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常态课堂教学策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6260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常态课中,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在日常课堂中探求解决问题铁方法。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答案多样化、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等策略,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常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7702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注重体会、理解、内化,这样的课堂没有解不出的难题,但学生学习不是没有问题。有些问题不是不存在,而是出现得多了,师生就习以为常,不再当作问题了,以下教学场景在我们的常态课中会经常出现。
  场景一:PPT显示三幅图,分别是周初分封略图、秦朝疆域图、元朝疆域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幅图,说说他们分别反映了不同时期采用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
  生:(预设答案)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
  师:那么这三幅图在时间先后上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生:(预设答案)中央集权一步步加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得到了巩固与发展。
  场景二:PPT出示金政权建立后女真族学习汉族文化的表现,金统治者颁布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诏令。
  师:这些图片、诏令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状况?
  生:(预设答案)女真族学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加强。
  场景三:师生一起学习了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
  师:商鞅变法对今天的社会改革有什么启示?
  生:(预设答案)与时俱进,改革要顺应民心、改革者要坚定……
  在场景一中,教师的第一个问题,对学生来说相对简单,但有部分学生没有注意到图中的图名、相应的注记,而使回答出现了偏差或者不知如何作答。这属于看图不仔细,对学生的这一习惯加以影响、改善问题就可以解决。而对教师的第二个问题,往往出现问题抛出石沉大海的现象,很少有学生能完整地回答,甚至很多学生丝毫没有思路。
  场景二中,学生对教师提的问题能够立马说出“民族融合”“学习汉文化”等词句,但如果进一步问在哪些地方体现,学生就不一定能答出来,他们先前跟预设答案靠近的词句只是照搬已学习的结论,并没有真正理解它们的含义。
  在场景三中,学生的答案往往会出现“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重视军队建设”等内容,从这些答案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完全没有抓住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实质,他们的回答可以说是不着边际的、离题的。
  产生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应分析其成因,在常态课的教学过程中寻找、尝试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改变现状,提高教学效果。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可以尝试如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弥补经历
  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经历、见识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现有经历,创设学生可以类推的情境,从而理解教学内容。对场景一的案例可以做如下修改。
  师:从分封制到郡县制、行省制度,在行政管理制度、方式的变化上,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生: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师:怎么体现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师:(举例创设情境)一个国家就相当于我们的一个班级,假如你现在要管理整个班级,有以下两种管理班级的方式可供选择:①选几个班干部,分别让他们管理十来个学生的学习生活,这几个班干部名义上受你管辖,但他们有很大的自由度,你不能干涉他们对自己组学生的管理。②把全班分成几个组,每组派代表负责全组学生的学习生活,代表及组员都要受你管辖,代表负责执行、管理,政令由你下达,最终决定权在你手上。哪种方式中,你對整个班级的控制力强,你的权力比较大?
  生:第二种。
  师:联系、对应古代的这几种行政管理制度,同学们能阐释一下为什么郡县制、行省制度相对分封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生:君主权力越来越大,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君主一人身上。
  在这一案例中以学生熟悉的班级管理机制类推行政管理制度,帮助学生理解中央集权的加强。这种情境的创设与借用能够起类推作用的前提是这种情境是学生熟悉的、存在于学生生活中的,并且有相似点。如果情境是虚构的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是无法类推的,学生不会有切身体会。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寻找学生已有的与教学内容相似的经历,借用这种经历,创设情境,弥补相应经历的缺乏。
  二、没有唯一,鼓励多样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容易走入一个误区——组建模板、万能答案。但事实是很多事情不可同日而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日常课堂中常常会缺乏对多角度思考的鼓励,缺乏对答案多样性的接受。如以下教学片段就可以做适当修改。
  PPT显示亚非大河文明古国的位置,各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
  师:为什么在亚洲、非洲大河流域附近孕育了早期的人类文明?
  生:自然条件优越。
  师:自然条件哪些方面比较优越?
  生: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
  师: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我们人类自己的主观努力又做了什么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生:生产力发展、工具改进、政策引导、开明的统治者等。
  在这个案例中对于亚非大河文明成因的探究,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自然条件,思维拓展受到了定式的限制。因此在课堂中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引导,拓展思维;另一方面教师、学生都应提倡答案的多样性,尽量减少对模板、万能答案的依赖。
  三、建立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学生所受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完善的体系。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了历史与地理内容,这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既使地理内容、历史内容单独分块时,它们也是有前后联系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如在探究南宋时期为什么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可用PPT展示相应材料。
  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乱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经历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宋代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长期经济发展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破坏较小,农业发展较快。
  材料三吴越王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
  材料四:
  师:依据材料,请同学们分析为什么经济重心发生了南移?
