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数学化”视角下的教学思辨与效度回归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横向数学化;教学思辨;效度重构;教学启示;简单的周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63-02
  【作者简介】1.臧亚丽,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127),一级教师;2.姚建法,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127)副校长,高级教师,常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常州市数学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获得者。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可以把数学当成一种活动,“数学化”是实施这个活动的方式,也是这个活动的目的。“数学化”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横向数学化”,注重把生活世界引向数学的符号世界,将现实情境引向数学体系,建立两者间的联系;第二类是“纵向数学化”,注重在数学符号的世界里,在数学体系内部,实现抽象符号的生成、变换、重塑与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并从中剥离抽象出数学学习内容,实施从生活到数学的跨越。教师需要思考的是,这种“横向数学化”的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学情,是否能提高学生正确感知学习内容的效度。下面以苏教版四上《简单的周期》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笔者对“横向数学化”的一些思考,与大家交流和探讨。
  一、教学尝试:舍弃教材例图,使用学生珠串
  在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过图形规律,探索过“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对探索形象直观的规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小学生对于珠串手工活动比较感兴趣,于是,教师前期布置学生串一串或几串“你认为具有数学特点的珠串”,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与认识,串出了具有“数学味”的珠串。因此,教师舍弃了教材例题图,改用学生的珠串作品进行了以下教学尝试:
  1.PPT呈现珠串作品,学生欣赏并交流从中发现的数学现象。
  师:下面这两串珠串(如图1)的排列有什么共同特点?先独立观察,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1:它们都是重复出现的。
  生2:第一幅是蓝珠、粉五星、蓝珠、绿花,再蓝珠、粉五星、蓝珠、绿花,再蓝珠、粉五星、蓝珠……第二幅是黑珠、紫五星、白珠、紫五星,再黑珠、紫五星、白珠、紫五星……
  师小结:这两串珠串都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板书:一组一组重复出现)
  师:你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把一组一组看得更清晰吗?
  生3:串珠串的时候把它们一组一组适当分开一些,比如这样……(该生上台摆一摆)
  生4:在图上可以画线隔开。(该生上台画一画)
  生5:还可以圈一圈。
  师追问: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每一组里面珠串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生6:每一组的排列顺序都是相同的。
  师提炼并板书: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的现象叫作周期现象。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简单的周期》。
  2.练习。教师课件展示学生珠串作品的照片(如图2),让学生判断其中的珠串是否具有周期现象,具有周期现象的打“√”,不具有周期现象的打“×”。
  实物投影学生作品,重点选择两张照片交流:
  ①为什么这个珠串打“×”?可以怎样调整使其具有周期性?
  ②这个珠串打“√”,你能说出其中的周期规律吗?
  3.活动。继续看图,图上的珠串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的?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图形符号。
  …………
  二、“横向数学化”视角下的思辨
  教师设计珠串这一教学环节,是想引导学生经历“横向数学化”的过程,对简单的周期规律获得正确的感知。然而,这样的教学设计真的更贴近学生、更容易让学生感知其中的周期规律吗?
