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我国建国以来中小学体育教材的发展历经进行了年代式梳理,并就如何有效利用体育课本
作了几点思考,以期对今后中小学体育教材编著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材发展回顾思考
一、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发展回顾
我国体育教材建设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起步,主要是学习前苏联的体育教学大纲的内容。1950年起,
教育部着手启动新中国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建设工作。并制订了《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1954年教育部开始组织编订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3月和6月分别颁布了《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与《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总结建国以来体育教学发展经验以及借鉴前苏联学校体
育经验的从础上,制订的第一套体育教学大纲。配合这两个《大纲》,1957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王占春
等编著了《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和《中学体育教学参考书》。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
,使我国的体育教学上作走向了正规化。参考书的结构和内容成为我国几十年来学校体育教材编写的主要
指导。
1962年教育部贯彻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要求抓紧教材工作的指示,组织编写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
社出版了《小学体育教材》、《中学体育教材(教师用书)》。教材第一次提出了"增强学生体质"的教学
指导思想。
"文化大革命"时期,体育课改为军事体育课(军体课),以军事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教学朝着军事化方
向发展,不少教材内容和技术贴上了政治标签,体育基本教材内容被严重削弱。1972年教育工作得到恢复
,1973年各地开始出现省编体育试用教材,基本摆脱了军体教材的框架。
"文革"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重新受到了重视。1978年教育部颁发了各科教学大纲,其中包括《十年制中
小学教学大纲》,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这套大纲和教材重申了"增强学生体质"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确
立了体育教学的"三基"任务;提出了"要打破以竟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提高选用教材授课时数比重,加
大教材的灵活性,并在教学实践中引进了"课课练"(身体素质)的形式。
改革开放后,学校体育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而发展,各地开始编写体育课本,1983年初,郑州市编写
了全国第一套中学体育课本,同年8月,廣东省编出了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三各年级的体育试用课本,接着
全国各省开始不同程度地编写和试行《体育》。结束了学生没有课本的历史。
1987年1月国家教委颁发了新的《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这是九
年制义务教育大纲之前的"过渡性"大纲。这套大纲确定了中小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一个目的是"培养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三项基本任务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使学生掌握体
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988一一1992国家教委制订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各科教学大纲,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
纲》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并编写了体育教材。经过5年的大规模实验,于1993
年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在全国正式颁发实施,这标志着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走向
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996年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教育部决定停止小学使用体育课本。
2000年12月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该大纲将《体育》课程的名称更名为《体育与健康》。大纲强调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健康第一"为指导
思想,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发挥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综合功能;加大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改革了体育考
核和评价的方法;构建了五个学习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六个学
习水平的课程目标体系。
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年,颁发了《中小学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4年颁发《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经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
,通过了六套义务教育7-9年级体育教材,2004年通过了六套10-12年级教材。
二、几点思考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而逐渐成熟。体育教材的发展对稳定体育教学秩序,提高体
育教学质量,培养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笔者认为,也有它需要改进之
处。比如,体育教材的作用不突出。体育课本虽然成了学生的用书,学生每人手中每学期都发了一本体育
教材,到了学期结束,学生书包中最新的一本书仍就是《体育》。学生们说:最喜欢的课是体育课,最无
用的书就是《体育》书。在本质上只是体育教师的参考用书。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1、体育教材要可看、可读、可用。体育教材要多样化、系列化、立体化(纸质教材、电了教材、声光教材
)发展。改变教材中过多的文字叙述和呆板的不切合实际的插图,必须考虑教学对象的主体需要,还应考
虑教学对象的主体性,教材内容的编著应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生动、话泼地进行学习。同时,体育教
材还要与视频教程密切结合,使学生既能读到文字,看到图片,更能欣赏到教学视频。要让学生真正喜欢
体育教材。
2、正确处理好大、中、小学体育教材的衔接性。小学的体育教材要为初高中的教材打好基础,初高中的
体育教材要为大学体育教材做好铺垫,大学体育教材要对中小学体育教材起着导向作用。
3、体育教材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时尚流行的新兴运动项目以及每个年龄段青少年喜欢的运动项目,要
入选体育教材。学生们喜爱的运动技术也要纳入教材中,比如,青少年在篮球运动中追求的跨下运球,足
球运动中的各种花样运球等等,都应在教材的不同时期,用文字、图片和视频出现。
参考文献
[1] 庄弼,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发展初探,体育教学[J],2008 .(12):10~12
[2] 王占春,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五十年(上、下)中国学校体育[J].1999 (5,6).
