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中的“习非成是”现象浅谈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eng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复习课上,遇到这样一个例句:“今年,全国各地煤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安全意识和监督管理不力造成的。”这显然是个病句,是句式杂糅,不能用“因为······造成的”。一个同学说还有一处错误,“安全事故”提法不对。并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事故】意外的损失或灾祸(多指在生产、工作上发生的):工伤~—责任~—防止发生~。”“触电事故、火灾事故、灼烫事故、淹溺事故、高处坠落事故、坍塌事故、透水事故、放炮事故、火药爆炸事故、瓦斯爆炸事故”等可以说,但“事故”跟“安全” 两个词语意思相悖、前后矛盾,不能搭配成词。“安全事故”是用语相悖吗?
  又查,温总理2007年4月9日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3号)题目为《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原来,“安全事故”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中突然发生的,伤害人身安全和健康,或者损坏设备设施,或者造成经济损失的,导致原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活动)暂时中止或永远终止的意外事件。”
  可见,“安全事故”可以说了。那是为什么呢?
  从词语的来源上去思考,词是音和义的结合体,对词语音义结合的关系,历来有“约定俗成”的观点。“约定俗成”的规律在汉语词汇音义结合中起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对有些语言现象,诸如“枕头”、“救火”、“打扫卫生”、“恢复疲劳”、“晒太阳”、“看医生”之类,乍看不合常理,说不通,但积以时日,众所习用,共同认可,一直沿用着,人们也就见怪不怪,约定俗成,“习非成是”了。
  从词语的发展上去分析,随着生活的变化,语言在使用传承中会发生变化。就是意义固定性极强的成语,意思也会发生改变。例如“空穴来风”的使用,它的本义是“有孔洞就会招进风来”,表示事出有因。也许是将其中的“空”理解成了“凭空”,忽略了“穴”的存在,也许是将“空穴”理解成了“空洞”,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将它当作“毫无根据”“无中生有”来用。这自然招来了学者的批评。但批评归批评,“空穴来风”的这种用法,在社会生活中仍十分普遍。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空穴来风”的这种后起用法得到了承认,它对“空穴来风”注释是:“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语出宋玉《风赋》)。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再如“美轮美奂”这个成语,在1999年全国语文高考题:“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判定“美轮美奂”为成语误用。现在,“美轮美奂”的本义正在逐渐淡化,新义越来越被人所接受和喜爱。但是,我们还有不少教师仍将这个句子当成典型例题跟学生解说,显然落在语言的发展之后了。
  从现行词典上看,我们翻开任何一本词典,都能看到类似“现在也指”、“后来泛指”、“后来也比喻”等字眼,而这些意义正是该词语的后起义。词义变化的原因可能很多,但从众从俗、习非成是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语言规范可能从众从俗,但并不是所有的误用最终都能“合法化”,许多毫无根据、错误荒唐的误用,理应坚决纠正。
  教学中如何对待这类现象?
  在教学中,我们本着慎重与求实的态度,对这类词语的误用的判定要区别对待,处理好“似非而是”和“似是而非”的关系。首先,对不合本义但使用广泛,且已被权威辞书认可的,应该引导学生在了解古义的同时接受新义。如“空穴来风”、“美轮美奂”、“对簿公堂”等。其次,对误用普遍但并未被权威辞书认可,应依据典籍,讲清本义,引导学生规范使用。如“明日黄花” ,本是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有人可能以为“明日”不通,改为“昨日”正合事理,于是“昨日黄花”随处可见。但无论是古代汉语词典还是现代汉语词典里,根本就没有“昨日黄花”,显然,它是“明日黄花”一词的误用。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规范使用。再次,对于社会上尚未形成广泛影响的成语误用,要及时纠正,防止以讹传讹。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因词义不明而造成的误用,更要随时发现,及时纠正。如“有些人工作中刚取得一点儿成绩就对别人侧目而视,骄傲自满。” “侧目而视”意思是“斜着眼睛看人,以表示愤怒不满或不敢正视”。该句错解为“不屑正眼相看,瞧不起人”,显然是误解误用了。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对待“习非成是”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规范使用,以澄清社会上正误交错的混乱局面,自觉地维护祖国语言的纯洁性和规范性。
  (作者单位:朔州市应县教育局)
其他文献
执教梁实秋先生的散文《猫的故事》,对先生的文笔颇为叹服。这篇散文以区区一千多字为师生所喜爱,就在于其鲜明的写作特色。具体而言,它表现在先生高超的叙事艺术、厚重的人文精神和诙谐的语言风格上。    一、高超的叙事艺术    梁实秋先生写过一组以猫为题材的散文,细腻、生动地描绘了他和夫人韩菁菁养猫的具体情形,以此来表现他与猫相伴、以猫为乐的闲情雅趣。《猫的故事》则有所不同。文章讲述的是一只母猫冒着生命
