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地球上,超过海拔8000米的山峰有14座:在登山界,完成这14座8000米山峰攀登,被视为登山探险的最高境界与荣誉:在中国,只有西藏登山队以团体形式完成T14座8000米的攀登,除此之外,尚无中国人以个人名义完成。
小毛驴0024
户外探险资深评论员
2010年1月底,李娜,郑洁先后进入澳网大满贯四强,其轰动效应如当初姚明进ANBA一样,体育媒体的一种态度贴上标签——中国真正职业化体育,类似郑洁,晏紫,李娜等。单飞。之旅,这样机制才是发挥运动员本身,创造运动活力的真正所在。我认为,这一逻辑也适应于登山,在14座8000米的狭窄领域也是如此——登山若体育,则14座8000米亦犹如大力神杯,只是登山非竞技体育,14座8000米乃人类探险的一个浓缩。
中国之外的攀登者去攀14座8000米,都清一色是以个人名义去攀登,他们去登山,其经费来源后台支持都来自于私人途径。国家归属往往是在他们完攀后,在这个习惯以国家界定个人身份的世界上,媒体对他们背后的国家加以注明:库库奇卡之于波兰,梅斯纳尔之于意大利。
通俗的社会心理是:当意大利队赢得世界杯,一个中国人在北京街头碰到一个意大利人,可能会夸赞说“你们意大利足球真牛”,就像梅斯纳尔被称为“登山皇帝”,国人心里亦云意大利登山很强。而在意大利,奥地利、美国等媒体的思维里,却不会出现这样的文字语言模式。14座8000米是世界上最有才华,最“孤怪”的极少数人的个人探险行为艺术,甚至,瑞士人埃哈德·罗瑞坦(Erhard Loretan)很狂地表达:“攀登者必须到达的是最高点,并且是在无氧的前提下,事实上,如果你有最低的道德底线,你的内心会告诉你——你的攀登是否干净?”
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干城章嘉峰、洛子峰、马卡鲁峰、卓奥友峰、道拉吉里峰、玛纳斯鲁峰、南迦帕尔巴特峰、安纳普尔娜1峰、迦舒布鲁姆1峰、布洛阿特峰、迦舒布鲁姆峰、希夏邦马峰——‘登顶14座8000米山峰。在几十年前,当梅斯纳尔首倡的时候,许多登山人士还对这一梦想报以疯狂不屑的瞠目。
现在,韩国也创造出三个亚洲的突破者,作为登山者本身,他们的确异常出色,但一些攀登者对这种过多倚赖大队伍围攻的完成者则报以遗憾甚至轻视,他们认为近年一些“14座8000米”爱好者有单一指标化的倾向,这有悖于探险精神和体育创造力。在他们看来,“生命为艺术而存在,或创造之,或表现之”,14座8000米首先不是指标,而应是一种创造力。中国自由登山者本来人数就少,这样基数下,真正有实力去实现高难阿尔卑斯线路的人更少。我认为,完成14座8000米创造力攀登,至少还需要十多年甚至是一代人的积累。
鲍宁顿认为:“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命其实与气候向来都是携手并肩前进的伙伴。身为登山者,我接受种种天气变化的挑战,勇于品尝这个伙伴带给我的各种极限状况,在风暴来袭之前,要执意留下或是适时撤退,都是生死交关的抉择……当我们亲临其境,目眩神迷于这些绝美景象时,仍不免为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或击节赞叹或怅然迷惑,”其实,鲍宁顿并没有完成过14座8000米,但他实在比很多完成8000米的人有智识,Fred Beckey也一样,Steve House,Mick Fowler更只是不折不扣的6000~7000米爱好者,但他们实在比很多完成8000米的人更让我们敬佩。
若干年后,有一两个类似严弘吉的中国人完成8000米,而后成为某产品形象代言人,这不为怪,也完全可以理解,但他将只是个登山工匠,而不是登山艺术家。不去攀14座,而有若干塔峰,六七千米山峰的阿尔卑斯之作,这样的自由攀登者才更现实,于中国攀登或许才更有标杆意义。
听听他们怎么说:
