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活动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注重实效性
任何形式的课堂活动,如果没有一定的活动目的,都算不上有效的活动。课堂活动的设计要以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宗旨。目前许多的学生课堂活动都是为活动而活动,走形式,摆花架子。新课改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感受和独特体验,要求学生多读。于是,为了体现学生多读,在课堂中教师让男女生分组读,分角色读,小组赛读,集体读,个人读,开火车读,学生读的筋疲力尽,嘶声力竭。但效果往往不大见得。有的课堂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教师扔出去一个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去吧,没过两分钟便叫停,然后自我总结道:“大家讨论的真积极,在讨论中大家是不是认识了如下的道理啊!”
评价学生课堂活动的标准并在与表面上的气氛活跃,形式多样,而在于学生是否取收获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提高了素养。
二、要以生为本
(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出发点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是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标对小学语文课程理念的一种诠释。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因此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务必要考虑上述因素。比如,我在《白鹅》教学设计中,设计了自读课文联系上文理解词义的课堂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用联系上文理解词义的语文学习方法。
(二)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所谓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就是指课堂活动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具有认知能力比较薄弱,注意力相对分散不集中的年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我在一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设计了:摆字母学拼音、摘苹果认生字、编故事记字形、闯关读词语、小老师领读生字、一字开花扩词、戴头饰分角色读课文等课堂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
(三)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个体差异
在语文课堂学生活动设计时,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活动。与此同时,还要把握好活动的难易程度,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活动。
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学生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由于遗传以及后天环境等的影响在身心特征上会表现出与他人相异的特点。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一个班级的学生当中,有的学生感知理解能力强,有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出众,有的学生记忆力惊人……因此,教师设计学生的课堂活动时务必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具有一定广阔度和梯度层次的活动,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三、要注重创新性
原国家主席江泽民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是一种勇于探索的工作态度。他还曾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由此可见创新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只有具有创新性的课堂活动才能培育出创新性的人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总有许多具有独具匠心的老师值得我们学习。
传统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结论去找现象,这是一种“演绎法”,演绎法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但蒋老师却认为长期使用演绎法会限制学生的自主感受,会使人的思维僵化,不能突破已有的结论,所以采取了“归纳法”,这种归纳法使学生跳出了“劳苦”和“简朴”的束缚,有了新的发现即:“对国家的事,对涉及人民群众的事,周总理举轻若重。”
具有创新性的课堂活动能让学生获得超凡脱俗的认识。所以学生课堂活动设计还要追寻创新性的原则!
一、注重实效性
任何形式的课堂活动,如果没有一定的活动目的,都算不上有效的活动。课堂活动的设计要以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宗旨。目前许多的学生课堂活动都是为活动而活动,走形式,摆花架子。新课改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感受和独特体验,要求学生多读。于是,为了体现学生多读,在课堂中教师让男女生分组读,分角色读,小组赛读,集体读,个人读,开火车读,学生读的筋疲力尽,嘶声力竭。但效果往往不大见得。有的课堂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教师扔出去一个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去吧,没过两分钟便叫停,然后自我总结道:“大家讨论的真积极,在讨论中大家是不是认识了如下的道理啊!”
评价学生课堂活动的标准并在与表面上的气氛活跃,形式多样,而在于学生是否取收获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提高了素养。
二、要以生为本
(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出发点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是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标对小学语文课程理念的一种诠释。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因此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务必要考虑上述因素。比如,我在《白鹅》教学设计中,设计了自读课文联系上文理解词义的课堂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用联系上文理解词义的语文学习方法。
(二)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所谓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就是指课堂活动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具有认知能力比较薄弱,注意力相对分散不集中的年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我在一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设计了:摆字母学拼音、摘苹果认生字、编故事记字形、闯关读词语、小老师领读生字、一字开花扩词、戴头饰分角色读课文等课堂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
(三)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个体差异
在语文课堂学生活动设计时,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活动。与此同时,还要把握好活动的难易程度,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活动。
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学生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由于遗传以及后天环境等的影响在身心特征上会表现出与他人相异的特点。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一个班级的学生当中,有的学生感知理解能力强,有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出众,有的学生记忆力惊人……因此,教师设计学生的课堂活动时务必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具有一定广阔度和梯度层次的活动,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三、要注重创新性
原国家主席江泽民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是一种勇于探索的工作态度。他还曾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由此可见创新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只有具有创新性的课堂活动才能培育出创新性的人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总有许多具有独具匠心的老师值得我们学习。
传统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结论去找现象,这是一种“演绎法”,演绎法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但蒋老师却认为长期使用演绎法会限制学生的自主感受,会使人的思维僵化,不能突破已有的结论,所以采取了“归纳法”,这种归纳法使学生跳出了“劳苦”和“简朴”的束缚,有了新的发现即:“对国家的事,对涉及人民群众的事,周总理举轻若重。”
具有创新性的课堂活动能让学生获得超凡脱俗的认识。所以学生课堂活动设计还要追寻创新性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