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标题的深刻含义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ld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祝福》起于“祝福”,终于“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中。鲁迅先生用“祝福”做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对比,在表达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参从情节、主题两方面阐释了以“祝福”为题的含义,这种解释问题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可是从深入的程度看,又觉得有些缺欠。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究。
  
  一、小说的艺术框架
  
  小说以倒叙方式描写了在一片“祝福”声中祥林嫂孤寂地死去,然后交代了祥林嫂初来鲁镇及丧夫失子的悲惨命运,同时穿插有关“祝福”的内容。最后写“祝福”的爆竹声及“天地圣众”蹒跚空中,仿佛要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如此不难看出:“祝福”的行为就是整篇小说的艺术框架。在结构上具有使一系列事件聚为一个整体的重要作用。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均在这个框架之内。但是,如果我们只从情节分析这个框架还远远不够。其实参加“祝福”的所有人,在行为或思想上都给祥林嫂制造着悲剧。而悲剧的核心是不允许参与“祝福”。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祝福”又是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框架,是其无法挣脱的网。如果从情节上看,两次丧夫、一次失子的偶然事件无疑都给祥林嫂以致命打击,然而当生命个体遭受不幸,与之同类的生命(广义上可以是人类的全体,狭义上可以是同一地位的群体)如果能伸出援助之手,生命个体的不幸,在强大群体的呵护之下就无足轻重了。事实上祥林嫂的遭遇却恰恰相反,人们或以之为歧视的对象,弃之为草芥;或以之为谈资笑料,使自我单调的生命在咀嚼别人痛苦时得到欢乐。两类人跨越了阶级的鸿沟,联合起来吞噬祥林嫂的个体生命。其唯一的手段就是切断祥林嫂“祝福”的一切行动,又在祥林嫂面前放大着这种行为,因而,“祝福”的行为就是祥林嫂悲剧的框架,她无法也无力逃脱“祝福”给予的打击。当这种打击超出了负荷能力时,祥林嫂惟一的出路只能是痛苦地死去。
  
  二、小说的特定环境
  
  “祝福”这个特定环境又构成了祥林嫂悲剧的背景。鲁迅在刻画“祝福”的环境时,采用冷色调组成了凄清的景象:灰色的天空、飞舞的冷雪、昏黄的油灯。作家用灰暗的冷色突出“祝福”时压抑的气氛。即使是爆竹也是那样的沉闷。可想而知,这样的自然景象所暗示的社会是多么的令人窒息啊!而“祝福”又构成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环境核心。祥林嫂初来鲁镇,到年底总为“祝福”彻夜忙碌,而后来失去“祝福”劳作机会之后,又寂寞死于“祝福”声中。可是不论祥林嫂生前或死后鲁镇的人们则“年年如是,家家如是地进行着‘祝福’”。透过这个特定环境,仿佛使我们看到一个伪善的祭坛,一个吞噬个体生命维系封建统治思想的祭坛。烟雾缭绕之中,祥林嫂的个体生命被推倒,祭坛之上,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不可抗拒。足见“祝福”所代表的环境就是扼杀祥林嫂的刽子手。而这种杀害是以掏空人的思想为前提的。难怪到后来祥林嫂变成了只会行走的木偶,至此祥林嫂的肉体生命已经没有丝毫存在的意义了。
  
  三、“祝福”的文化特征
  
  鲁迅小说中的环境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即反映了特定的文化特征。只有深刻领会了这一文化特征,才能真正理解鲁迅作品。“祝福”是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信仰中产生的宗教行为。大家知道,中国人的信仰是一种更宽泛的宗教信仰。它既不会形成虔诚的基督徒,也不会形成狂热的穆斯林,而是人道通于神道,天人一体,天人同德的信仰。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做了不合礼仪的事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向神献礼,一切都能化险为夷,如同犯了王法能够贿赂贪官一样,只要有钱,鬼就推磨。可悲的是祥林嫂辛辛苦苦的血汗钱没能实现这最后目的,致使维系生存的最后支点崩溃了。在这种特定文化背景中,鲁四老爷不允许祥林嫂参与“祝福”的劳动,不单单是剥夺了其劳动的权利,更是剥夺了其向神忏悔的机会。因而柳妈捐门槛的高见,以及捐了门槛依然如故的现实就证明了祥林嫂的灵魂已被社会群体所抛弃。在信仰上斩断了她生存的一切依据。可以说,参加“祝福”对于祥林嫂来说,其意义不再是简单的劳作,而是其生存理由是否被民族信仰所认同。显然祥林嫂是被拒之门外的人。由此可见,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是必然的,无论祥林嫂多么的勤快,如何的听话,其命运的结局都不可逆转。“祝福”所赖以生存的特定文化特征,小说故事发展的特定环境向人们昭示着祥林嫂命运的必然结局。
  