正在实现梦想的女将Edurne Pasaban:“有人说我应该以阿尔卑斯方式在喜马拉雅那些大岩壁上开辟一些新路线。但这我做不到,我的能力还没有那么强大,至少现在还不具备。其实做到我目前这个程度并认清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一个很长很困难的过程。明确自己的目标,感觉比任何时候都好。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登山,自然我乐在其中。”
梅斯纳尔:“那些相信在珠峰上会离上帝更近些的说法是错误的。如果我们认为世界无限大,那我们站在珠峰上和我们在这个高度没什么不同。来世或者你愿意说再见上帝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我尊重来世,但我没有权利也没有勇气来描述它真的是可望而可不可及。至于它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以前睡得比较好的时候,应当是做过几次这样的梦的,梦见自己也成为那些走到最后,笑到最后的人,后来我醒来找了根针轻轻地扎了一下床边的气球,它“扑”的一下便破了不经一击。我想,在还不知道能折腾多久的青年时光,中年时光或者是老年时光里,总得试试四至六座的八千米山峰的滋味吧,其他的时候,还是躲在沙滩边晒着太阳比较好一些。登山是掌握界限的艺术。登山中最难把握的是这种平衡中的尺度。它可以延升至你生活的全部。14座更是如此。”
风子
民间自由攀登者
14座,到现在为止,还是一听就让人沸腾的字眼,打个不是太适当的比喻吧,对喜欢登山的人来说,14座在登山范围里,应当可以等同于电影界中的奥斯卡学术界的诺贝尔奖吧。毕竟完攀14座8000米以上山峰的人,全世界只有区区的21人,这一数字甚至大大少于宇航员的人数。登顶珠峰的人次在几年前便已突破2000人次的时候,在七大洲最高峰的征程变得越来越不像新闻的时候,只有14座依然像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清爽的夜空中,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到它,但每一个人都知道就这样跳起来是永远抓不住它的。
当然,也许,可能,只要有时间,这个数字一样会慢慢地从二十涨到三十,涨到五十,涨到更多,也许,到了那个时候,包括我在内的大众也会开始对这些数字不再敏感,也许我们想当然认为这是又一个神话的回归,也许我们还是逃不出与生俱来的狭窄思维——14座不新鲜了,我们要换种玩法,换种万人膜拜的英雄了。但是,我始终对完成这种游戏或正在尝试完成它的冒险者,带着一种发自心底的尊敬,一个人要用一生中占很大百分比的时间去承受那些看上去没完没了的周而复始的最少14次的磨难,恐惧、挑战,危险,那得多大的代价和勇气呀。他也许只是一个执着的登山者,也许只是一个理想的实践者,也许是一个追求名利者,登山对他那难以抗拒的巨大诱惑力,可能只是名誉、地位。声望,可能他的一切成就只是通过很多人共同付出的结果,可能他在生活中是如山般伟岸或如小人般计较,但不管怎么样,能够在每次12%的死亡率和各种巨大的痛苦中挺过来的人,是坚强的,是值得尊重的。我宁愿相信他们更多的是代表着人类那种不停探索
不断尝试的天性,表面上看没有丝毫积极的意义,实则带来强大的感官刺激,危险的旅途好像始终阻挡不住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对身体极限的挑战。
不要只把目光停留在这些成功的数字上,我们得更多地想想有多少人倒在通往14座的路上。成功者其实只是幸存者,虽然活着回来了,但在其一生中,无论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无法摆脱这些山峰带给他们的困扰。藏队三位成功完成这任务者都是我的好兄长,我们一起喝多的时候,他们便会想起另一位倒在路上的兄弟,这将会是一生的思念,一生的煎熬。
梅斯纳尔在完成了自己目标的旅途中失去了兄弟的性命;而库库奇卡在试图再次完攀洛子峰时不幸遇难,突然结束了他传奇的登山生涯。
越来越多勇敢的登山者把完攀14座当成他们攀登生涯中的终极目标,我不知有多少比例的人真正清楚他们正在做什么,将要接受什么样的考验,攀登乔戈里、安纳普尔娜是否真的可以量化为如珠峰1.6倍或1.88倍这样简单的数字7是否真的绳子拉到顶了,成功就来了一半了?
