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从自身教学管理工作经历出发,以审核学生英语成绩单以及管理英语课程库的亲身体会来思考课程名称英语翻译的原则、标准与方法。作者分析了所在学校2009版英语课程库,在肯定了其结束以往课程名称英语翻译混乱局面的意义之后指出了其不足之处。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方法建议。作者认为必须重视英语课程库的建设工作,适用恰当的实用英语翻译理论来指导,使课程名称英语翻译既准确又规范。
[关键词]教学管理 英语课程库 课程名称 英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178-03
随着中国大学国际化办学趋势的日益明显以及中国大学生出国留学、交流研修活动的日渐频繁,英语课程库亟待建立与完善,以方便国外大学了解中国大学的课程体系与办学思路,促进中外办学交流与合作,也方便大学生出国留学与交流研修的申请材料准备,更好地为中国大学走出去服务,为学生出国深造服务。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所在的学校浙江传媒学院教务处于2013年3月12日发文《浙江传媒学院关于建设英文版课程库的通知》(浙传教2013号),针对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来建设英语课程库。学校对英语课程库建设高度重视,按文件要求准时完成了2009版英语课程库的建设工作。2013至2014学年第一学期学生已能用学生卡在特定机子上打印英语成绩单,提高了学校教学服务水平。
然而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校开始修订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其中的课程与2009版有诸多变化,于是新的英语课程库建设工作又将提上日程。通过审视学校2009版英语课程库译文,以及反思该课程库建设之前的课程名称英语翻译状况,笔者头脑里冒出总结与探索英语课程库建设方法的想法,借用当今现有翻译理论来指导实践,并摸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方法。
一、学校统建英语课程库之前的状况
在学校统一建设英语课程库之前,课程名称英语翻译主要是出国留学或交流研修的学生自行翻译或委托翻译公司翻译,并将汉语成绩单与英语成绩单一同拿到教学办公室来审核签字和盖章。笔者因硕研是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专业,手中也持有中国外文局颁发的CATTI英语笔译二级证书,因此被委任来审核这些英语成绩单。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有如下两点:
(一)学生自行翻译,译文参差不齐
在学校不能提供统一译文之前,学生一般自行联系翻译公司翻译,英语专业学生则自己翻译。这样的翻译带有极大的盲目性。首先,“翻译公司是盈利性公司,其翻译行为属于商业行为,他们对于译员的要求是翻译速度和效率,由于时间的限制,翻译出来的东西往往不可能做到字斟句酌”,“另外,由于目前翻译市场混乱,个别翻译公司使用新手做校对(甚至是瞎指挥)的情况还是有的”。[1]翻译公司的译文质量并不能保证,拿到笔者眼前的英语成绩单即能证明这一点,很多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就是胡乱翻译。再则,英语专业本科生缺乏翻译理论学习,错误地认为只要懂英语就能胜任汉英翻译。金隄先生曾说过,“all translators, whether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base their work on a certain theories of translation”。[2]他的意思是翻译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翻译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大学生缺乏理论意识,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因此他们的翻译随意性极强,翻译出的译文质量堪忧。
(二)教师小规模任务型翻译,译文难统一
对于学校组织的学生统一出国学习,例如3 X项目,学校专门组织外语老师负责其申请材料的筹备工作。同样是英语成绩单的翻译,由于老师们的翻译风格不同,遣词造句各具特色,所以译文很难达到统一。这里面很多老师是研究语言学、文学等方向的,不是专门搞翻译的,所以同样也缺乏成熟系统的翻译理论来指导,也只是纯粹靠双语能力来承担此项工作。学校对译文质量重视也不足,没有请有译审资格的专家来审定译稿,所以最后整体译文质量也难以令人满意。