如果把宋词比作波澜壮阔的海洋,那么,柳永、李清照就是那海洋中耀眼的两朵浪花。他们虽都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但词作风格各具姿态,其代表作品《雨霖铃》《声声慢》在风格上也是同中有异。  一、都借写景抒發词人悲凉的感情  柳永的《雨霖铃》表达了词人将要离开汴京远方漂泊时和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这种心情是通过写景来抒發的,“寒蝉凄切”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宋代的汴河两岸,多植杨柳
《心声》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反映儿童生活的小说,通过小学生李京京的故事,揭示了当前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其人物的性格命运也让我们无尽地牵挂。每次阅读时都会想起一句话:心灵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主题:直视教育中的不平等  无论在任何时代,竞争永远都是不可缺少的社会主旋律,伴随竞争而来的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残酷与无奈。在和平盛世的时代,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于是教育的
“宪法修改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1月19日发布的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公报,在社会各界引起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  “公报凝聚共识,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意愿。”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
雁南飞,春归来。  “从3月17日下午开始,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或随救援车或乘高铁,一路朝着回家的方向——上海奔来!同时,部分医疗队员将继续驻守武汉,支援当地医院救治ICU病人。”  董瑞在微信群里写这条信息时,嘴角上扬,胸口如有小鹿乱撞,“扑通扑通”。从1月24日大年三十开始,董瑞的心就与上海援鄂的一千六百多名医疗队队员紧紧连在一起了,像一家人。此刻,亲人归来,怎能不高兴?  “欢迎白衣天使凯旋!
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仍然体现了“三关注”精神,即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但这绝非老调重谈、毫无新意,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人文气息和时代气息。学生要在紧张、肃穆的一个多小时里从容应对,写出文质兼美、字句俱佳的文章来,就离不开平时多方面的积累,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文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真要写出一篇象样的应试作文来,学生一定要从平时的点滴起,做好观察、思想、情感、思维、
目前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备受争议,那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我们认为不在方法,不在策略,归根到底还是教学内容的问题。  我们以《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为例,从30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提取其教学内容,对比后发现,对于《在山的那边》这首新诗,28位教师都选择了同样的两个教学内容——“山”、“海”的象征意义;联系实际谈“山”、“海”的现实意义。为什么完全没有关联的人可以同样教出如此“僵化”的内容呢?为找出答案,我
“万事开头难”,我们常用此来表达作文开首的不易。实践也常常如此,只要作文有了一个好头,余下的部分就很容易行云流水般完成。古人用“凤头豹尾”来评价作文的优劣,就是说好的文章开头要写得有姿有色,像凤头那样精致秀丽,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那么作文如何做到开头不难而又具有吸引力呢?面对作文的题目,怎样开头,什么样的开头为好?答案只有一个:写出真话,写出真情实感,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最简
近年来,探究性试题已成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一大亮点。江苏省自2008年起,在《考试纲要》中新增了“探究能力”的考查,并将其列为F级,即最高能力级,表述为“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考试说明》对探究题的考查作了具体说明: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
古人注重炼字,诗歌创作中尤其如此。文坛上既有“一字师”“推敲”的趣事,亦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话。无数文人呕心沥血的妙语丰富着我们的精神,陶冶着我们的情趣。这些极具人文价值和审美趣味的词语也极受高考诗歌命题者的青睐,为了帮助中学生快速切入试题,准确回答问题,笔者就高考炼字试题作一分析,以期有益读者。  一、常见考查对象:  1.精练传神的词(诗眼)  ①传神显旨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