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指出: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一定会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以及人性行为的假定。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说过,“每个主管人员不管他们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知道它,在他们心中都有一个个人和组织的行为模式。这个模式,以对人的假设为根据。这些假设和它们的有关理论就会影响管理的行动”。
一、“经济人”与科学管理理论
对人性的探索最初来源于《国富论》,斯密认为,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利己心”支配,每个人追求个体利益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这种个人利益的追逐者就是“经济人”。随着19世纪西方各国科技革命的完成,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和生产更加集中,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进而劳动产品更加丰富,“而劳动力资源的使用相对来说越来越少,劳动成本急剧下降。因此,产品价格虽然降低了,但企业所有者所获取的利润却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随着资本家和工人矛盾的加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爆发了多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由于人们在企业运行中没有系统的管理理论做指导,也没有适用于当时工业大生产的管理理论,使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这个时代的特定环境把泰罗等引导到了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建立的科学管理理论上来。“经济人”从一种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以满足生理的和安全的需要。从这个假设出发,管理就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计划、组织、经营、指导、监督,就是用否定和消极的方法来实现组织目标,管理的重点是提高生产率。泰罗制作为“经济人”假设的典型代表,提出了一套科学管理原理。应该说,“经济人”假设对于短期内利用经济杠杆来刺激工人的行为,调动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长期看,这种人性假设对鼓动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较大的负面作用。因为这种人性假设把人视为机器,它仅仅考虑了人的生理需求,而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当人们生活有一定基础和保障以后,人就会越发看淡经济上的需求。也就是说,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经济人”假设有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的追求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经济人”假设的作用也将会越来越小。
二、“社会人”与行为科学理论
科学管理只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而漠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需求,其人性假设的非科学性不能解决日益恶化的劳资矛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一种与其相适应的新的管理思想。
为了消除“经济人”假设的不利影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率研究小组进行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著名的“霍桑试验”。试验得到以下结果:(1)工人是“社会人”。(2)企业中除了有“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3)新型领导者的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
梅奥的“社会人”假设,奠定了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以后的行为科学学者以“社会人”假设为核心,从不同的侧面,对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如何调整人的行为,如何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等问题,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管理思想。
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类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作为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是依次要求、依次满足、逐级上升的(从低级到高级排列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而满足了的需要则不再是激励因素。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著名的“X—Y”理论。他将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命名为“X”理论,而将自己提出的与“X”理论相对立的理论称之为“Y”理论。他认为传统的管理理论所以对人的行为管理存在着许多不正确的看法,根本原因是对人的本性做了错误的假设,即把人当作消极因素对待。按照麦氏提出的“Y理论”,人们并非天生厌恶工作,外来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能主动承担责任,并能够以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方法来完成应當完成的目标;大多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都能发挥较高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为此,麦格雷戈强调管理者应更多地采用民主、参与、沟通和激励方式,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工作本身的挑战性来激发被管理者的潜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行为科学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开启了对人的社会性研究的大门,“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来看待管理问题。它首次提出了管理应该注重对人的研究,从人的因素出发,这些深入而细致的研究,不但奠定了管理学进一步发展演进的基础,也为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复杂人”与现代管理科学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埃德加·沙因在1965年出版的《组织心理学》中提出了“复杂人”的人性假设。该理论认为,人不是单纯的“经济人”,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人”,而应该是因时、因地、因各种精况采取适当反应的“复杂人”。这种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1)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每个人的需要都各不相同,需要的层次也因人而异。(2)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它们会发生相互作用,并结合为统一的整体。一个可能是要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另一个可能把高额奖金看成是达到技术熟练的标志。(3)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4)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和任何个人的普遍有效的管理方法。”
“复杂人”不拘泥于一处的人性假设,引申出了形形色色的管理流派,管理理论进入“管理丛林”阶段。“管理丛林”阶段的理论既是对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的综合,又是顺应“战略制胜”的时代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由于行为科学理论暴露出了固有的不足,因而“管理丛林”理论更多的偏重于“理性主义”。“管理丛林”理论中,无论是早期的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还是晚期的权变理论、组织行为学、管理科学学派,以及最后集大成的系统管理学派,它们都把系统论作为研究管理问题的一般方法论:“相信复杂的结构、周密的计划和自上而下的控制等理性手段,把组织看成由经济、技术和人等系统构成的大系统,强调战略规划和经营,把规章制度和有形结构当作控制职工的主导力量,把利润和成本、市场占有率和财务目标当作支配企业的惟一动力。它们强调理性因素,崇拜逻辑与推理,贬低直觉和热情,理性化、定量化和科学化是其主题。”
