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在实验探究课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谈谈有效点拨的思路和做法:引导思维——课题设疑——启发点拨——自主探索——自主实验——自主归纳总结等几个环节。
关键词:探究课;有效点拨;思路;做法
今年1月福建省教育厅出台意见,意见对中考考试内容改革做出新规,要求理科类科目要加强对实验能力的考核,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将理化生实验操作列入学科考试内容。而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这样问题:为了提高中考物理成绩,多数教师平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绞尽脑汁,只注意训练学生应试手段,训练学生在考场上笔试实验的能力,为完成实验教学任务而安排实验,实验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学生机械模仿实验多,不知道怎样做?做什么?为什么?中等以下的学生会产生实验畏难情绪,中等以上的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归纳总结等能力得不到培养。这与新课改的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的指导思想不符合,与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称,与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和中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新规很不适应。
为了解决当前实验教学的难题,笔者想从在实验探究课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谈谈教师有效点拨的思路和做法:引导思维——课题设疑——启发点拨——自主探索——自主实验——自主归纳总结等几个环节。下面以沪教版初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密度》为例,阐述如下。
一、创设课题情景,引导思维
课题情景:物体有质量、有体积、有形状、有颜色、有气味、有软硬,那么物体是由什么物质组成,我们怎么分辨?怎样鉴别才具有科学性?
1、实验桌上放着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一杯老醋、一杯酱油。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学生基本能回答,如根据颜色或气味或软硬,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能将上面各种物体是由什么物质组成,清楚分辨出来。
3、实验桌上放着外面涂上同样的绿颜色的塑料块,木块、铁块、铝块等四个物块。这时你还能简单地根据颜色或气味或软硬,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来清楚分辨它们吗?
4、课件展示:课本P126图7-12(a)是金条还是铜条?(b)是有机玻璃还是玻璃?(c)是银器还是不锈钢制品?(d)三杯装有90#、93#、97#的汽油,你能准确辨别出哪杯装的是哪种型号汽油?这些课件更不能简单地凭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来分辨。否则,我们买卖东西时,自己容易上当受骗,或自己坑骗顾客。本节课就是让我们共同探究一种科学的方法来鉴别物质。
这样,层层铺垫的问题,很自然地引发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容易激起学生的欲望,进而转化为一种探究的动力。
二、课题设疑,点拨探究思路
要分辨物质,除了知道物质外表现象——颜色、气味、软硬等一些特性不同外,还要探究物质内在不同的特性来分辨物质种类。物质这种内在特性是什么?
1、课题设疑
(1)实验桌上放着二只烧杯装有质量(150克)相同的酒精和盐水,二只型号相同(250ml)空的矿泉水塑料瓶,二只型号相同(250ml)矿泉水塑料瓶装满酒精和盐水,一台托盘天平(带砝码)。
(2)把质量相同150克的酒精和盐水,装入空的矿泉水塑料瓶。发现酒精、盐水体积不相等。用托盘天平比较二只矿泉水塑料瓶装满酒精和盐水的质量,发现酒精、盐水质量不相等。
2、探究思路
让学生清楚知道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其体积是不同的;让学生清楚知道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其质量是不同的。
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创设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围,点拨探究思路,避免实验探究的盲目性。
三、启发点拨,划分实验阶段
让学生感受到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的体积是不同的;让学生感受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
1、启发点拨
那么,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怎样呢?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呢?
2、确定探究问题,划分实验阶段
阶段一:探索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阶段二:探索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四、自主探索,自主实验
1、自主探索
(1)探索主线:学生探索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从现象中寻找规律。
(2)探索之路
①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成倍数增大,质量也成倍数增大,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会怎样变化?
②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比值会怎样变化?
2、自主实验
(1)提供的器材:25台托盘天平(砝码盒)、20只(125ml)烧杯、20只(100ml 、2ml)量筒、水、足量盐水、适量酒精(注意不浪费)、体积相同铁块(十五块)和铝块(十五块)以及铜块(十五块),数量能满足25分组实验要求。
(2)二人一组,自主选择下列一项实验:
学生实验一:测量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铁块)或(铜块)或(铝块)的质量。
学生实验二:测量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水)或(盐水)或(酒精)的质量。
学生实验三:用天平测量具有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铁块、铜块、铝块)的质量。
学生实验四:用天平测量具有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水、盐水、酒精)的质量。
(3)教师用投影仪打出实验的表格,表格(略)。
(4)教师检查各组实验情况,对一些不规范操作及时进行指导。
(5)指导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五、自主归纳总结,从现象中寻找规律
1、指导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相应实验表格里,做好计算结果。
2、分析与论证,让学生分析实自己实验数据和结果,归纳推理自己实验结论。
3、交流与合作,共享收获。
(1)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明确: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物质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通过教师有效点拨,让学生明确实验探究主线,自主实验探究,掌握实验方法,学会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结论。即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探究,在参与实验探究活动中互相交流、团结合作,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克服实验畏难情绪,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唐安国,钱景华.中学物理课程研究[M].上海:百家出版社,1999.