二、学校2009版英语课程库译文分析
德国翻译理论家霍恩比(Mary Snell Hornby)将翻译按文本类型分为三类:文学翻译(Literary translation)、实用语言翻译(General language translation)和专门用途翻译(Special language translation)[3]。按这个分法,课程名称英语翻译属于实用语言翻译,再往细处分,它属于实用汉英翻译。天津外国语大学林克难教授指出在中国翻译界百余年来一直指导翻译实践的“信达雅”并不完全适用于实用英语翻译。[4]他于2003年在上海“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上提出了实用英语翻译的“看易写”原则。他指出“看”就是在翻译实用英语之前,大量地接触、阅读说英语国家实用英语的真实材料,存储在大脑中备用。[5]首先是“看”,即通过网络等渠道去看英美大学的相关专业开了哪些课程,课程名称是怎么表达的。然后据此来“易”即翻译,最后达到“写”即直接用英语写作。但有一点,很多国内开的课国外没有,看不到怎么办,对外经贸大学的丁衡祁教授2006年提出了实用英语翻译ABC(the Adapt-Borrow-Create模仿-借用-创新)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英语中如果有现成的对应的表达方式,我们就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英语中如果有类似的表达可以参照借鉴时,我们就可以采取‘嫁接改造’的方式。如果我们要翻译的在英语里找不到相同或相近的表達,那么就必须按照英语的习惯和思路进行创译”[6]。
按照“看易写”及“模仿—借用—创新”理论,课程名称汉英翻译便有路可循。因笔者为学校2009版英语课程库建设做过一些管理工作,也观察了专家们的翻译流程。当时将汉语课程制成表格,每一个名称后面都去英美各大学找至少三个对应的英语课程名称。而对于不完全一样或完全不一样的,并没有去寻找和记录。这两种情况由专家们自行翻译。 客观地讲,学校2009版英语课程库翻译质量颇高,彻底改变了之前课程名称英语翻译的混乱局面。但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笔者重新审视了自己所在的某二级学院六个专业学生的英语成绩单,发现了几点须再思之处:
(一)英语译文少内容
王理行先生曾说过,出色的文学翻译作品,既要经得起读,又要经得起对。课程名称英语翻译也是如此。通过中英名称的对读,笔者发现了一个问题。如《广播电视编导业务》课,对应的英语名称是Practice of Radio
[关键词]教学管理 英语课程库 课程名称 英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178-03
随着中国大学国际化办学趋势的日益明显以及中国大学生出国留学、交流研修活动的日渐频繁,英语课程库亟待建立与完善,以方便国外大学了解中国大学的课程体系与办学思路,促进中外办学交流与合作,也方便大学生出国留学与交流研修的申请材料准备,更好地为中国大学走出去服务,为学生出国深造服务。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所在的学校浙江传媒学院教务处于2013年3月12日发文《浙江传媒学院关于建设英文版课程库的通知》(浙传教2013号),针对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来建设英语课程库。学校对英语课程库建设高度重视,按文件要求准时完成了2009版英语课程库的建设工作。2013至2014学年第一学期学生已能用学生卡在特定机子上打印英语成绩单,提高了学校教学服务水平。
然而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校开始修订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其中的课程与2009版有诸多变化,于是新的英语课程库建设工作又将提上日程。通过审视学校2009版英语课程库译文,以及反思该课程库建设之前的课程名称英语翻译状况,笔者头脑里冒出总结与探索英语课程库建设方法的想法,借用当今现有翻译理论来指导实践,并摸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方法。
一、学校统建英语课程库之前的状况
在学校统一建设英语课程库之前,课程名称英语翻译主要是出国留学或交流研修的学生自行翻译或委托翻译公司翻译,并将汉语成绩单与英语成绩单一同拿到教学办公室来审核签字和盖章。笔者因硕研是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专业,手中也持有中国外文局颁发的CATTI英语笔译二级证书,因此被委任来审核这些英语成绩单。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有如下两点:
