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是根需要每天缠上新索的缆绳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教育家霍瑞思·曼恩,曾对习惯作过一个十分精辟的比喻:“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每天缠新索,这说明了养成习惯的一个重要特点——长期性,因此也就具有了艰巨性。在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是有足够的时间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提问、合作讨论、总结学法等良好学习习惯的。本文侧重探究的就是怎样“缠新索”的问题,具体而言,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每天不同的时间段内,分别以怎样的方式对学生好习惯的形成施加影响的问题。
  一、课堂引导,形成习惯
  课堂时间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段,教师上课,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也要引导学生形成好习惯,这些都属于小学语文课时教学目标的范畴。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上,教师于课堂中可运用的方法非常多:课初留出5分钟,让学生说说新闻、讲讲故事,能促进他们养成广泛的阅读习惯和良好的表达习惯;上课时检查预习结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查字、词典解决生字词,能够培养学生勤用工具书习惯;讲完一小段内容后,让学生复述,能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教师提问引导阅读,留足考虑时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待其冥思苦想之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习惯;而在不同的课堂上,反复使用这些方法,能够强化学生相应的学习习惯……以上多种方法,既有普遍性,又有针对性,在不同的年级中,对于具有不同优劣势的学生,教师应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引领他们逐步转劣为优。
  如按照通常的教学流程:初读课文(识字认字、理清层次、朗读课文),精读训练(分段朗读、品析词句、布置作业),每一个环节都能养成若干个好习惯,教师要在不同的环节中,有目的地进行强化训练。
  二、课后作业,暗藏习惯
  课后脱离了教师的直接引导,学生容易产生为完成而完成的心理,而家长有时在检查学生作业时,也会直接根据分数作出简单的批评或表扬,如此更强化了学生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恶习。我在布置作业时,都会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如果学生能够实现了教师“为什么”的目的,作业和第二天的检查效果都很好,那么我就会奖一张“免作业”牌,让学生能够用在下一次同类型的作业中。
  例如学完了《音乐之都维也纳》,我设计了一道练习写话的作业,即从多角度进行场面描写(以下两个题目任选一个):一是“在欢度六一儿童节时,同学们表演了形式多样的节目。________。”二是“节假日的街道上热闹非凡。________。”当时我就告诉学生:出这道题,是由于课文有一个突出的写作特点,就是写维也纳为音乐之都时,也是从多个方面写的,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便是学习本文从多方面介绍同一地方的写作方法,学会了,我们便又能掌握一种作文写法,这样一点点地积累,学生写作文便会越来越容易,写出来的文章也会越来越精彩。
  学生带着清晰的目的去做作业,不仅从题海中爬了出来,还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怎么做才能更好地达到作业目的,甚至有学生以超前的视角跟我提出:不做你布置的作业,我另外找更适合自己的作业,反正作业量跟其他同学一样。对此,我总会十分爽快地答应他们。
  三、零碎时间,巩固习惯
  珍惜时间本身就是一种好习惯,如果学生能够学会充分利用它,便可使好行为习惯化,或巩固已有的好习惯,零存时间才能整取整用。这些零碎时间通常都散落在学生离开学校后,教师怎样才能引导他们利用这个时间养成好习惯呢?
  我的经验是:一从写作的要求入手,让学生们互相观察,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卓有成效的学生和总是学不能成的学生,两者在零碎时间利用上的对比,经学生说出或写出来后,在班上能产生弘扬或抑制作用;二是展示结果,我在教学时常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他们陈列战果,如有学生放学后立刻赶时间学习一小时的书法,上课时我便请他多到黑板上写字;三是介绍经验,起床漱口的时间、穿衣服的时间、上厕所的时间等,这些比较隐秘的时间内,做了什么,只有学生自己知道,让他们介绍经验,建议同学们向他学习。
  严文井先生写过一则名为《习惯》的小寓言:天黑后,猪躺着舒服地睡了很久,看见马还在站着,就问马为什么不睡。马说自己这就是睡觉。对于猪认为自己这种不安逸的睡法,马回答:安逸是你的习惯,我们马习惯的是奔驰,所以睡觉也在准备着奔驰。学生时代的好习惯,犹如马一般,为随时奔驰而准备。优秀的教师会每天引导、每时提醒学生,让他们在好习惯的缆绳上,不断缠上新索,为其有一天成为人生赢家增添砝码。
其他文献
情感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的话精当地阐明了创作和阅读的过程与原理,其中心是一个“情”字。为发掘文中蕴含的情,必须从“披文”出发,剖析语言文字。而阅读是一个双向活动,在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脉络后,还必须进一步体会作者为情造文的匠心独运,真正达到“语言文字训练” 的目的要求。  一、通过诱发想象,深化情境  伟大的文学家高
在新课标的精神指导下,教师们都在积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小学英语教学也在“听、说、读、演、唱、做、玩”的课堂教学模式下,体现着新课标对知识、情感价值态度、能力的三维要求。而合作教学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三种形式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而且不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然而在小学英语
一、为何要做片段练习  1.片段练习是课堂的有效延伸  片段练习可以和课本内容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是学生习作的典范,有很多的写法值得学习并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  2.片段练习是生活的积累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能否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并适当选材,成了作文教学的一道难关,跨越了这道难关,作文教学就完成了一半。  3.片段练习深受大家喜爱  片段练习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以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研究方法的正确运用提出了挑战。学生在各类实践性的研究活动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与尴尬,如果教师任其自然,袖手旁观,必将导致学生对课程失去信心,让研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由此可以看出,数学教学有其本身的学科知识性目标;同时,数学亦是学校的一门课程,我们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要通过数学课堂渗透德育教育。本人提倡数学教学用“知识”和“德育”两条腿走路,现结合《年、月、日》的教学进行具体阐述。    一、凤头:追踪热点,轻松导课    师:2005年10月,我们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你们知道是什么事吗?投影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语文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之一。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应着重解决的问题是怎样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无视学生的存在,学生是被动的受众。教师讲的许多内容,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能够自己解决的;而学
新课改迎来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春天,新观点层出不穷,新方法创新不断,真可谓百家争鸣,风生水起,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现象。为教学生学会思考,理解与应用所学知识,广大教师都会发挥自己的才智,认真解读手中的教材,深入挖潜,科学呈现,短短的一篇课文让学生积累了字词句,学会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表达方法,还在阅读理解中受到了道德品质的教育,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可见,阅读教学中,教材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能力,习惯改变命运。而预习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习惯,它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如果要让预习不成为一句只说不做的空话,只有让预习得法,才会降低课堂学习的难度,才能大大提高学习效果。现笔者就自己的实践谈一谈对低年级语文预习的教学体会。
一直以来,很多教师对复习课认识上的偏离,以及教材解读下的省事,使得大家把复习教学的价值仅仅定位在考试成绩的提高,使复习教学趋于死记硬背、写写改改,缺失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思考和定位,缺失对练习整合的思考,缺失学习理解概念的建构与生成过程,缺失对师生生命成长的关注,而把复习课中的练习题目仅仅作为一个任务来完成。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我努力使每节复习课都能走向“深刻”和“厚重”。  下面是我在设计和执教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位学生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无故打死了一只麻雀,老师知道后,把学生带到鸟巢旁,里面几只雏雀正嗷嗷待哺,苏霍姆林斯基无不忧伤地说:“它们失去了妈妈,现在谁也无法救活它们。”他非常懊悔,再也不敢鲁莽行事,很多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可见,真实、人性化的德育可以震撼人的心灵,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使学生终身受益。道德教育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孩子们之间的交往中,存在于孩子与教师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