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实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活动,也是学校教育的关键环节。教学实践的实施效果是影响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与水平的关键因素。对当前中学教学实践的现实困境进行对策研究,以期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中学 教学实践 现实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242-01
教学实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活动和关键环节。教学实践的进行,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当前,我国中学的教学实践仍处于理论贫乏、教法死板僵化、重灌输轻探究的“填鸭式”的尴尬境地,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立足实践,对当前的中学教学实践现状进行客观深入地分析,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当前中学教学实践主要面临的现实困境
中学时期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学校是其至为重要的关键环境之一,学校里潜移默化形成的“三观”引导着学生的工作与学习。诚然,中学阶段的教学实践并非一帆风顺,亦面临着些许现实困境,需要克服与解决,因此,对于现实困境的探讨,有利于未来教学实践的优化与改革,促进教学效果的大幅提升。
(一)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应用
列宁指出:“全体青年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要学习。”①“必须切切实实地推进青年的培养和学习”②,毛泽东也特别强调“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③希望青年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而当前中学教学实践的歧途之一,正是教师只注重理论传授,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教学实践活动几乎全部围绕如何将知识点全面、正确展开教学。教师的“岗培”依旧围绕着“知识”理论而进行,却忽视了所教理论是否适应和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
(二)重教师主导性,轻学生主体性
如今,依然是教师主导整个课堂。行课前,教师对所教内容会进行重难点的筛选,依据考纲侧重地進行讲解。此外,教师的备课状态、知识储备、课堂的生动性直接关系着教学目标与效果。“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考什么,学生重点复习什么”甚至学生的复习进度都必须跟随教师的节奏,教师成为了课堂教学里的“主角”,而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完全被弃之不顾。
(三)重知识教育,轻品德教育
当前中学教学实践中,“知识”依然是教学的核心与重点。而针对学生的“德”方面,学校教育尤显不足。在道德危机日益突出的今天,跌倒的老人“扶不扶”、老幼病残孕“让不让”、见到师长“问不问候”这些问题层出不穷,恰恰体现出当前中学教学的不足。
二、解决对策
通过对中学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的探讨,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及教学效果的完美实现,提出以下对策: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观
教师要主动自觉地更新落后、不符合社会潮流、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理念,不再一味死板、僵化地灌输知识,通过定期的教学培训与远程教育培训,使教师接触到最新、最潮流、最科学的教育理念,自觉地比照自己的教学方法,查缺补漏、扬长避短、推陈出新。此外,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双管齐下,有意识地对学生展开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成长为“有知识、有道德”的好公民。同时,通过建立心理健康咨询站等相关机制,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疏导,帮助学生找到排解学习、生活压力的正确渠道。
(二)强化新课改意识,切实践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牢牢抓住新课改的精髓与核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从培养“应试性人才”转向培养“创新性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锻炼和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一反三,随机应变。这就要求教师要切实践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要我学”变“我要学”“我在学”的现代稳定的结构形式。在师生互动、配合、合作完成的课堂里,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将学生看成教学活动的主体,真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运用多媒体技术及有趣多变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三)改变教学认知观念,建立科学全面的现代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要客观正确地分析与探讨中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策略,要明确教育目标,转变当前教学观念,创设符合中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体系。教师应明了传统教学中将知识作为唯一目标的做法是片面、狭隘的,不能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应当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要重视。教师应着重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才可真正实现中学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充分发挥青年的社会价值。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3.
②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10.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28.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中学 教学实践 现实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242-01
教学实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活动和关键环节。教学实践的进行,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当前,我国中学的教学实践仍处于理论贫乏、教法死板僵化、重灌输轻探究的“填鸭式”的尴尬境地,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立足实践,对当前的中学教学实践现状进行客观深入地分析,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当前中学教学实践主要面临的现实困境
中学时期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学校是其至为重要的关键环境之一,学校里潜移默化形成的“三观”引导着学生的工作与学习。诚然,中学阶段的教学实践并非一帆风顺,亦面临着些许现实困境,需要克服与解决,因此,对于现实困境的探讨,有利于未来教学实践的优化与改革,促进教学效果的大幅提升。
(一)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应用
列宁指出:“全体青年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要学习。”①“必须切切实实地推进青年的培养和学习”②,毛泽东也特别强调“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③希望青年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而当前中学教学实践的歧途之一,正是教师只注重理论传授,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教学实践活动几乎全部围绕如何将知识点全面、正确展开教学。教师的“岗培”依旧围绕着“知识”理论而进行,却忽视了所教理论是否适应和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
(二)重教师主导性,轻学生主体性
如今,依然是教师主导整个课堂。行课前,教师对所教内容会进行重难点的筛选,依据考纲侧重地進行讲解。此外,教师的备课状态、知识储备、课堂的生动性直接关系着教学目标与效果。“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考什么,学生重点复习什么”甚至学生的复习进度都必须跟随教师的节奏,教师成为了课堂教学里的“主角”,而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完全被弃之不顾。
(三)重知识教育,轻品德教育
当前中学教学实践中,“知识”依然是教学的核心与重点。而针对学生的“德”方面,学校教育尤显不足。在道德危机日益突出的今天,跌倒的老人“扶不扶”、老幼病残孕“让不让”、见到师长“问不问候”这些问题层出不穷,恰恰体现出当前中学教学的不足。
二、解决对策
通过对中学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的探讨,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及教学效果的完美实现,提出以下对策: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观
教师要主动自觉地更新落后、不符合社会潮流、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理念,不再一味死板、僵化地灌输知识,通过定期的教学培训与远程教育培训,使教师接触到最新、最潮流、最科学的教育理念,自觉地比照自己的教学方法,查缺补漏、扬长避短、推陈出新。此外,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双管齐下,有意识地对学生展开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成长为“有知识、有道德”的好公民。同时,通过建立心理健康咨询站等相关机制,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疏导,帮助学生找到排解学习、生活压力的正确渠道。
(二)强化新课改意识,切实践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牢牢抓住新课改的精髓与核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从培养“应试性人才”转向培养“创新性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锻炼和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一反三,随机应变。这就要求教师要切实践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要我学”变“我要学”“我在学”的现代稳定的结构形式。在师生互动、配合、合作完成的课堂里,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将学生看成教学活动的主体,真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运用多媒体技术及有趣多变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三)改变教学认知观念,建立科学全面的现代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要客观正确地分析与探讨中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策略,要明确教育目标,转变当前教学观念,创设符合中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体系。教师应明了传统教学中将知识作为唯一目标的做法是片面、狭隘的,不能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应当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要重视。教师应着重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才可真正实现中学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充分发挥青年的社会价值。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3.
②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10.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28.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