  单位:河北承德县一中
其他文献
栖乌  午夜钟声仅用于“当——”敲击我的脑壳。散去猛虎若干。不能完全,高温和两具高温,像浮云般沉转你唤我老疯子吧,要什么可否、可否。尽去撕衣裂带我眼睛里的红纶,你要对开,三开,四开?或红纶与我转瞬而逝的茫茫弹性与光滑。或你的牙齿与一肩带任由众生惶惶西去。栖乌惊起,回音潺潺。  和解之词  一些预感式悲剧微尘般漂浮在黑暗中,它们欢快地黏结,和碎化,随意寄生。我往常独自啜饮的轮廓,模糊,如此敏锐。此时
1  在古老的迁徙中  河流的冲刷  带来丰厚的土壤  他们都是移民  像河沙一样的移动  属于同一个考古层  在这里最古老的水稻  获得重点保护的词语  而特别硕大的头颅化石  就像老照片捕捉到了  特别古老的光芒  2  在你之前在我之前  家在花蕾绽开的雨后  也在头顶变得宽大  它的栏杆如同鸟巢错落美丽  榫卯就像手臂挽着你我  并一个比一个长得牢固  这些直立的语言  这些建筑的始祖  
当我歌颂长沙正月初二的浓雾  浓雾已经散去,我站在阳光明媚的  浏阳河堤斜坡。当我歌颂爱情  其实不过是看见青草与苔藓  由此想象春天的样子  如果你看见我,我想说,这是我影子  真实的我什么也没说  我始终缄默。内心淡淡不安的怀乡歌  一直不曾吟唱出。我说我是枝头寒蝉  放弃更广远的季节,只抱紧怀念与孤傲  我信服勒内·夏尔,服从并不存在的神  才能巧妙抵达事物存在的深处  譬如果核内部柔软的舌
分析人物,我们必须把握人物的身份地位。《祝福》中鲁四的身份地位文中有具体的交代,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鲁镇人心目中的“鲁四老爷”,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封建乡绅。基于这一点出发,分析鲁四这个人物也就不难了。    一、一个“骂”字了得    文中对鲁四的语言描写主要是通过“骂”字来体现的。  一骂新党。这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我和“四叔”鲁四见面时的一段话:“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
过河  天气太好。这阳光  融化的蜜糖在三月的罐子里  沸腾了。鼻翼上绒毛让风向南吹  从不同的地方,渡同一条河  他突然想把所有长花纹的石头  都搬出来晒晒。再藏进河底  凤凰  在满树开放的梧桐花里看见凤凰  向我飞来。并非忠义仁德的鸟王  杜甫挂在枝上忘了收回的那颗牙  而是作为黄昏里的光团,向我飞来  的凤凰,在千百小喇叭紫色的合奏里  我一抬首就吞咽了它。不啄生草的尊贵  五彩备举的华丽
叶丹, 安徽歙县人,出版有诗集《风物拼图》《方言》《考古杂志》等六种。现居合肥。  南渡凑泊  城池接连失守,像多米诺骨牌般  染指惯性,扇形的边境线多么  像是满族的巨弓,没有缓冲  回旋的地带,我失落的阴影面积  在版图畏缩的过程中膨胀,  “回音的稀薄正是沮丧的源头”。  一段残桩绊倒我,而暴民的斧钺  揭露我的踝骨,经过没有炊烟的  扬州之后,我发现所有的道路  全都簇拥着南京城,这条艰窄
黄舜  黄舜,成都人。写诗及诗歌批评。作品散见《草堂》《诗镌》《幸存者诗刊》等刊物和选本。  下午  又一个下午  我们穿行于复变的热浪  街道已不再倾斜  更像一条柔软的皮带  低低地,悬在更低的空中  一如欲落而不落的暴雨  闷热,把沉重的影子垂向地面  风景猫着背,向我们竖起警惕的毛发  而我们就那么驾着车,沉默地  向某个坡道攀爬  机器哧哧的、生锈的嗓音  一截一截被丢向车尾  以至于一
生生不息的,遠不止是流水和祖先  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草  这一刻,让所向披靡的人感到渺小  草的前边,还是草  就像时间的前边,还是时间  人不在时,草还在  人死了,草还会复生  想摆渡时间的人  最后都成为过客,一钵黄土  卑微的草柔弱的草寂静的草  不动声色,万古长青  终南山  既做不了良相,也做不了良医  便想起了八百里终南山  或许是最好的归宿  炼丹炉倒不必有,栖真亭不可无  仰天
日子过得多快啊,就像风  从黑云里赶出的一群群小雨滴  霜降过后,地上的枯叶越来越多了  更多的光沿着枝条流淌——  写字看书,和你一起散步。对着红色的忍冬果  淡黄的翅果菊,枯枝上的几朵秋海棠——  发呆  像鸟儿一样,翅膀滑过污泥和野草的波浪  用歌声照亮彼此,用眼神温暖对方  在庸常的生活里一点点褪色  在墙上,投下越来越缓慢的影子  倾泻  哪一扇门,在等一个永不回家的人  郊游归来时,遇
她喜欢与我对视或交谈  她要治愈我的健忘,衰老或孤独  她不断地截取,一个小女孩  在月亮上跳舞的画面,月光如水  摩挲着她缀满星星的红夹袄  摩挲着那双小脚丫  窗外,雨滴弹破风  一种空鸣,在枝叶间跳跃  或跌落,一些苔藓被翻开  女孩缓缓走来,手中握紧  一缕桃花的新梦,沿着春日阶梯  一个又一个晨曦,穿过丛林  穿过斑马线,穿过自己的身体,哦,这饱满的半夏  无论婆婆纳还是浆果的汁液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