  学生依据材料,從社会状况角度、自然环境角度、统治者角度、人口角度等分析。
  师生总结归纳:南方社会安宁、政局稳定——社会角度;大量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技术层面;北方人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人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自然因素;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政治因素。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以及时机本身就涉及多方面的原因,也涉及多个知识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就把这一问题涉及的地理、历史知识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在这类问题的思考、探究中,教师的引导或者给予的辅助资料都要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能多角度、系统地思考、回答问题。可见教师的引导是搭建学生已有知识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新课标实施以来,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越来越重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评教”“关注学生”“生本课堂”等相关内容的倡导、实施,让我们感受到只有学生受到了教育,真正获取了知识,课堂才是成功有效的。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对每堂课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探讨、解决。日常课堂中的问题有些很小,有些很常见,有些困扰已久,不管是哪一种,我们只有解决了日常课堂中的问题,才是使学生更好地发展。常态课中的问题还有很多,解决方法也有很多,我们要做的是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翁利丹.关注常态课堂,追求有效教学[J].考试周刊,2014(51).
  [2]杨勇诚.学会在常态中发现问题[J].初中教学研究,2014(7).
  (责任编辑袁妮)
其他文献
[摘 要]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在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较之以往的作文形式,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具有任务明确、指向具体、缘事说理、时代感强等特点。它具有防抄袭、防套作、防宿构“三防功能”。在进行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时,要有读者意识,与读者平等交流;要学会层层追问,将问题不断推向深入。同时,要避免三个误区:一是套题、套作、宿构;二是写成话题作文;三是说理不深入,面面俱到,流于表面。  
[摘 要]跨学科整合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中考各学科的命题逐年增加跨学科的综合题。文章分析了初中历史与社会和科学两学科中地理知识整合的必要性,在基于课标的基础上,运用文本分析法对这两个学科的地理知识进行跨学科整合,找出其交叉点,对教学提出本学科主导、易懂性、持续性三大整合原则,并对整合教学的实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跨学科整合 历史与社会 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
[摘 要]在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探究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独特视角理解文本,让他们善于抒发独特感悟以解读文本,善于借助独特语言展示文本个性解读。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展现自我风采,能让“真语文”的文本解读深入人心。  [关键词]文本内涵;阅读探究;个性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8-0009-02  学生在阅读文本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歌曲作为新的教学资源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中。对历史与社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一课的教学研究,可以从六个方面来探索歌曲是如何扮靓历史与社会课堂的。  [关键词]歌曲;扮靓;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10202  新課程要求教师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 要]预习是主动学习能力的积极体现。教师可以微课为手段,明确预习的目的,利用碎片化的学习内容和扩展素材,有的放矢地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设计制作和收集具有层次性的预习微课,准确高效地与课堂教学对接,优化课前预习,逐步实现通过微课提高高中生预习历史的自觉性,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善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关键词]微课;预习;高中历史;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
[摘 要]要解决现今阅读教学的低效问题,就必须要求语文教师具有学情视角,使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从割裂状态走向相互融合。通过《故乡》一课的教学案例,从课前、课中、课后来聚焦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等方面的学情,阐述基于学情视角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循环圈的构建,旨在为语文教师提升阅读教学效益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和思考。  [关键词]学情视角 阅读教学 循环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
[摘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极其重要,尤其是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Ⅰ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为例,从辩论的问题与载体、辩论的酝酿与方式和辩论的引导与延伸三个方面重点阐述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中历史;小组辩论;历史解释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0502  历史学科核心素
[摘要]经济是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础,它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学习经济史,要联系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相关内容,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经济史,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一些规律,以及各个不同时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从而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经济史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
[摘要]苏教版语文教材设置的专题属于综合性学习的范畴。专题虽具有多学科的整合性和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但专题教学更应该突出本学科的特点,要教出语文味。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语文”二字,注重感悟语言,积累语感,拓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以语文学科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学生,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  [关键词]初中语文;专题;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
[摘 要]仅用45分钟教完篇幅较长的散文,不可能一应俱全,在教学中,教师可在遵循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上,果敢取舍,灵活变通,提纲挈领,长文短教。  [关键词]长文短教;散文;简明;过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4001801  中学语文有不少篇目篇幅较长,而学时相对较短,为了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师需要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