管理丛林阶段高举理性主义的大旗,扬弃行为科学理论中的非理性因素和模糊性因素,把管理要素加以简化和抽象后得出了一些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方法,这种理论虽然侧重于“理性主义”,但并未抛弃人的精神和社会属性,它在理论中提出了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的观点,虽则工人仍被看作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手段。“社会技能是新的手段,目标仍是对工人进行操作,因而它在某种程度上以理性抹煞了人性,忽视了价值观、信念乃至文化传统对人的行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企业管理过程不仅仅是决策制订过程,它还包含创新和执行过程,而后两个过程更是充满了‘越轨’行为和难以测试的、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这种对理性的偏重和人性的压抑,必然导致管理理论继续向前发展,人本管理理论走上了历史舞台。
四、“文化人”与人本管理理论
“文化人”假说是上世纪80年代初西方学者在企业文化运动蓬勃开展时提出来的。美国学者威廉·大内在1981年发表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成为企业文化理论的代表。根据上文所述,我们知道人们对自己本性的认识是由浅而深的:从“经济人”假设出发,人们总结出了科学管理理论;从“社会人”假设出发,人们总结出了行为科学理论;从“复杂人”假设出发,人们得出了“管理丛林”理论。
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人性的多样性和相异性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这种多样性和相异性并不意味着不一致或不和谐。所有这些功能都是相辅相成的。每一种功能都开启了一个新的地平线并且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一个新方面”。依据这一观点,人性的展示有一个逐步的过程,“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等等,都是人性展示的不同方面,这些不同的人性面,构成了人类的共同本质,全面发展的人——“文化人”。
根据“文化人”的有关假设,人是有价值的资源,是有感情、有文化、有自觉意识的主体,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在对传统管理理论的反思和批判中,“文化人”管理理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人本管理模式强调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亦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它对管理理论的超越在于人本管理是自科学管理理論以来西方管理学成果的扬弃;它充分汲取了科学管理理论的系统论观点,形成了以价值观为核心、以物质、行为和制度为层面的浑然一体的有机管理系统。它围绕着解决人与工作相适应的问题,把管理的视野从物转向了人,对人性给予了足够的尊重。人本管理理论强调以人为核心,以图实现物质与精神、理性与价值、个人与整体在企业管理中的融合与统一,适应了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所引发的劳动方式的进步。“它一方面重视以制度化、理性化为基础,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共同的价值观、和谐的人际关系、卓越的团队精神、高超的管理艺术以及精神的激励方式等。以文化价值等人文因素统摄物质、制度等理性因素和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含蓄代替严厉,以微妙取代精确,以人性充实理性,把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在更大程度上诉诸人的自觉性和自我激励,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住企业管理的灵魂之所在”。管理方式的变化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诸方面因素显现了这是一种更符合人性更有效率的管理理论。因此,这种理论是对传统管理理论模式的全面超越和扬弃,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一场深刻的革命。
(作者单位:淮北煤师院)
一、“经济人”与科学管理理论
对人性的探索最初来源于《国富论》,斯密认为,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利己心”支配,每个人追求个体利益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这种个人利益的追逐者就是“经济人”。随着19世纪西方各国科技革命的完成,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和生产更加集中,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进而劳动产品更加丰富,“而劳动力资源的使用相对来说越来越少,劳动成本急剧下降。因此,产品价格虽然降低了,但企业所有者所获取的利润却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随着资本家和工人矛盾的加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爆发了多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由于人们在企业运行中没有系统的管理理论做指导,也没有适用于当时工业大生产的管理理论,使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这个时代的特定环境把泰罗等引导到了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建立的科学管理理论上来。“经济人”从一种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以满足生理的和安全的需要。从这个假设出发,管理就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计划、组织、经营、指导、监督,就是用否定和消极的方法来实现组织目标,管理的重点是提高生产率。泰罗制作为“经济人”假设的典型代表,提出了一套科学管理原理。应该说,“经济人”假设对于短期内利用经济杠杆来刺激工人的行为,调动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长期看,这种人性假设对鼓动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较大的负面作用。因为这种人性假设把人视为机器,它仅仅考虑了人的生理需求,而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当人们生活有一定基础和保障以后,人就会越发看淡经济上的需求。也就是说,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经济人”假设有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的追求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经济人”假设的作用也将会越来越小。
二、“社会人”与行为科学理论
科学管理只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而漠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需求,其人性假设的非科学性不能解决日益恶化的劳资矛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一种与其相适应的新的管理思想。
为了消除“经济人”假设的不利影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率研究小组进行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著名的“霍桑试验”。试验得到以下结果:(1)工人是“社会人”。(2)企业中除了有“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3)新型领导者的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
梅奥的“社会人”假设,奠定了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以后的行为科学学者以“社会人”假设为核心,从不同的侧面,对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如何调整人的行为,如何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等问题,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管理思想。
