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要渗透“社会与科学”教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ml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与科学”教育是一种适应21世纪新型的科学教育模式,目前,在我国正处在实验阶段,这种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依靠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科学素养绿色化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课教学
  
  本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从教育教学操作层面上,探讨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与科学”教育的意义、内容、途径和方法。
  一、渗透“社会与科学”教育的意义
  1、学习化学由“为了考试”转向“为了生活”
  传统的教育,是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为了短期利益,学校教育不得不牺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社会与科学”教育则强调知识的相互迁移和渗透,重视学生的参与,开拓学生的思维,强调运用所学的知识参与对生活和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改进,强调学习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为了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2、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要结合化学教育,适当介绍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和新趋势。结合化学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渗透“社会与科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技创造能力,重视学生对科学家研究方法和一般程度的体验,以自我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为主,使学生体验活动与思维过程的相互作用,在实践中学生学会认识世界;在探究中学会方法,锻炼科学思维,养成科学品质和科学态度,以提高科学素养。
  二、渗透“社会与科学”教育的内容
  1、渗透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相关的知识
  患胃病的人,常服用的胃舒平中含有氢氧化铝,研究表明,人的衰老与铝在体内的积累呈递增关系,铝在人体内积累可使人慢性中毒,因此,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轻微胃病,可服用碳酸氢钠,但胃溃疡病人服用碳酸氢钠反而使病情加重,因为产生的二氧化碳使溃疡面加重,把这些知识介绍给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2、用化学知识解释人类的文明成果
  在长期实践中包含着许多化学知识,如“烈火见真金”,针对鉴别“真假黄金”这一现实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鉴别方法至少有五种,灼烧法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这既解释了“真金不怕火炼”,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收敛思维能力。再如,“鬼火”“水火不相容”等都包含着丰富的化学科学道理。学习中,使学生了解我们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懂得了化学知识和化学原理,因此,我们后辈没有理由不学好化学。
  3、拓展知识结构,渗透化学最新知识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许多物质的新用途被开发出来,新方法、新理念、新知识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渗透最新的科技成果,激活知识点,赋于基础知识新内涵。
  4、结实实验渗透绿色化学新理念
  近几年,“绿色化学”这一理念引入我国,它最大特点在于:它是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通过化学转换获取新物质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子,具有“原子经济性”。因此,它既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又能够实现预防污染,在化学教学中,要结合实现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5、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现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进入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学科发展的生活源泉。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清晰、生动、神奇的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渗透“社会与科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课堂教学是渗透“社会与科学”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与科学”教育,既要联系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又要适当渗透化学高科技的内容,以课本为主线,知识点在课内,材料在课外。
  2、开展研究性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强调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如新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也是一个思辩性很强的“人文意識”问题——对臭氧层的破坏与无氟电冰箱(不使用二氟二氯甲烷作致冷剂)的推广应该采取什么宣传策略?无疑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更广泛的人文意识底蕴,培养对社会生活的现实和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溶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进行社会学、哲学、历史,以及政治的思考和分析,并逐步形成对国家建设和全人类生存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丰富第二课堂,开展课外活动教学
  活动课作为教学的三大板块之一,能把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又能使理念知识得到巩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能在实践中看到自身的价值。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展示学生的个性、禀性,天赋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社会与科学”教育是一种适应21世纪的新型科学教育模式。目前,在我国正处在实验阶段,这种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依靠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其他文献
现行的英语教学大纲里有很多新的变化。那么变化中初中英语教科书到底想改变些什么呢?究竟想让学习者们向哪里走呢?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常常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体朗读课文或一起回答问题,这严重限制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学生人数多,如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大纲始终在强调活动型教学。这一全新的理念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终于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起到了促进学习积极性的作用。然而学生们学习方
【摘要】动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系统,在政府的带动下,每个学校都在力争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动画人才,来满足动画业的需求,但或多或少都碰到了问题,如缺乏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设备不足、动画教育的偏向性。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教学体系在不断的完善,学校间互相帮助、学习,学校和企业、动画工作室也互相联合,实现多层次的校企合作,让学生走出去,学以致用。动画教育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它会同中国的动画业一起再创辉煌! 
【摘要】阅读与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已经变成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几年的语文教学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搭建读与写互促的平台,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以读激写,以写促读,走读写一体化训练之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让学生妙笔生花。  【关键词】课堂阅读教学习作教学读写互促小练笔结合点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明确要求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方法,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教给学生了解新科技和社会变化发展的新知识,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培
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中学课本已经不再是教师授课的唯一参照物和指定内容,中学英语教材及大纲随着时代变化和实际应用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调整,因此,如何合理地使用和驾驭中学英语教材,使教材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是每个英语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性格特点,把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上课传授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变枯燥的知识传授为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原有网络管理策略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对原有网络策略进行改造,以适应校园高流量的网络。   关键词:高中校园;网络管理;策略     在现今的网络时代中,由于多种P2P软件的使用,校园网络出现了大量的流量,尤其是高中校园,往往是很少的机器就能够将出口带宽完全占满,以前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状况,需要进行改革才能够让大型的高流量的校园网络在有限的网络资源下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中重要信息的筛先,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从文章中整理作者生命重塑的历程。  2.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领会安妮·莎莉文对他人深切的爱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爱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2.结合海伦战胜挫折的经历谈谈海伦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摘要:针对图书馆流通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导致各种差错的影响因素,从加强业务工作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读者教育和宣传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图书馆流通系统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图书馆流通系统—计算机管理—问题与对策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今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应渗透到各科教育中,语文教育也不例外,要给语文教育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的前途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想古语“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所折射出来的大概有创新之意吧;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在大力推进创新教育的今天,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中并为语文服务,毋庸置疑语文教学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
学生的成长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与影响。教者无虑,在教师的眼中,学生是不应该有优劣之分的。虽然每一个学生确实存在着智力、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但是,只要老师善于用接纳和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潜心挖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摆正自己的位置,真心的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教的,就没有不“成功”的学生。  一、 接纳是教育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