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血液净化中心常见护理风险及干预对策。方法:选取我院行连续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遵循常规的血液净化程序、未进行护理风险分析与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分析血液净化中心常见护理风险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干预。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33%)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总结分析血液透析中心进行护理安全隐患,采取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对策,有效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减少了护理差错及护理投诉的发生。
【关键词】血液净化中心;护理风险;干预对策
血液净化中心是肾功能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等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重要场所,由于血液净化患者病情多较危重,对护理工作质量的要求较高。而目前,我国血液净化技术发展不均衡,在质量管理、技术标准、人员培训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1]。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杜绝安全隐患,提高护理质量十分重要。本文通过总结分析血液净化中心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行连续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58例,年龄23~80岁,平均(45.3±2.8)岁。随机将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在研究过程中予以分析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施行常规的血液净化程序、未进行护理风险分析与干预;观察组在分析血液净化中心常见护理风险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风险因素分析
1.2.1.1护理人员方面:责任心不强,业务技术不熟练,应急能力差;服务态度欠佳,护患间缺乏有效沟通,未严格履行告知义务;法律观念缺乏,风险意识淡薄,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1.2.1.2患者自身方面:血液透析是一种带有创伤性的终身治疗,容易引起各种心理问题,如产生悲观、焦虑及绝望等不良情绪;病情特殊,易引起其他并发症及突发事件。
1.2.1.3科室管理方面:环境护理管理体制不健全;人员、设备及经费不足等。
1.2.1.4设备方面: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由于电源中断、透析机故障、电线等由于导致血泵停止,引起整个血液管路和透析器凝血[2]。
1.2.2干预对策
1.2.2.1护理人员管理:严格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定期进行专科知识及业务技能培训考核,提高操作技术水平,确保能够较好的应对意外情况的能力;强化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沟通能力和技巧,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做好健康宣教及各项告知工作,如科室规定、相关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等,并由患者及家属签字;加强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做好护理病历的规范书写,以确保护患双方协议。
1.2.2.2患者管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赖感和安全感;血液透析前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发症及抗凝剂使用情况等;血液透析过程中严格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详细记录;强化服务意思,掌握沟通技巧,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患者血压、体重、活动及睡眠等相关控制;积极开展健康、饮食、用药等宣教活动,使患者掌握防病知识,从而提高患者的防病意识及治疗依从性,降低透析并发症的发生。1.2.2.3科室管理: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调配人力资源,根据工作经验、能力及职称等调配,要注意护理工作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保证重点时间段以及节假日的人员分布及护理安排。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对比进行2检验,P<0.05表现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明显。
2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差错及护理投诉方面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患者安全、护患关系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如何加强护理管理工作,杜绝或减少安全隐患的危害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
完善血液净化中心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制定血透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应急处理预案,对护理人员加强培训和学习。同时做好透析环境监测,使患者在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中接受治疗。定期对仪器设备的维护确保了透析仪器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防止透析治疗中因仪器故障导致治疗中断[3]。针对患者的不良情绪适时疏导,使患者放下思想包袱,积极配合治疗,是各项治疗和护理措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护理安全是指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机体结构及功能上不发生法律及法定规章制度以外的损害、缺陷、障碍或死亡[4]。本文通过对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风险干预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差错及护理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安全隐患分析及完善与落实安全管理措施,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及对不安全因素的全面认识,从源头上杜绝了风险因素的发生。从临床的实际应用效果观察,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护理差错及投诉率;安全隐患事件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也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远征,刘月英,孙亦兵.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有效运动方法[J].河北医药,2012,3(34):878-879
[2]张岩郅,王晓燕.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9,9(8):62-64
[3]钟细娣.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J].医药前沿,2013,(15):302-303
[4]蔡小球,庞晓宇.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2,10(5):1205-1206
【关键词】血液净化中心;护理风险;干预对策
血液净化中心是肾功能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等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重要场所,由于血液净化患者病情多较危重,对护理工作质量的要求较高。而目前,我国血液净化技术发展不均衡,在质量管理、技术标准、人员培训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1]。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杜绝安全隐患,提高护理质量十分重要。本文通过总结分析血液净化中心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行连续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58例,年龄23~80岁,平均(45.3±2.8)岁。随机将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在研究过程中予以分析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施行常规的血液净化程序、未进行护理风险分析与干预;观察组在分析血液净化中心常见护理风险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风险因素分析
1.2.1.1护理人员方面:责任心不强,业务技术不熟练,应急能力差;服务态度欠佳,护患间缺乏有效沟通,未严格履行告知义务;法律观念缺乏,风险意识淡薄,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1.2.1.2患者自身方面:血液透析是一种带有创伤性的终身治疗,容易引起各种心理问题,如产生悲观、焦虑及绝望等不良情绪;病情特殊,易引起其他并发症及突发事件。
1.2.1.3科室管理方面:环境护理管理体制不健全;人员、设备及经费不足等。
1.2.1.4设备方面: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由于电源中断、透析机故障、电线等由于导致血泵停止,引起整个血液管路和透析器凝血[2]。
1.2.2干预对策
1.2.2.1护理人员管理:严格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定期进行专科知识及业务技能培训考核,提高操作技术水平,确保能够较好的应对意外情况的能力;强化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沟通能力和技巧,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做好健康宣教及各项告知工作,如科室规定、相关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等,并由患者及家属签字;加强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做好护理病历的规范书写,以确保护患双方协议。
1.2.2.2患者管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赖感和安全感;血液透析前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发症及抗凝剂使用情况等;血液透析过程中严格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详细记录;强化服务意思,掌握沟通技巧,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患者血压、体重、活动及睡眠等相关控制;积极开展健康、饮食、用药等宣教活动,使患者掌握防病知识,从而提高患者的防病意识及治疗依从性,降低透析并发症的发生。1.2.2.3科室管理: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调配人力资源,根据工作经验、能力及职称等调配,要注意护理工作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保证重点时间段以及节假日的人员分布及护理安排。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对比进行2检验,P<0.05表现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明显。
2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差错及护理投诉方面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患者安全、护患关系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如何加强护理管理工作,杜绝或减少安全隐患的危害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
完善血液净化中心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制定血透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应急处理预案,对护理人员加强培训和学习。同时做好透析环境监测,使患者在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中接受治疗。定期对仪器设备的维护确保了透析仪器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防止透析治疗中因仪器故障导致治疗中断[3]。针对患者的不良情绪适时疏导,使患者放下思想包袱,积极配合治疗,是各项治疗和护理措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护理安全是指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机体结构及功能上不发生法律及法定规章制度以外的损害、缺陷、障碍或死亡[4]。本文通过对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风险干预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差错及护理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安全隐患分析及完善与落实安全管理措施,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及对不安全因素的全面认识,从源头上杜绝了风险因素的发生。从临床的实际应用效果观察,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护理差错及投诉率;安全隐患事件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也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远征,刘月英,孙亦兵.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有效运动方法[J].河北医药,2012,3(34):878-879
[2]张岩郅,王晓燕.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9,9(8):62-64
[3]钟细娣.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J].医药前沿,2013,(15):302-303
[4]蔡小球,庞晓宇.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2,10(5):1205-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