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局部注射填充剂感染的临床效果

来源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3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局部注射填充剂感染的临床疗效。

方法

应用VSD治疗16例局部注射填充剂和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后感染病例,观察创面恢复情况。

结果

16例中,3例使用2次VSD,13例使用1次,均封闭创面并痊愈出院。使用VSD技术治疗2~3 d后,感染部位肿胀开始逐渐消退,分泌物逐渐由黏稠变清澈。术后随访3~8个月,未见复发。患者无抬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等功能异常,无神经损伤。

结论

VSD用于治疗局部注射物填充术后感染,可充分引流渗液,控制感染,促进创面愈合,临床疗效显著。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组织工程化脂肪填充材料的构建及脂肪颗粒存活情况。方法从兔脂肪组织提取血管基质部分(SVF)混合自体成熟脂肪颗粒,加或不加入生长因子神经肽Y (NPY),构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组织移植复合体,并移植到兔背部皮下,同时进行对照实验。按不同组合分5组:A组为PLGA+成熟脂肪颗粒+无NPY小球;B组为PLGA+成熟脂肪颗粒+NPY小球;C组为PLGA+SVF与成熟脂肪颗粒混合物+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借助激光扫描3D技术辅助设计在鼻整形修复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手术前与美容就医者有效沟通,应用激光扫描技术采集美容就医者全面部形态的原始数据,应用3DSMAX进行面部三维重建。和美容就医者一起确定理想的鼻背长度、高度、弧度,鼻尖突出度、鼻尖表现点、鼻小柱-上唇角等鼻部美学亚单位形态,获得双方认可的、理想的鼻部三维立体效果。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1∶1的面部模型,再次和美容就医者确认。医师通过对
目的探讨应用鼻中隔、耳软骨的鼻尖支撑结构及鼻尖细化等成形术治疗衬里不足病例的临床效果。方法以鼻中隔延伸移植物(SEG)与鼻小柱支撑移植物(CS)构成鼻尖主要支撑结构。再根据其尺寸是否直接满足所需鼻尖位置,进一步选择支撑结构处理方法:满足时,鼻尖支撑结构末端超过鼻翼软骨最大牵拉位置,达到或接近所需鼻尖位置;不能满足时,利用耳软骨,包夹SEG进一步增高、延长鼻尖支撑结构,使支撑结构末端达到或接近所需鼻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以颈肩峰区扩张皮瓣转移修复切除面部、颈部及项部瘢痕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在颈肩峰区肌筋膜表面埋置扩张器,待扩张器注满容量后取出扩张器,形成以颈跟部为蒂的扩张皮瓣,将皮瓣选择90°~180°向面部、颈部或者项部等需要的部位转移,转移皮瓣遗留的创面直接缝合或者游离植皮封闭创面。结果共28例患者,单纯面部瘢痕5例,面部、颈部瘢痕18例,颈部、项部瘢痕5例。埋置扩张器的容量600 ml或者8
目的探讨水蛭素对皮瓣远端缺血组织血流灌注量及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选取35只SD大鼠,每只背部构建左右缺血皮瓣,将左右皮瓣完全随机分为水蛭素组与对照组。术后即刻(0 d)和术后1~3 d于皮瓣近段、中段、远段各位点,水蛭素组分别皮下注射0.5 U水蛭素生理盐水溶液,对照组分别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以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每日皮瓣血流灌注状态、微血管密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