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三笑”切入点 解读庄子《逍遥游》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657592895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讲究方法,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这样,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愿望。本文以庄子的《逍遥游》为案例进行解析,指出教学切入点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切入点要贯穿文本始终;切入点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三笑 解读 逍遥游 本质
  文本解读是指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材料的感知(看到文字,读出字音)——理解(把单词转化为意义)——反应(领会作者说的是什么)——综合(与实际联系的应用),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一个过程。从授课的角度来谈,主要指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通过观照文本与作者及作者笔下的人、事、景、物进行心灵对话,实施“静态文本解读”确立的教学过程预设,实现三维目标。
  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孙子曰:“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认势。”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总是能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出相应的作战策略,而不是怨天尤人。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也应如此,讲究方法,讲究策略,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这样,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愿望。那么如何找到解读文章的切入点呢?下面将以庄子的《逍遥游》为案例进行解析。
  教学预设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的,而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逍遥游》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庄子》散文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以及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的特点。真可谓“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
  因此,解读《逍遥游》有相当的难度,尤其是该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就更为重要。本课就从三个“笑”切入,来解读文本。
  过程描述
  在疏通了文章语句、积累了相关文言知识后,以“三笑”切入开始文本解读。
  首先,老师向学生抛出第一个问题:读全文,提醒学生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问题很简单,但也有情趣。学生能较快地找到了答案,即“蜩与学鸠笑之”“斥 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接下来,要求学生解读文本内容。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反对?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作者当然反对。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相吹”的。而蜩与学鸠同是属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差别只在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事物的大小不一样,所适的远近不同,它们所凭借的条件(即所待)也是有区别的。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分,如将要“图南”的大鹏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而“决起而飞,枪榆枋”的蜩与学鸠所凭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就小多了。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逍遥。
  2.作者对斥 的“笑”是什么态度呢?庄子是否赞成“小大之辨”?
  由于有了对第一“笑”的解读经验,学生们较容易地明了:作者对斥 的“笑”也是反对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庄子的观点,相反,他认为这是世人的成见。因为他觉得“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即像大年之彭祖,不知自己本性的“众人”却非要去“匹之”,这不是很可悲吗!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消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即使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的大鹏,在斥 看来,也不屑一顾,它并不像“小年”的“众人”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样去做一些徒劳的事,而是以“我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因而它自得其乐地笑了。
  3.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通过语句的理解,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们明确:因为这些人虽然“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但是他们“其自视也,亦若此矣”。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例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这些问题的提出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主动地探讨问题。于是十分顺利地进入下一环节:文章的“三笑”是否一样?为什么?
  学生们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明确:“三笑”表面不一样,但本质一样。作者对他们都不赞成。
  于是,老师顺势而问:作者对他们都不赞成。也就是说,在他们笑的背后,还有一个人笑了,他就是庄子。他为什么笑万物呢?
  此时的课堂气氛高涨,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争论异常激烈。最终明了“逍遥游”的本质: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4.那么,庄子所人为的“逍遥游”应该是怎样的状态?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通过文本的阅读,学生很容易理解“逍遥游”的状态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只有任其自然,随变是适,无乎所待,以游无穷,这才是逍遥游的理论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了,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完成了以上的解读,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师生共同探究;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最后明确:庄子强调,根本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对待了。庄子进而提出了最彻底的“无己”的方法,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一切,直到忘记自己,无己而后无所待。   因此,通过“三笑”,把握了文章内容,理解了“逍遥游”的本质。
  完成了这些后,还可以深入探究:宋荣子的“笑”与蜩与学鸠的笑、斥 的笑有没有不同?为什么?庄子对宋荣子、蜩与学鸠、斥 的态度是否完全一样?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涉及到了庄子的现实人生和理想人生的问题,可以留下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去探讨。
  反思与讨论
  《庄子》的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因此,一般的高中生很难理解其人、其文、其思想,而尤其是《逍遥游》这篇文章。本堂课由于抓住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使文本得以解读轻松,主旨准确把握,而且学生积极参与,双边活动活跃,很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看来,解读一篇文章,倘能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就一定会事半功倍。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的确,找到了好的切入点就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研究课文,欣赏课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能使教和学双方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使教学内容简明扼要,使教学活动变得更为顺利。教学中只有准确选择切入点,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明一点而悟全文。”在轻松的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实效性得到最大的显现与提升。在课堂教学中,该怎样寻得最佳的文本解读切入点呢?