[3] 贺亚平,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的历史经验及未来展望, 体育科研[J] ,2008(2)87~89
[4] 赵彩红,赵子建, 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与教材的审视, 四川体育科学[J],2004,(1)105~106
[5] 焦友吉,李跃进,董翠香, 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与教材建设的回顾,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
],2002(5) 672~674
作了几点思考,以期对今后中小学体育教材编著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材发展回顾思考
一、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发展回顾
我国体育教材建设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起步,主要是学习前苏联的体育教学大纲的内容。1950年起,
教育部着手启动新中国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建设工作。并制订了《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1954年教育部开始组织编订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3月和6月分别颁布了《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与《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总结建国以来体育教学发展经验以及借鉴前苏联学校体
育经验的从础上,制订的第一套体育教学大纲。配合这两个《大纲》,1957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王占春
等编著了《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和《中学体育教学参考书》。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
,使我国的体育教学上作走向了正规化。参考书的结构和内容成为我国几十年来学校体育教材编写的主要
指导。
1962年教育部贯彻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要求抓紧教材工作的指示,组织编写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
社出版了《小学体育教材》、《中学体育教材(教师用书)》。教材第一次提出了"增强学生体质"的教学
指导思想。
"文化大革命"时期,体育课改为军事体育课(军体课),以军事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教学朝着军事化方
向发展,不少教材内容和技术贴上了政治标签,体育基本教材内容被严重削弱。1972年教育工作得到恢复
,1973年各地开始出现省编体育试用教材,基本摆脱了军体教材的框架。
"文革"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重新受到了重视。1978年教育部颁发了各科教学大纲,其中包括《十年制中
小学教学大纲》,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这套大纲和教材重申了"增强学生体质"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确
立了体育教学的"三基"任务;提出了"要打破以竟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提高选用教材授课时数比重,加
大教材的灵活性,并在教学实践中引进了"课课练"(身体素质)的形式。
改革开放后,学校体育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而发展,各地开始编写体育课本,1983年初,郑州市编写
了全国第一套中学体育课本,同年8月,廣东省编出了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三各年级的体育试用课本,接着
全国各省开始不同程度地编写和试行《体育》。结束了学生没有课本的历史。
1987年1月国家教委颁发了新的《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这是九
年制义务教育大纲之前的"过渡性"大纲。这套大纲确定了中小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一个目的是"培养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三项基本任务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使学生掌握体
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988一一1992国家教委制订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各科教学大纲,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
纲》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并编写了体育教材。经过5年的大规模实验,于1993
年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在全国正式颁发实施,这标志着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走向
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996年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教育部决定停止小学使用体育课本。
2000年12月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该大纲将《体育》课程的名称更名为《体育与健康》。大纲强调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健康第一"为指导
思想,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发挥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综合功能;加大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改革了体育考
核和评价的方法;构建了五个学习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六个学
习水平的课程目标体系。
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年,颁发了《中小学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4年颁发《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经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
,通过了六套义务教育7-9年级体育教材,2004年通过了六套10-12年级教材。
二、几点思考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而逐渐成熟。体育教材的发展对稳定体育教学秩序,提高体
育教学质量,培养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笔者认为,也有它需要改进之
处。比如,体育教材的作用不突出。体育课本虽然成了学生的用书,学生每人手中每学期都发了一本体育
教材,到了学期结束,学生书包中最新的一本书仍就是《体育》。学生们说:最喜欢的课是体育课,最无
用的书就是《体育》书。在本质上只是体育教师的参考用书。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1、体育教材要可看、可读、可用。体育教材要多样化、系列化、立体化(纸质教材、电了教材、声光教材
)发展。改变教材中过多的文字叙述和呆板的不切合实际的插图,必须考虑教学对象的主体需要,还应考
虑教学对象的主体性,教材内容的编著应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生动、话泼地进行学习。同时,体育教
材还要与视频教程密切结合,使学生既能读到文字,看到图片,更能欣赏到教学视频。要让学生真正喜欢
体育教材。
2、正确处理好大、中、小学体育教材的衔接性。小学的体育教材要为初高中的教材打好基础,初高中的
体育教材要为大学体育教材做好铺垫,大学体育教材要对中小学体育教材起着导向作用。
3、体育教材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时尚流行的新兴运动项目以及每个年龄段青少年喜欢的运动项目,要
入选体育教材。学生们喜爱的运动技术也要纳入教材中,比如,青少年在篮球运动中追求的跨下运球,足
球运动中的各种花样运球等等,都应在教材的不同时期,用文字、图片和视频出现。
参考文献
[1] 庄弼,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发展初探,体育教学[J],2008 .(12):10~12
[2] 王占春,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五十年(上、下)中国学校体育[J].1999 (5,6).
[3] 贺亚平,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的历史经验及未来展望, 体育科研[J] ,2008(2)87~89
[4] 赵彩红,赵子建, 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与教材的审视, 四川体育科学[J],2004,(1)105~106
[5] 焦友吉,李跃进,董翠香, 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与教材建设的回顾,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
],2002(5) 672~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