(一)学生自行翻译,译文参差不齐
在学校不能提供统一译文之前,学生一般自行联系翻译公司翻译,英语专业学生则自己翻译。这样的翻译带有极大的盲目性。首先,“翻译公司是盈利性公司,其翻译行为属于商业行为,他们对于译员的要求是翻译速度和效率,由于时间的限制,翻译出来的东西往往不可能做到字斟句酌”,“另外,由于目前翻译市场混乱,个别翻译公司使用新手做校对(甚至是瞎指挥)的情况还是有的”。[1]翻译公司的译文质量并不能保证,拿到笔者眼前的英语成绩单即能证明这一点,很多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就是胡乱翻译。再则,英语专业本科生缺乏翻译理论学习,错误地认为只要懂英语就能胜任汉英翻译。金隄先生曾说过,“all translators, whether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base their work on a certain theories of translation”。[2]他的意思是翻译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翻译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大学生缺乏理论意识,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因此他们的翻译随意性极强,翻译出的译文质量堪忧。
(二)教师小规模任务型翻译,译文难统一
对于学校组织的学生统一出国学习,例如3 X项目,学校专门组织外语老师负责其申请材料的筹备工作。同样是英语成绩单的翻译,由于老师们的翻译风格不同,遣词造句各具特色,所以译文很难达到统一。这里面很多老师是研究语言学、文学等方向的,不是专门搞翻译的,所以同样也缺乏成熟系统的翻译理论来指导,也只是纯粹靠双语能力来承担此项工作。学校对译文质量重视也不足,没有请有译审资格的专家来审定译稿,所以最后整体译文质量也难以令人满意。
二、学校2009版英语课程库译文分析
德国翻译理论家霍恩比(Mary Snell Hornby)将翻译按文本类型分为三类:文学翻译(Literary translation)、实用语言翻译(General language translation)和专门用途翻译(Special language translation)[3]。按这个分法,课程名称英语翻译属于实用语言翻译,再往细处分,它属于实用汉英翻译。天津外国语大学林克难教授指出在中国翻译界百余年来一直指导翻译实践的“信达雅”并不完全适用于实用英语翻译。[4]他于2003年在上海“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上提出了实用英语翻译的“看易写”原则。他指出“看”就是在翻译实用英语之前,大量地接触、阅读说英语国家实用英语的真实材料,存储在大脑中备用。[5]首先是“看”,即通过网络等渠道去看英美大学的相关专业开了哪些课程,课程名称是怎么表达的。然后据此来“易”即翻译,最后达到“写”即直接用英语写作。但有一点,很多国内开的课国外没有,看不到怎么办,对外经贸大学的丁衡祁教授2006年提出了实用英语翻译ABC(the Adapt-Borrow-Create模仿-借用-创新)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英语中如果有现成的对应的表达方式,我们就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英语中如果有类似的表达可以参照借鉴时,我们就可以采取‘嫁接改造’的方式。如果我们要翻译的在英语里找不到相同或相近的表達,那么就必须按照英语的习惯和思路进行创译”[6]。
按照“看易写”及“模仿—借用—创新”理论,课程名称汉英翻译便有路可循。因笔者为学校2009版英语课程库建设做过一些管理工作,也观察了专家们的翻译流程。当时将汉语课程制成表格,每一个名称后面都去英美各大学找至少三个对应的英语课程名称。而对于不完全一样或完全不一样的,并没有去寻找和记录。这两种情况由专家们自行翻译。 客观地讲,学校2009版英语课程库翻译质量颇高,彻底改变了之前课程名称英语翻译的混乱局面。但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笔者重新审视了自己所在的某二级学院六个专业学生的英语成绩单,发现了几点须再思之处:
(一)英语译文少内容
王理行先生曾说过,出色的文学翻译作品,既要经得起读,又要经得起对。课程名称英语翻译也是如此。通过中英名称的对读,笔者发现了一个问题。如《广播电视编导业务》课,对应的英语名称是Practice of Ra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