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文训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训练。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内在的写作潜能。让学生感受生活,积淀情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宾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
关键词 作文训练 体验乐趣 积累素材 挖掘潜能
作文训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训练,它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认识水平的训练。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学生们在一起往往有说有笑,滔滔不绝。但作文课上他们却常常眉头紧锁,下笔艰难,最后不得不敷衍了事,从而对写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怎样才能使学生由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到愿写作文、爱写作文、写好作文?关键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内在的写作潜能。
一 挖掘课文写作因素,体验写作乐趣。使学生愿写
如何激发起小学生写作的兴趣呢?多样化的写作训练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内在的写作潜力。语文教师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以多样化的训练形式进行作文指导,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牵线搭桥,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冲动。《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对于刚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来说,需要优秀课文的指路,因此作文教学可以依靠课文“从读到写”进行多样化的写作训练,让学生感到作文更有趣味。
1,缩写起步,树立写作自信。在小学生眼里,对写作文似乎存有一种神秘感。他们一方面跃跃欲试地想写,另一方面由于认知水平的不足,又害怕写不好。教师可以针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地概括描述,减轻学生的写作压力。这样帮助学生解除了写作的畏难情绪,拉近了与作文的距离。
2,借鉴仿写,掌握写作方法。茅盾先生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借助典型课文或片断,可以让学生仿写运用某种修辞方法的句子,亦可以仿写一段话或一篇文章,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以提高习作能力。仿写——领悟——创造是一种训练过程。模仿片段是写好作文的起点。学生的兴趣因仿写被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我要写”的意识就会越发强烈。
3,妙用改写,提高写作技巧。除了仿写,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用现代语言把古诗文改写成记叙文。或从景物方面加以描绘;或从人物动作、神态方面展开想象;或者充分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清代高鼎的“村居”一诗描写的是农村的春天。我指导学生把诗中描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用文字充分表达出来,进行了景物的扩写训练。同时又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想象性质的作文扩写,把原来那些景物描写加入了人物、时间、事件等要素,使简要的句子或片断通过扩充、拓展后变得详尽、完整。在扩写中学生为自己的作文取了各种题目,有《清朝一日游》《跨越时空的旅行》《梦之旅》……此时对学生来说,写作文已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4,续写延伸,培养想象能力。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延伸课文内容进行续写。
课内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的作文训练方法,不仅拓展了语言文字的训练面,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潜在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和厌烦作文的情绪,从而爱写作文。
二 丰富写作素材积累,亲历写作过程,使学生乐写
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进行阅读体验,积累语言。只有语言积累丰厚,才能文思泉涌。要解决写作的语言问题,就要指导学生多读经典、名著等,随时摘录,分类整理积累,把美的语言贮存在自己的语言仓库里,变成自己的语言,以应写作之需。
2,进行过程体验,积累生活。只有生活积累充实,作文才有素材。不少学生平时很少留心周围的事物,不会注意生活中的“匆匆瞬间”,难以“情动而辞发”。所以,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生活中,参与各类活动,帮助学生拓展感知空间,运用各种感官协同活动,用心感受完整的过程,从中获取第一手资料。
3,进行角色体验,积累情感。情感是作文的生命,只有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才能称得上好作文。要常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转换角色,体验别人的喜怒哀乐,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唤起他们的真情,对他们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只有让学生感受生活,积淀情感,在写作时才能“情动而辞发”,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
在教学实践中,我按照上述做法来进行习作教学,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他们愿写、乐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理解、审美、创新等能力都得到了明显增强,习作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地提升。
关键词 作文训练 体验乐趣 积累素材 挖掘潜能
作文训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训练,它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认识水平的训练。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学生们在一起往往有说有笑,滔滔不绝。但作文课上他们却常常眉头紧锁,下笔艰难,最后不得不敷衍了事,从而对写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怎样才能使学生由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到愿写作文、爱写作文、写好作文?关键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内在的写作潜能。
一 挖掘课文写作因素,体验写作乐趣。使学生愿写
如何激发起小学生写作的兴趣呢?多样化的写作训练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内在的写作潜力。语文教师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以多样化的训练形式进行作文指导,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牵线搭桥,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冲动。《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对于刚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来说,需要优秀课文的指路,因此作文教学可以依靠课文“从读到写”进行多样化的写作训练,让学生感到作文更有趣味。
1,缩写起步,树立写作自信。在小学生眼里,对写作文似乎存有一种神秘感。他们一方面跃跃欲试地想写,另一方面由于认知水平的不足,又害怕写不好。教师可以针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地概括描述,减轻学生的写作压力。这样帮助学生解除了写作的畏难情绪,拉近了与作文的距离。
2,借鉴仿写,掌握写作方法。茅盾先生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借助典型课文或片断,可以让学生仿写运用某种修辞方法的句子,亦可以仿写一段话或一篇文章,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以提高习作能力。仿写——领悟——创造是一种训练过程。模仿片段是写好作文的起点。学生的兴趣因仿写被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我要写”的意识就会越发强烈。
3,妙用改写,提高写作技巧。除了仿写,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用现代语言把古诗文改写成记叙文。或从景物方面加以描绘;或从人物动作、神态方面展开想象;或者充分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清代高鼎的“村居”一诗描写的是农村的春天。我指导学生把诗中描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用文字充分表达出来,进行了景物的扩写训练。同时又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想象性质的作文扩写,把原来那些景物描写加入了人物、时间、事件等要素,使简要的句子或片断通过扩充、拓展后变得详尽、完整。在扩写中学生为自己的作文取了各种题目,有《清朝一日游》《跨越时空的旅行》《梦之旅》……此时对学生来说,写作文已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4,续写延伸,培养想象能力。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延伸课文内容进行续写。
课内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的作文训练方法,不仅拓展了语言文字的训练面,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潜在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和厌烦作文的情绪,从而爱写作文。
二 丰富写作素材积累,亲历写作过程,使学生乐写
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进行阅读体验,积累语言。只有语言积累丰厚,才能文思泉涌。要解决写作的语言问题,就要指导学生多读经典、名著等,随时摘录,分类整理积累,把美的语言贮存在自己的语言仓库里,变成自己的语言,以应写作之需。
2,进行过程体验,积累生活。只有生活积累充实,作文才有素材。不少学生平时很少留心周围的事物,不会注意生活中的“匆匆瞬间”,难以“情动而辞发”。所以,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生活中,参与各类活动,帮助学生拓展感知空间,运用各种感官协同活动,用心感受完整的过程,从中获取第一手资料。
3,进行角色体验,积累情感。情感是作文的生命,只有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才能称得上好作文。要常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转换角色,体验别人的喜怒哀乐,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唤起他们的真情,对他们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只有让学生感受生活,积淀情感,在写作时才能“情动而辞发”,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
在教学实践中,我按照上述做法来进行习作教学,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他们愿写、乐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理解、审美、创新等能力都得到了明显增强,习作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