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的进行,课堂教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在教学中产生的困惑以及不断的反思,我觉得新课改并没有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在农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十分令人担忧。
一、学生失去了读书的乐趣
老师们经常这样抱怨说:现在的学生咋就不愿读书了呢?大家一致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很懒得读书,老师叫一下就动一下。有的学生甚至连口都不开,老师要求背诵或者指读,有的同学连半句都背(读)不出,更不要说课外阅读了。这着实让老师苦恼不已。新课改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阅读,听起来很理想,可真正要落实起来则非常的困难。现在使用的教材内容确实充实,也很贴近生活实际,但篇幅过长,加之以前高年级的课文现在选到中低年级学习,学习的目标却并没有降低,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实在是个不小的难题。原本就不喜欢读书的孩子,难免会望而生畏了,哪里还有读书的乐趣可言。
二、学生无课外书可供阅读
课文后面常会出现这样的提示:收集有关材料,读一读,摘录好词佳句。老舍先生认为,“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几本作品,最好找些关于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述来读,也应该读一读这位作家的传记,这样会使我们把作品与作家结合起来,引起探究的兴趣,会使我们对那些作品和那个作家得到更深刻的了解,吸取更多的营养。”然而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不够好,虽然也有图书室,但图书室的更新跟不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老师要到哪里去查找资料呢?农村孩子自己购买课外书籍的屈指可数,这样家里没有书,学校也难以满足需要,书店的书又价值不菲,因此大家只好作罢。
三、基础知识的培养有所忽视
新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会认、会写相应的汉字。然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读,忽略了写。当然,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无可厚非。可是读却不能代替写,读有时是“纸上谈兵”,写才是实际的操作。学生在小学阶段要认识常用汉字2500~3000个,不重视写怎么能行呢?
根据本人在教学中的反思、总结,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1)面对新课改,老师们要积极改进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实际,逐步教给学生掌握朗读的要领,停顿的方法,朗读的语气等。利用录音磁带、农村远程教育设备的光盘等资源,采用带读、领读、范读、教读、赛读等多种形式,尽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优美的语感,良好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背诵的段落,老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从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达到背诵的目的,进一步提高朗读水平。
(2)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对学习语文来说是必要的。对农村孩子而言,我认为应大力倡导读书、购书、藏书,和好书交朋友的良好风气。一是政府可设公共文化设施,营造良好的氛围,逐步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二是学校要加大投入,购买跟得上时代的新书、好书,图书室定时不定时地对师生开放,建立校园局域网,让学生可网上阅读,三是家长要改变观念,每年给学生买几本实用的书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四是班级建立图书角、家庭设立简易书架,让学生能有机会、有条件交换阅读更多更好的书籍。这样多管齐下,学生就有地方去找。有地方收集,有地方阅读。加上老师及时恰当的阅读指导,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学生就会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更多、更丰富的营养。
(3)在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时,教师要在学生会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并严格要求,逐步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注意训练的强度,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尤其要强调字的笔顺、笔画。课堂上更应该留下合适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以检查学生识字的情况,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让他们的字真正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样读写兼顾,学生才会用字组词,用词造句。用句成段,連段成篇,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学生失去了读书的乐趣
老师们经常这样抱怨说:现在的学生咋就不愿读书了呢?大家一致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很懒得读书,老师叫一下就动一下。有的学生甚至连口都不开,老师要求背诵或者指读,有的同学连半句都背(读)不出,更不要说课外阅读了。这着实让老师苦恼不已。新课改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阅读,听起来很理想,可真正要落实起来则非常的困难。现在使用的教材内容确实充实,也很贴近生活实际,但篇幅过长,加之以前高年级的课文现在选到中低年级学习,学习的目标却并没有降低,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实在是个不小的难题。原本就不喜欢读书的孩子,难免会望而生畏了,哪里还有读书的乐趣可言。
二、学生无课外书可供阅读
课文后面常会出现这样的提示:收集有关材料,读一读,摘录好词佳句。老舍先生认为,“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几本作品,最好找些关于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述来读,也应该读一读这位作家的传记,这样会使我们把作品与作家结合起来,引起探究的兴趣,会使我们对那些作品和那个作家得到更深刻的了解,吸取更多的营养。”然而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不够好,虽然也有图书室,但图书室的更新跟不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老师要到哪里去查找资料呢?农村孩子自己购买课外书籍的屈指可数,这样家里没有书,学校也难以满足需要,书店的书又价值不菲,因此大家只好作罢。
三、基础知识的培养有所忽视
新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会认、会写相应的汉字。然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读,忽略了写。当然,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无可厚非。可是读却不能代替写,读有时是“纸上谈兵”,写才是实际的操作。学生在小学阶段要认识常用汉字2500~3000个,不重视写怎么能行呢?
根据本人在教学中的反思、总结,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1)面对新课改,老师们要积极改进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实际,逐步教给学生掌握朗读的要领,停顿的方法,朗读的语气等。利用录音磁带、农村远程教育设备的光盘等资源,采用带读、领读、范读、教读、赛读等多种形式,尽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优美的语感,良好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背诵的段落,老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从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达到背诵的目的,进一步提高朗读水平。
(2)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对学习语文来说是必要的。对农村孩子而言,我认为应大力倡导读书、购书、藏书,和好书交朋友的良好风气。一是政府可设公共文化设施,营造良好的氛围,逐步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二是学校要加大投入,购买跟得上时代的新书、好书,图书室定时不定时地对师生开放,建立校园局域网,让学生可网上阅读,三是家长要改变观念,每年给学生买几本实用的书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四是班级建立图书角、家庭设立简易书架,让学生能有机会、有条件交换阅读更多更好的书籍。这样多管齐下,学生就有地方去找。有地方收集,有地方阅读。加上老师及时恰当的阅读指导,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学生就会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更多、更丰富的营养。
(3)在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时,教师要在学生会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并严格要求,逐步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注意训练的强度,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尤其要强调字的笔顺、笔画。课堂上更应该留下合适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以检查学生识字的情况,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让他们的字真正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样读写兼顾,学生才会用字组词,用词造句。用句成段,連段成篇,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