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类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作为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是依次要求、依次满足、逐级上升的(从低级到高级排列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而满足了的需要则不再是激励因素。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著名的“X—Y”理论。他将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命名为“X”理论,而将自己提出的与“X”理论相对立的理论称之为“Y”理论。他认为传统的管理理论所以对人的行为管理存在着许多不正确的看法,根本原因是对人的本性做了错误的假设,即把人当作消极因素对待。按照麦氏提出的“Y理论”,人们并非天生厌恶工作,外来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能主动承担责任,并能够以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方法来完成应當完成的目标;大多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都能发挥较高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为此,麦格雷戈强调管理者应更多地采用民主、参与、沟通和激励方式,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工作本身的挑战性来激发被管理者的潜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行为科学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开启了对人的社会性研究的大门,“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来看待管理问题。它首次提出了管理应该注重对人的研究,从人的因素出发,这些深入而细致的研究,不但奠定了管理学进一步发展演进的基础,也为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复杂人”与现代管理科学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埃德加·沙因在1965年出版的《组织心理学》中提出了“复杂人”的人性假设。该理论认为,人不是单纯的“经济人”,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人”,而应该是因时、因地、因各种精况采取适当反应的“复杂人”。这种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1)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每个人的需要都各不相同,需要的层次也因人而异。(2)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它们会发生相互作用,并结合为统一的整体。一个可能是要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另一个可能把高额奖金看成是达到技术熟练的标志。(3)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4)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和任何个人的普遍有效的管理方法。”
“复杂人”不拘泥于一处的人性假设,引申出了形形色色的管理流派,管理理论进入“管理丛林”阶段。“管理丛林”阶段的理论既是对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的综合,又是顺应“战略制胜”的时代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由于行为科学理论暴露出了固有的不足,因而“管理丛林”理论更多的偏重于“理性主义”。“管理丛林”理论中,无论是早期的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还是晚期的权变理论、组织行为学、管理科学学派,以及最后集大成的系统管理学派,它们都把系统论作为研究管理问题的一般方法论:“相信复杂的结构、周密的计划和自上而下的控制等理性手段,把组织看成由经济、技术和人等系统构成的大系统,强调战略规划和经营,把规章制度和有形结构当作控制职工的主导力量,把利润和成本、市场占有率和财务目标当作支配企业的惟一动力。它们强调理性因素,崇拜逻辑与推理,贬低直觉和热情,理性化、定量化和科学化是其主题。”
管理丛林阶段高举理性主义的大旗,扬弃行为科学理论中的非理性因素和模糊性因素,把管理要素加以简化和抽象后得出了一些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方法,这种理论虽然侧重于“理性主义”,但并未抛弃人的精神和社会属性,它在理论中提出了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的观点,虽则工人仍被看作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手段。“社会技能是新的手段,目标仍是对工人进行操作,因而它在某种程度上以理性抹煞了人性,忽视了价值观、信念乃至文化传统对人的行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企业管理过程不仅仅是决策制订过程,它还包含创新和执行过程,而后两个过程更是充满了‘越轨’行为和难以测试的、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这种对理性的偏重和人性的压抑,必然导致管理理论继续向前发展,人本管理理论走上了历史舞台。
四、“文化人”与人本管理理论
“文化人”假说是上世纪80年代初西方学者在企业文化运动蓬勃开展时提出来的。美国学者威廉·大内在1981年发表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成为企业文化理论的代表。根据上文所述,我们知道人们对自己本性的认识是由浅而深的:从“经济人”假设出发,人们总结出了科学管理理论;从“社会人”假设出发,人们总结出了行为科学理论;从“复杂人”假设出发,人们得出了“管理丛林”理论。
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人性的多样性和相异性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这种多样性和相异性并不意味着不一致或不和谐。所有这些功能都是相辅相成的。每一种功能都开启了一个新的地平线并且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一个新方面”。依据这一观点,人性的展示有一个逐步的过程,“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等等,都是人性展示的不同方面,这些不同的人性面,构成了人类的共同本质,全面发展的人——“文化人”。
根据“文化人”的有关假设,人是有价值的资源,是有感情、有文化、有自觉意识的主体,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在对传统管理理论的反思和批判中,“文化人”管理理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人本管理模式强调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亦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它对管理理论的超越在于人本管理是自科学管理理論以来西方管理学成果的扬弃;它充分汲取了科学管理理论的系统论观点,形成了以价值观为核心、以物质、行为和制度为层面的浑然一体的有机管理系统。它围绕着解决人与工作相适应的问题,把管理的视野从物转向了人,对人性给予了足够的尊重。人本管理理论强调以人为核心,以图实现物质与精神、理性与价值、个人与整体在企业管理中的融合与统一,适应了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所引发的劳动方式的进步。“它一方面重视以制度化、理性化为基础,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共同的价值观、和谐的人际关系、卓越的团队精神、高超的管理艺术以及精神的激励方式等。以文化价值等人文因素统摄物质、制度等理性因素和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含蓄代替严厉,以微妙取代精确,以人性充实理性,把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在更大程度上诉诸人的自觉性和自我激励,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住企业管理的灵魂之所在”。管理方式的变化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诸方面因素显现了这是一种更符合人性更有效率的管理理论。因此,这种理论是对传统管理理论模式的全面超越和扬弃,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一场深刻的革命。
(作者单位:淮北煤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