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开展挫折教育的调查分析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CHZHTX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生是应对挫折的弱势群体,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思想品德课是学校所有开设的课程中开展挫折教育的最佳选择。通过对涪陵第十七中学校思想品德课开展挫折教育现状的分析,研究当前开展挫折教育的困难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挫折教育;思想品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6901
  一、调查背景
  我们之所以研究挫折教育,主要是因为初中生心理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他们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有些想法又还很幼稚。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问题激增,因此开展挫折教育尤为重要。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围绕两点设计,一是学生在校基本情况,二是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的现况。结合涪陵第十七中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涪陵第十七中学校思想品德教学今后的改革方向。
  三、调查对象
  涪陵第十七中学校初高中各年级均有6个班级,学生共有1800人左右,本次调查对象为涪陵第十七中学校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采取抽样调查法,从各年级中随机抽选5个班级发放问卷。为保证调查问卷的真实性,在填写调查问卷的时候,主持填写调查问卷的教师应该将学生相互隔开,并请政治教师回避,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调查环境。
  四、调查结果
  1.涪陵第十七中学校实施挫折教育的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有52%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里的挫折教育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很有帮助,可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挫折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有63%的学生在自我评价之前,习惯于既想优点又想缺点,这说明他们能够对自己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能用比较全面的眼光看待自己,可以确定学生具备基本的自我认知能力。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遇到挫折后越挫越勇,有的人被挫折打败后变得意志消沉。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不同的人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同。为此,我们也做了一个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在遭受挫折后的表现。调查发现:在遭受挫折后选择冷静分析前因后果、自我疏导的学生只占了42%,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挫折教育没有到位。
  还有78%的学生表示,遇到挫折之后,会竭尽全力解决。可见绝大多数学生有很坚强的意志力,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强,尽管短时间内可能不会成功,但是他们会坚持到底,不轻言放弃。
  2.多数学生有自我调控的能力
  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会采用多种方式发泄消极情绪。消极情绪是每个人都有的情绪,关键就在于如何调整。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介绍了多种方法来应对消极情绪,大多数学生在应对消极情绪的时候也采用了课本上的方法,这说明涪陵第十七中学校的思想品德课堂教育取得一定成果。
  3.学生的意志品质内容不全面
  人的意志品质具有坚强、自觉、坚持、果断等特性。我们在对学生遇事时的表现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初中生的自制力较差、没有自觉性、做事效率低下。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调查显示,有35%的学生表示遇事后总是犹豫不决,不能独立做出决定。因此,除了要增强初中生意志的坚忍性,还需要加强他们意志品质中果断品质的培养。
  4.政治教师上课缺乏提問艺术
  为了了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况,我们从了解政治教师课堂提问开始,调查政治教师经常提问的方法,想从侧面了解政治教师开展挫折教育的情况,结果发现有许多教师不重视上课提问环节,很少使用自由发言、自由讨论等形式。有41%的学生表示政治教师经常面向全班学生提问,有36%的学生表示政治教师上课经常点名提问。政治教师在上课提问的时候应该更多地关注“科学性”和“自主性”,涪陵第十七中学校的政治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挫折教育时,也犯过这样的错误。
  五、结论
  涪陵第十七中学校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挫折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面对挫折的积极性、坚强性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这就需要教师认真了解挫折教育的内涵,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理念,结合科学的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将挫折教育不断深入完善下去。
  (责任编辑袁妮)
其他文献
[摘 要]要解决现今阅读教学的低效问题,就必须要求语文教师具有学情视角,使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从割裂状态走向相互融合。通过《故乡》一课的教学案例,从课前、课中、课后来聚焦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等方面的学情,阐述基于学情视角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循环圈的构建,旨在为语文教师提升阅读教学效益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和思考。  [关键词]学情视角 阅读教学 循环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
[摘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极其重要,尤其是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Ⅰ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为例,从辩论的问题与载体、辩论的酝酿与方式和辩论的引导与延伸三个方面重点阐述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中历史;小组辩论;历史解释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0502  历史学科核心素
[摘要]经济是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础,它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学习经济史,要联系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相关内容,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经济史,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一些规律,以及各个不同时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从而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经济史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
[摘要]苏教版语文教材设置的专题属于综合性学习的范畴。专题虽具有多学科的整合性和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但专题教学更应该突出本学科的特点,要教出语文味。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语文”二字,注重感悟语言,积累语感,拓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以语文学科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学生,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  [关键词]初中语文;专题;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
[摘 要]仅用45分钟教完篇幅较长的散文,不可能一应俱全,在教学中,教师可在遵循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上,果敢取舍,灵活变通,提纲挈领,长文短教。  [关键词]长文短教;散文;简明;过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4001801  中学语文有不少篇目篇幅较长,而学时相对较短,为了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师需要对教
[摘要]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常态课中,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在日常课堂中探求解决问题铁方法。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答案多样化、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等策略,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常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7702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注重体会、理解、内化,这样的课
[摘 要]高中阶段语文课堂尤其呼吁教学有效性,希望能优化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认识的方法和途径,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而问题的设计,作为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设计主问题,巧用追问,用“隐藏”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以问促思,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以问促思;问题设计;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 G
[摘 要]在课堂中不断渗透“分层教学”的理念,有利于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可以通过巧设活动、创造体验、激发情感等途径来实施“分层教学”。  [关键词]分层 活动 体验 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66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应该关注全体学生,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课堂不断渗透“分层教学”的理念
[摘 要]日俄战争是一场彻底改变远东政治格局的大战,对于日、俄、中三国影响十分深远。日俄战争背后的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各方斗争不止。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哨战,反映出帝国主义列强间的惨烈斗争。  [关键词]日俄战争;全局眼光;国际关系  以全局眼光全面地分析问题相当重要。只有将历史事件发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结合起来,并以“当时人对历史的意见”[1]进行考虑,全方位、辩证地看历史问
[摘 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正是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学生的地理实践活动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开展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的地理实践活动课程是急需研究的新课题。南京一中作为江苏省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