真理外,更重要的是人格力量。而教师的劳动特点就是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教师的自身形象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外在的示范性与内在的感染性。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以自己的人格力量给学生营造一个深层次的育人环境。
  一、教师要具有舵手的“导航”功能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各种价值观一涌而上,社会中功利思想严重,不少的人重视物质享受,迷恋世俗浮华,对个人利益患得患失,满腹牢骚,怨天尤人,更有甚者,追求低下,人格扭曲。成人在变化纷繁的世界面前尚犹豫徘徊,更何况是初涉世事的学生了。所以教师要具有舵手的“导航”功能,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学生在人生的取舍上无所适从的时候,及时地为学生指明方向,更要用自己的行动作为学生的楷模,要知道身教重于言教。
  刚工作的时候我的师父曾给我讲过这样一案例:有一位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团员,在用一双追求真善美的眼睛打量现实生活时,发现实际与她美好的愿望不符,种种矛盾使她感到困惑和痛苦不堪: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鲜,而她始终保持了纯洁和诚实,但同学们却指责她假装高尚。期末考试一位教师为了让她能得到奖学金而给她加了分数,原因是她的爸爸是这位老师爱人的上司。她痛苦地说:“我一向嘲笑那些考试作假的人,可现在我只有嘲笑自已了。”最后,她带着美丽的憧憬和对现实生活的厌恶踏入了另一个世界。直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师父的话“教师是学生接触社会的窗口,评价社会的尺度。你做了老师,从此就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我们要把自己作为一个楷模来塑造,来要求。”
  青少年学生可塑性强,而在学校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作为从事太阳底下最崇高职业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既是青少年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青少年学生人生道路的领航人。只有教师自己站稳脚,树立崇高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的理想追求,以自己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升华其思想境界,才能在学生心理上唤起尊崇效应,为“真、善、美”在社会上的立足奠定基石。
  二、要具有春风化雨的情感艺术
  革命导师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类的感情,就没有人类对真理的探求。“教育不仅是认知过程,更是情感交流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经验表明,情感可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师的教诲,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行为习惯。师生情感交流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心里有了学生,学生就愿意和教师在一起,且有亲近感;教师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学生就将更尊重老师,师生诚坦相待,心心相印。
  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道德情感。陶行知提倡“爱满天下,”鲁迅强调“教育植根于爱”,别林斯基则认为“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表现为对全体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把爱洒向全体学生。爱中意的“王子、小公主”无可厚非,但爱看不惯的“丑小鸭”更难能可贵。须知老师一句苛刻的话语,一个“凶狠”的眼神,一顿粗暴的斥责,都可能使学生畏惧不安,紧张无趣,厌恶这门学科,甚至还会毁掉一个未来什么“家”。其次,要严爱结合,恩威并重,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而有格,严而有效。对待学生的错误与缺点,要尽力帮助,对待学生成长进步热情肯定,用火热的心肠,满腔的热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到老师胜父母,同学似兄弟。三是在日常生活上对学生友善、温暖和关怀。课后与学生交友,让他们掏心里话,捕捉热点。难点话题,日常以礼相待。遇到不顺心的事要能控制感情,不迁怒于学生,让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产生前进动力,明确前进方向。
  三、要具有以苦为荣,化苦为乐的心理状态
  这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最高境界“教育即创造”,这里人们所公认的原理。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千变万化,学生个性千差万别,时代发展对人的要求又日新月异,教师要把一个个活生生的独特个体从蒙昧状态培养成社会所期望和需要的人才,绝不是靠按照某种程式的机械劳动可以完成的,而是要靠高度的创造性劳动,创造必然是艰苦的,而化苦为乐地完成劳动需要强大的人格力量来支持。
  科学史上大量的记载证明,那些作出重大发明创造的创新者都有大无畏的精神,不畏劳苦艰难,不畏风险失败,不畏嫉妒嘲讽,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教师如果具有了这样的良好意志品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这些意志品质在学生面前会表现得淋漓尽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会起到促进作用。