这个世界上,空气稀薄地带中的运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政客的传导,人们太想成为“第一”,太想早日摘到那个甜蜜的果实了。而同时,总是有一些勇于挑战极限的人,试着再创造一些奇迹,却再也无法找到归途,永远长眠在那个冰冷却为之奋斗的地方。从2006年冬季消失在马卡鲁峰的拉法耶,到2009年试图尝试洛子—珠峰连攀而不幸遇难于洛子峰的52岁的哈萨克登山家Sergei Samoilov,再到倒在两年第七座八千米路上的高美顺……每年总是能听到这种不幸的事情,还好,我们记住了他们带给我们的决心,创造心以及承受磨难的意志。
小毛驴0024
户外探险资深评论员
2010年1月底,李娜,郑洁先后进入澳网大满贯四强,其轰动效应如当初姚明进ANBA一样,体育媒体的一种态度贴上标签——中国真正职业化体育,类似郑洁,晏紫,李娜等。单飞。之旅,这样机制才是发挥运动员本身,创造运动活力的真正所在。我认为,这一逻辑也适应于登山,在14座8000米的狭窄领域也是如此——登山若体育,则14座8000米亦犹如大力神杯,只是登山非竞技体育,14座8000米乃人类探险的一个浓缩。
中国之外的攀登者去攀14座8000米,都清一色是以个人名义去攀登,他们去登山,其经费来源后台支持都来自于私人途径。国家归属往往是在他们完攀后,在这个习惯以国家界定个人身份的世界上,媒体对他们背后的国家加以注明:库库奇卡之于波兰,梅斯纳尔之于意大利。
通俗的社会心理是:当意大利队赢得世界杯,一个中国人在北京街头碰到一个意大利人,可能会夸赞说“你们意大利足球真牛”,就像梅斯纳尔被称为“登山皇帝”,国人心里亦云意大利登山很强。而在意大利,奥地利、美国等媒体的思维里,却不会出现这样的文字语言模式。14座8000米是世界上最有才华,最“孤怪”的极少数人的个人探险行为艺术,甚至,瑞士人埃哈德·罗瑞坦(Erhard Loretan)很狂地表达:“攀登者必须到达的是最高点,并且是在无氧的前提下,事实上,如果你有最低的道德底线,你的内心会告诉你——你的攀登是否干净?”
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干城章嘉峰、洛子峰、马卡鲁峰、卓奥友峰、道拉吉里峰、玛纳斯鲁峰、南迦帕尔巴特峰、安纳普尔娜1峰、迦舒布鲁姆1峰、布洛阿特峰、迦舒布鲁姆峰、希夏邦马峰——‘登顶14座8000米山峰。在几十年前,当梅斯纳尔首倡的时候,许多登山人士还对这一梦想报以疯狂不屑的瞠目。
现在,韩国也创造出三个亚洲的突破者,作为登山者本身,他们的确异常出色,但一些攀登者对这种过多倚赖大队伍围攻的完成者则报以遗憾甚至轻视,他们认为近年一些“14座8000米”爱好者有单一指标化的倾向,这有悖于探险精神和体育创造力。在他们看来,“生命为艺术而存在,或创造之,或表现之”,14座8000米首先不是指标,而应是一种创造力。中国自由登山者本来人数就少,这样基数下,真正有实力去实现高难阿尔卑斯线路的人更少。我认为,完成14座8000米创造力攀登,至少还需要十多年甚至是一代人的积累。
鲍宁顿认为:“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命其实与气候向来都是携手并肩前进的伙伴。身为登山者,我接受种种天气变化的挑战,勇于品尝这个伙伴带给我的各种极限状况,在风暴来袭之前,要执意留下或是适时撤退,都是生死交关的抉择……当我们亲临其境,目眩神迷于这些绝美景象时,仍不免为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或击节赞叹或怅然迷惑,”其实,鲍宁顿并没有完成过14座8000米,但他实在比很多完成8000米的人有智识,Fred Beckey也一样,Steve House,Mick Fowler更只是不折不扣的6000~7000米爱好者,但他们实在比很多完成8000米的人更让我们敬佩。
若干年后,有一两个类似严弘吉的中国人完成8000米,而后成为某产品形象代言人,这不为怪,也完全可以理解,但他将只是个登山工匠,而不是登山艺术家。不去攀14座,而有若干塔峰,六七千米山峰的阿尔卑斯之作,这样的自由攀登者才更现实,于中国攀登或许才更有标杆意义。
听听他们怎么说:
正在实现梦想的女将Edurne Pasaban:“有人说我应该以阿尔卑斯方式在喜马拉雅那些大岩壁上开辟一些新路线。但这我做不到,我的能力还没有那么强大,至少现在还不具备。其实做到我目前这个程度并认清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一个很长很困难的过程。明确自己的目标,感觉比任何时候都好。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登山,自然我乐在其中。”