[2]李远荣,朱霞,邓磊.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郑金洲,余文森.新课程物理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探究课;有效点拨;思路;做法
今年1月福建省教育厅出台意见,意见对中考考试内容改革做出新规,要求理科类科目要加强对实验能力的考核,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将理化生实验操作列入学科考试内容。而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这样问题:为了提高中考物理成绩,多数教师平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绞尽脑汁,只注意训练学生应试手段,训练学生在考场上笔试实验的能力,为完成实验教学任务而安排实验,实验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学生机械模仿实验多,不知道怎样做?做什么?为什么?中等以下的学生会产生实验畏难情绪,中等以上的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归纳总结等能力得不到培养。这与新课改的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的指导思想不符合,与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称,与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和中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新规很不适应。
为了解决当前实验教学的难题,笔者想从在实验探究课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谈谈教师有效点拨的思路和做法:引导思维——课题设疑——启发点拨——自主探索——自主实验——自主归纳总结等几个环节。下面以沪教版初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密度》为例,阐述如下。
一、创设课题情景,引导思维
课题情景:物体有质量、有体积、有形状、有颜色、有气味、有软硬,那么物体是由什么物质组成,我们怎么分辨?怎样鉴别才具有科学性?
1、实验桌上放着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一杯老醋、一杯酱油。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学生基本能回答,如根据颜色或气味或软硬,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能将上面各种物体是由什么物质组成,清楚分辨出来。
3、实验桌上放着外面涂上同样的绿颜色的塑料块,木块、铁块、铝块等四个物块。这时你还能简单地根据颜色或气味或软硬,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来清楚分辨它们吗?
4、课件展示:课本P126图7-12(a)是金条还是铜条?(b)是有机玻璃还是玻璃?(c)是银器还是不锈钢制品?(d)三杯装有90#、93#、97#的汽油,你能准确辨别出哪杯装的是哪种型号汽油?这些课件更不能简单地凭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来分辨。否则,我们买卖东西时,自己容易上当受骗,或自己坑骗顾客。本节课就是让我们共同探究一种科学的方法来鉴别物质。
这样,层层铺垫的问题,很自然地引发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容易激起学生的欲望,进而转化为一种探究的动力。
二、课题设疑,点拨探究思路
要分辨物质,除了知道物质外表现象——颜色、气味、软硬等一些特性不同外,还要探究物质内在不同的特性来分辨物质种类。物质这种内在特性是什么?
1、课题设疑
(1)实验桌上放着二只烧杯装有质量(150克)相同的酒精和盐水,二只型号相同(250ml)空的矿泉水塑料瓶,二只型号相同(250ml)矿泉水塑料瓶装满酒精和盐水,一台托盘天平(带砝码)。
(2)把质量相同150克的酒精和盐水,装入空的矿泉水塑料瓶。发现酒精、盐水体积不相等。用托盘天平比较二只矿泉水塑料瓶装满酒精和盐水的质量,发现酒精、盐水质量不相等。
2、探究思路
让学生清楚知道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其体积是不同的;让学生清楚知道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其质量是不同的。
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创设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围,点拨探究思路,避免实验探究的盲目性。
三、启发点拨,划分实验阶段
让学生感受到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的体积是不同的;让学生感受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
1、启发点拨
那么,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怎样呢?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呢?
2、确定探究问题,划分实验阶段
阶段一:探索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阶段二:探索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四、自主探索,自主实验
1、自主探索
(1)探索主线:学生探索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从现象中寻找规律。
(2)探索之路
①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成倍数增大,质量也成倍数增大,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会怎样变化?
②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比值会怎样变化?
2、自主实验
(1)提供的器材:25台托盘天平(砝码盒)、20只(125ml)烧杯、20只(100ml 、2ml)量筒、水、足量盐水、适量酒精(注意不浪费)、体积相同铁块(十五块)和铝块(十五块)以及铜块(十五块),数量能满足25分组实验要求。
(2)二人一组,自主选择下列一项实验:
学生实验一:测量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铁块)或(铜块)或(铝块)的质量。
学生实验二:测量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水)或(盐水)或(酒精)的质量。
学生实验三:用天平测量具有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铁块、铜块、铝块)的质量。
学生实验四:用天平测量具有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水、盐水、酒精)的质量。
(3)教师用投影仪打出实验的表格,表格(略)。
(4)教师检查各组实验情况,对一些不规范操作及时进行指导。
(5)指导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五、自主归纳总结,从现象中寻找规律
1、指导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相应实验表格里,做好计算结果。
2、分析与论证,让学生分析实自己实验数据和结果,归纳推理自己实验结论。
3、交流与合作,共享收获。
(1)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明确: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物质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通过教师有效点拨,让学生明确实验探究主线,自主实验探究,掌握实验方法,学会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结论。即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探究,在参与实验探究活动中互相交流、团结合作,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克服实验畏难情绪,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唐安国,钱景华.中学物理课程研究[M].上海:百家出版社,1999.
[2]李远荣,朱霞,邓磊.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郑金洲,余文森.新课程物理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