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与科学”教育是一种适应21世纪新型的科学教育模式,目前,在我国正处在实验阶段,这种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依靠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科学素养绿色化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课教学
本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从教育教学操作层面上,探讨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与科学”教育的意义、内容、途径和方法。
一、渗透“社会与科学”教育的意义
1、学习化学由“为了考试”转向“为了生活”
传统的教育,是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为了短期利益,学校教育不得不牺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社会与科学”教育则强调知识的相互迁移和渗透,重视学生的参与,开拓学生的思维,强调运用所学的知识参与对生活和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改进,强调学习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为了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2、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要结合化学教育,适当介绍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和新趋势。结合化学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渗透“社会与科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技创造能力,重视学生对科学家研究方法和一般程度的体验,以自我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为主,使学生体验活动与思维过程的相互作用,在实践中学生学会认识世界;在探究中学会方法,锻炼科学思维,养成科学品质和科学态度,以提高科学素养。
二、渗透“社会与科学”教育的内容
1、渗透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相关的知识
患胃病的人,常服用的胃舒平中含有氢氧化铝,研究表明,人的衰老与铝在体内的积累呈递增关系,铝在人体内积累可使人慢性中毒,因此,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轻微胃病,可服用碳酸氢钠,但胃溃疡病人服用碳酸氢钠反而使病情加重,因为产生的二氧化碳使溃疡面加重,把这些知识介绍给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2、用化学知识解释人类的文明成果
在长期实践中包含着许多化学知识,如“烈火见真金”,针对鉴别“真假黄金”这一现实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鉴别方法至少有五种,灼烧法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这既解释了“真金不怕火炼”,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收敛思维能力。再如,“鬼火”“水火不相容”等都包含着丰富的化学科学道理。学习中,使学生了解我们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懂得了化学知识和化学原理,因此,我们后辈没有理由不学好化学。
3、拓展知识结构,渗透化学最新知识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许多物质的新用途被开发出来,新方法、新理念、新知识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渗透最新的科技成果,激活知识点,赋于基础知识新内涵。
4、结实实验渗透绿色化学新理念
近几年,“绿色化学”这一理念引入我国,它最大特点在于:它是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通过化学转换获取新物质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子,具有“原子经济性”。因此,它既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又能够实现预防污染,在化学教学中,要结合实现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5、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现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进入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学科发展的生活源泉。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清晰、生动、神奇的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渗透“社会与科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课堂教学是渗透“社会与科学”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与科学”教育,既要联系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又要适当渗透化学高科技的内容,以课本为主线,知识点在课内,材料在课外。
2、开展研究性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强调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如新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也是一个思辩性很强的“人文意識”问题——对臭氧层的破坏与无氟电冰箱(不使用二氟二氯甲烷作致冷剂)的推广应该采取什么宣传策略?无疑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更广泛的人文意识底蕴,培养对社会生活的现实和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溶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进行社会学、哲学、历史,以及政治的思考和分析,并逐步形成对国家建设和全人类生存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丰富第二课堂,开展课外活动教学
活动课作为教学的三大板块之一,能把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又能使理念知识得到巩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能在实践中看到自身的价值。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展示学生的个性、禀性,天赋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社会与科学”教育是一种适应21世纪的新型科学教育模式。目前,在我国正处在实验阶段,这种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依靠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科学素养绿色化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课教学
本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从教育教学操作层面上,探讨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与科学”教育的意义、内容、途径和方法。
一、渗透“社会与科学”教育的意义
1、学习化学由“为了考试”转向“为了生活”
传统的教育,是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为了短期利益,学校教育不得不牺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社会与科学”教育则强调知识的相互迁移和渗透,重视学生的参与,开拓学生的思维,强调运用所学的知识参与对生活和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改进,强调学习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为了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2、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要结合化学教育,适当介绍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和新趋势。结合化学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渗透“社会与科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技创造能力,重视学生对科学家研究方法和一般程度的体验,以自我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为主,使学生体验活动与思维过程的相互作用,在实践中学生学会认识世界;在探究中学会方法,锻炼科学思维,养成科学品质和科学态度,以提高科学素养。
二、渗透“社会与科学”教育的内容
1、渗透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相关的知识
患胃病的人,常服用的胃舒平中含有氢氧化铝,研究表明,人的衰老与铝在体内的积累呈递增关系,铝在人体内积累可使人慢性中毒,因此,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轻微胃病,可服用碳酸氢钠,但胃溃疡病人服用碳酸氢钠反而使病情加重,因为产生的二氧化碳使溃疡面加重,把这些知识介绍给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2、用化学知识解释人类的文明成果
在长期实践中包含着许多化学知识,如“烈火见真金”,针对鉴别“真假黄金”这一现实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鉴别方法至少有五种,灼烧法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这既解释了“真金不怕火炼”,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收敛思维能力。再如,“鬼火”“水火不相容”等都包含着丰富的化学科学道理。学习中,使学生了解我们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懂得了化学知识和化学原理,因此,我们后辈没有理由不学好化学。
3、拓展知识结构,渗透化学最新知识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许多物质的新用途被开发出来,新方法、新理念、新知识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渗透最新的科技成果,激活知识点,赋于基础知识新内涵。
4、结实实验渗透绿色化学新理念
近几年,“绿色化学”这一理念引入我国,它最大特点在于:它是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通过化学转换获取新物质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子,具有“原子经济性”。因此,它既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又能够实现预防污染,在化学教学中,要结合实现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5、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现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进入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学科发展的生活源泉。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清晰、生动、神奇的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渗透“社会与科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课堂教学是渗透“社会与科学”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与科学”教育,既要联系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又要适当渗透化学高科技的内容,以课本为主线,知识点在课内,材料在课外。
2、开展研究性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强调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如新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也是一个思辩性很强的“人文意識”问题——对臭氧层的破坏与无氟电冰箱(不使用二氟二氯甲烷作致冷剂)的推广应该采取什么宣传策略?无疑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更广泛的人文意识底蕴,培养对社会生活的现实和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溶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进行社会学、哲学、历史,以及政治的思考和分析,并逐步形成对国家建设和全人类生存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丰富第二课堂,开展课外活动教学
活动课作为教学的三大板块之一,能把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又能使理念知识得到巩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能在实践中看到自身的价值。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展示学生的个性、禀性,天赋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社会与科学”教育是一种适应21世纪的新型科学教育模式。目前,在我国正处在实验阶段,这种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依靠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