  古人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格高尚,威信崇高的教师本身就是令学生信赖爱戴的楷模,其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往往确信其教育指导的正确性,真实性,从而“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相信广大教育工作者凭借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威信,乐教的表率,真挚的情感,炽热的心肠,教育的环境定会得到改善,教育的效能定能得到增进!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六中。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教育如何做到“三个面向”,与时俱进,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教育”很快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中国教育的深层次改革拉开了序幕。时至今日,各项教改已在神州大地上层层推进,全面展开,再不是原来的星星之火。许多地区实验和实践的成果也较显著,让人倍感欣慰。庆幸之余,笔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必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融入地域特色的语文课程,将更突出地彰显人文特质。本文试图结合广西凌云县地域文化,从语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开发地域文化中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角度,探讨语文教学中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与利用策略。  【关键词】地域文化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一、问题的提出  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自然风光、文物古
【摘 要】司马迁的《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最为精彩的一笔,在文章中,司马迁用神奇的画笔为我们描绘了许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刘邦的机敏精细、能谋善断,项羽的宽容大度却无谋,范增的目光深远却不被重用,樊哙的勇猛智慧以及项伯的“告密”与“重情义”,张良的忠心耿耿,足智多谋,项庄的“似巧”而“实拙”等都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关键词】《鸿门宴》 人物形象 刘邦 项羽    司马迁的《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
【设计说明】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篇奏章,也是一篇情酣意浓的文言抒情散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文章真挚的孝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就文言文的教学情况来看,重“言”轻“文”的有之,轻“言”重“文”的有之,但究竟运用怎样的方法达到文言相融就值得思量了。我在教学时以语言为切入点深入作者内心,立足于“言”,先分散后梳理,先阅读后小结。把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性。”生活中铺天盖地的广告为我们学习语文正好提供了良好的语文材料。“走近广告”,可以培养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养成随时积累语言素材的习惯,进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广告 语文资源 语文学习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无论是读书看报与人聊天,还是看电视逛商场,只要细心观察,总会碰到与语文
【摘 要】针对当前作文讲评课普遍存在低效的状况,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通过激发学生质疑、引发学生心理触动、采取多样化活动等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的作文能够飞扬灵动,实现作文讲评课的充实高效。  【关键词】作文讲评 激疑 触动 活动 灵动    在当下的作文教学中,学生不喜欢甚至厌倦作文讲评课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作文评讲课存在以下弊病:理论抽象,术语烦琐;范文完美,学生只能仰视;灌
之所以把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和常建的《宿王昌龄隐居》两首唐诗放在一起阅读,是因为这两首诗作者经历、风格情趣、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本文希望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对此二诗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抛砖引玉。但是本文的用意不在于对其作词斟句酌的阐释和条分缕析的讲解,只想按求同存异的原则就上述内容作一些延伸,来探讨一些解读诗歌的路径。  一、经历相似,结局相同  綦毋潜字孝通,是江西南康
【摘 要】文化现象的分析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新增的一个重要维度和教学侧重点。本文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分析了教材编撰中的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构成状态,并简要分析该教材选编内容上多元文化因素处理的长处和不足,以期引起语文教学和教材编撰工作者对文化因素的重视。  【关键词】语文教材 文化现象 文化意识 文化因素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
【摘 要】“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有效复习策略是:在细析考点的基础上,交融层级、活化方法。“交融层级”指在默写名句名篇复习中,不要拘泥于该考点考试层级为识记层级(A)的规定,复习层级不等同于考试层级。具体地,要以理解层级(B)、应用层级(E)和识记层级(A)交融的方式,复习考试层级为识记层级(A)的默写名句名篇的考点。因为理解的甚至能应用的知识才能更有效地掌握。“活化方法”指在“默写名句名篇”的复
【摘 要】要让高考议论文精彩起来,首先,不要忘了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即论点正确、鲜明,论据典型,议论突出;其次,也是更重要的,要写出有议论味的开篇,写好主体部分的“完全段”。  【关键词】议论文 议论味 完全段    近两年高考作文写作,正悄悄发生两种变化:一是写作内容从大量关注诗词文人走向关心社会生活,二是写作文体从“秋雨散文体”走向议论文体。然而,许多同学缺少议论文写作知识和训练,因而考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