梅斯纳尔:“那些相信在珠峰上会离上帝更近些的说法是错误的。如果我们认为世界无限大,那我们站在珠峰上和我们在这个高度没什么不同。来世或者你愿意说再见上帝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我尊重来世,但我没有权利也没有勇气来描述它真的是可望而可不可及。至于它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以前睡得比较好的时候,应当是做过几次这样的梦的,梦见自己也成为那些走到最后,笑到最后的人,后来我醒来找了根针轻轻地扎了一下床边的气球,它“扑”的一下便破了不经一击。我想,在还不知道能折腾多久的青年时光,中年时光或者是老年时光里,总得试试四至六座的八千米山峰的滋味吧,其他的时候,还是躲在沙滩边晒着太阳比较好一些。登山是掌握界限的艺术。登山中最难把握的是这种平衡中的尺度。它可以延升至你生活的全部。14座更是如此。”
风子
民间自由攀登者
14座,到现在为止,还是一听就让人沸腾的字眼,打个不是太适当的比喻吧,对喜欢登山的人来说,14座在登山范围里,应当可以等同于电影界中的奥斯卡学术界的诺贝尔奖吧。毕竟完攀14座8000米以上山峰的人,全世界只有区区的21人,这一数字甚至大大少于宇航员的人数。登顶珠峰的人次在几年前便已突破2000人次的时候,在七大洲最高峰的征程变得越来越不像新闻的时候,只有14座依然像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清爽的夜空中,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到它,但每一个人都知道就这样跳起来是永远抓不住它的。
当然,也许,可能,只要有时间,这个数字一样会慢慢地从二十涨到三十,涨到五十,涨到更多,也许,到了那个时候,包括我在内的大众也会开始对这些数字不再敏感,也许我们想当然认为这是又一个神话的回归,也许我们还是逃不出与生俱来的狭窄思维——14座不新鲜了,我们要换种玩法,换种万人膜拜的英雄了。但是,我始终对完成这种游戏或正在尝试完成它的冒险者,带着一种发自心底的尊敬,一个人要用一生中占很大百分比的时间去承受那些看上去没完没了的周而复始的最少14次的磨难,恐惧、挑战,危险,那得多大的代价和勇气呀。他也许只是一个执着的登山者,也许只是一个理想的实践者,也许是一个追求名利者,登山对他那难以抗拒的巨大诱惑力,可能只是名誉、地位。声望,可能他的一切成就只是通过很多人共同付出的结果,可能他在生活中是如山般伟岸或如小人般计较,但不管怎么样,能够在每次12%的死亡率和各种巨大的痛苦中挺过来的人,是坚强的,是值得尊重的。我宁愿相信他们更多的是代表着人类那种不停探索
不断尝试的天性,表面上看没有丝毫积极的意义,实则带来强大的感官刺激,危险的旅途好像始终阻挡不住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对身体极限的挑战。
不要只把目光停留在这些成功的数字上,我们得更多地想想有多少人倒在通往14座的路上。成功者其实只是幸存者,虽然活着回来了,但在其一生中,无论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无法摆脱这些山峰带给他们的困扰。藏队三位成功完成这任务者都是我的好兄长,我们一起喝多的时候,他们便会想起另一位倒在路上的兄弟,这将会是一生的思念,一生的煎熬。
梅斯纳尔在完成了自己目标的旅途中失去了兄弟的性命;而库库奇卡在试图再次完攀洛子峰时不幸遇难,突然结束了他传奇的登山生涯。
越来越多勇敢的登山者把完攀14座当成他们攀登生涯中的终极目标,我不知有多少比例的人真正清楚他们正在做什么,将要接受什么样的考验,攀登乔戈里、安纳普尔娜是否真的可以量化为如珠峰1.6倍或1.88倍这样简单的数字7是否真的绳子拉到顶了,成功就来了一半了?
这个世界上,空气稀薄地带中的运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政客的传导,人们太想成为“第一”,太想早日摘到那个甜蜜的果实了。而同时,总是有一些勇于挑战极限的人,试着再创造一些奇迹,却再也无法找到归途,永远长眠在那个冰冷却为之奋斗的地方。从2006年冬季消失在马卡鲁峰的拉法耶,到2009年试图尝试洛子—珠峰连攀而不幸遇难于洛子峰的52岁的哈萨克登山家Sergei Samoilov,再到倒在两年第七座八千米路上的高美顺……每年总是能听到这种不幸的事情,还好,我们记住了他们带给我们的决心,创造心以及承受磨难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