  笔者认为,抓住文本解读切入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切入点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当然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科学,一节课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切入点应尽可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则有利于文章的展开分析,并且经过层层深入的探究,落实学习目标,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浅出地学习文本,达成高效的课堂。
  本课时是教授《逍遥游》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就是探讨该文的“逍遥游”的本质,以“三笑”切入,目的就是解读“逍遥游”的思想。
  第二、切入点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点切入,就是要掌握学生的心理,选取切合学生需要的、学生感兴趣的点。只有这样学生思维才容易被激活,从而踊跃参与教学,才有可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轻松愉悦的心情,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了笑声。本堂课从“三笑”切入极易抓住学生的心理,从轻松愉快中解读庄子庄重而不羁的思想,并且体会庄子的别样人生。
  第三、切入点要贯穿文本始终。切入点不同于教学的导入,大多是文本本身显现或非显现的一个元素,是内容或方法。它大多是属于文本的(也有的是帮助剖析文本的一些外在的方法、方式,如上述的学习方法、学习活动)。切入点在内容上是牵动全身的一个部位,在形式上是搭建文本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之间的“桥”。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要求有的放矢,直击要点,能以一当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以达到管中窥豹的效果。切入的目的是为了落实全文的讲解,切入点不能灵活自如地联系全文也就失去了切入的价值。《逍遥游》这篇文章正是在“三笑”的基础上庄子阐述了自己的“逍遥游”的思想。
  作者单位:湖北咸宁市咸安区青龙山高中。
其他文献
【摘 要】司马迁的《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最为精彩的一笔,在文章中,司马迁用神奇的画笔为我们描绘了许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刘邦的机敏精细、能谋善断,项羽的宽容大度却无谋,范增的目光深远却不被重用,樊哙的勇猛智慧以及项伯的“告密”与“重情义”,张良的忠心耿耿,足智多谋,项庄的“似巧”而“实拙”等都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关键词】《鸿门宴》 人物形象 刘邦 项羽    司马迁的《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
【设计说明】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篇奏章,也是一篇情酣意浓的文言抒情散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文章真挚的孝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就文言文的教学情况来看,重“言”轻“文”的有之,轻“言”重“文”的有之,但究竟运用怎样的方法达到文言相融就值得思量了。我在教学时以语言为切入点深入作者内心,立足于“言”,先分散后梳理,先阅读后小结。把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性。”生活中铺天盖地的广告为我们学习语文正好提供了良好的语文材料。“走近广告”,可以培养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养成随时积累语言素材的习惯,进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广告 语文资源 语文学习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无论是读书看报与人聊天,还是看电视逛商场,只要细心观察,总会碰到与语文
【摘 要】针对当前作文讲评课普遍存在低效的状况,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通过激发学生质疑、引发学生心理触动、采取多样化活动等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的作文能够飞扬灵动,实现作文讲评课的充实高效。  【关键词】作文讲评 激疑 触动 活动 灵动    在当下的作文教学中,学生不喜欢甚至厌倦作文讲评课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作文评讲课存在以下弊病:理论抽象,术语烦琐;范文完美,学生只能仰视;灌
之所以把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和常建的《宿王昌龄隐居》两首唐诗放在一起阅读,是因为这两首诗作者经历、风格情趣、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本文希望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对此二诗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抛砖引玉。但是本文的用意不在于对其作词斟句酌的阐释和条分缕析的讲解,只想按求同存异的原则就上述内容作一些延伸,来探讨一些解读诗歌的路径。  一、经历相似,结局相同  綦毋潜字孝通,是江西南康
【摘 要】文化现象的分析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新增的一个重要维度和教学侧重点。本文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分析了教材编撰中的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构成状态,并简要分析该教材选编内容上多元文化因素处理的长处和不足,以期引起语文教学和教材编撰工作者对文化因素的重视。  【关键词】语文教材 文化现象 文化意识 文化因素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
【摘 要】“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有效复习策略是:在细析考点的基础上,交融层级、活化方法。“交融层级”指在默写名句名篇复习中,不要拘泥于该考点考试层级为识记层级(A)的规定,复习层级不等同于考试层级。具体地,要以理解层级(B)、应用层级(E)和识记层级(A)交融的方式,复习考试层级为识记层级(A)的默写名句名篇的考点。因为理解的甚至能应用的知识才能更有效地掌握。“活化方法”指在“默写名句名篇”的复
【摘 要】要让高考议论文精彩起来,首先,不要忘了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即论点正确、鲜明,论据典型,议论突出;其次,也是更重要的,要写出有议论味的开篇,写好主体部分的“完全段”。  【关键词】议论文 议论味 完全段    近两年高考作文写作,正悄悄发生两种变化:一是写作内容从大量关注诗词文人走向关心社会生活,二是写作文体从“秋雨散文体”走向议论文体。然而,许多同学缺少议论文写作知识和训练,因而考场议
【摘 要】健全的人格是21世纪的护照。然而,人格的塑造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在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所能完成的,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因而,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这也是作为当今一名合格教师的形象所在。教师要具有舵手的“导航”功能,要具有春风化雨的情感艺术,要具有以苦为荣,化苦为乐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人格魅力 引领 感化 扶助 心态  《中国
【摘 要】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才是语文教育的最大金矿,让唐诗宋词静静地流淌在飘着梵婀玲名曲的荷塘上,让电影的光普照在课文那干瘪的胸膛上,考虑学生生活的点滴,将能够贯彻语文学习思维的机会一一利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反复地磨练语文这把利剑,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语文的内功。  【关键词】生活 交流 美    一、新课程标准下提出的语文三大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高中语文课程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