  从教学反应来看,学生虽然已经能串出具有数学特色的珠串,并能从中发现一些数学规律,但由于珠串形状繁多(星形、球形、心形等),大小各异,颜色又多种多样,势必导致学生观察它的特征时受到多重无效影响。除此之外,男生对珠串的兴趣远低于女生;有些珠串只有两三组,组数较少,不利于学生发现规律,而且珠串个数较少,是有限的,不利于学生对个数较多甚至个数无限形成更好的感知。
  反观教材呈现的情境图(如图3),由近到远依次是盆花、彩灯、彩旗,它们有规律地摆放着,且从左往右看隐喻着个数的无限或不确定性。摆放的顺序(即周期规律)聚焦于颜色,简洁、清爽、醒目,便于学生看出来,利于学生说出来。教材设问:盆花、彩灯、彩旗的排列有什么共同特点?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物体的排列,寻找它们排列的共同点。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与比较,可以体会到“盆花、彩灯、彩旗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三种物体都是一组一组地排列的”“同一种物体中,每组的排列完全相同”。学生获得的这些体会与认知,就是对简单周期现象的初步感受。
  可见,引例素材的选择,不能只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而应围绕相关学习内容,挖掘其核心的本质要素,为学生的探索作清晰简明的素材准备。
  三、“横向数学化”的效度重构与教学启示
  教学规律探索课,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例题蕴藏的体现教学内容的核心要素,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引例,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观察、交流与讨论,逐步明晰引例中隐含的内在规律。如果仍要用珠串作为引例,就要精简珠串的形与色,或形同色不同,或色同形不同,还要有“无限”的痕迹体现,比如在出示的学生作品图的后面加上“……”,便于数学化的横向演进。
  另外,笔者注意到,教材中对于“周期现象”的概念揭示,是在学生探究完盆花、彩灯、彩旗的排列规律,并能正确推理出第几个是哪种颜色之后。“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这些“高效能”的数学化用词出现略显滞后,不利于学生表达规律。而上述案例中,教师以珠串作引例揭示数学概念又显过早,不利于学生充分感知与体验。因此,可以調整为在学生判断其他珠串是否也有这种规律后再揭示概念。随后,可以补充一个教学环节——举例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实现“生活数学化”与“数学生活化”的双向关联,使学生更加高效地经历与体悟“横向数学化”的过程,也为后面“纵向数学化”的符号化表达与应用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
  综上所述,要有效地实现“横向数学化”,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选用的例题素材进行筛选与优化,要彰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素;二是合理把握概念揭示的时机;三是注重原生态资源对数学化过程的层次推进;四是关注全体学生的情感调度,让现实情境适合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材味、学生味、数学味,提升“横向数学化”的效度。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随着基础教育由全面普及提高转向以强化内涵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为重点的新阶段到来,以及《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颁布,教师成长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新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本人的特质是其专业成长的决定性因素。但现实中又很少有人能够拒绝外在的机遇而独自获得专业成长的成功。没有机遇,没有平台,教师很难出色地自我成长。而外部机遇毕竟有限,这就出现了教师成长中的机遇平等
【摘要】虽然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但德育不应限于课堂,而应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学生责任感的树立,也不应限于认识“教室与我”的关系,而要与其他德育资源相互联系,以此增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同时扩大德育效果。  【关键词】多维联系;开放;品德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3-0011-02  【作者简介】朱金娥,南京市上元小学(南京,
【摘要】《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名作,选作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时,编者对其进行了删节与修改,这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困惑;然而当我们坚持批判性思维,在“改”“删”“减”等处深入揣摩、咀嚼时,这些“缺口”或“遗憾”,却会刺激着我们在课堂与课程中更加追求独立精神与自由人格,从而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教学“入口”。  【关键词】召唤结构;言语作品;教学入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
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设置“障碍”或“不协调”,令学生产生“愤悱”之情,可引起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促使学生去寻找协调的途径。  一、留悬念:点燃智慧之火  悬念,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急于求知问究的心理冲动。在课堂教学中可围绕教学目标,拟出思考性的问题来制造悬念,引发学生追根溯源的心理。  1.留在拨云见日前。  【案例一】绘本阅读课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全国教学观
在我们眼里,李吉林老师是个英雄。伏契克对英雄有个定义:“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李吉林正是这样的人。无论是最初报考师范学校时的坚决,还是后来面对去省队当排球和跳伞运动员机会时婉言谢绝;无论是“文革”中让她下放农村,做乡村教师,还是拨乱反正后在省教材组编教材;也无论是后来成了著名特级教师,还是成了情境教育学派的创始人,她始终做着一件事:在课堂,在校园,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每个生命个体全面、健康、和谐、高品质地发展。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学校是生命的学校。为此,我们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全力构建生命化校园:让校园成为充盈温馨关怀的家园、弥漫文化芳香的乐园、流淌自然灵性的生态园:让校园成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体育场、提升生命品质的发射场、增添生命能量的加油站:让校园成为教师闪烁生命光环的天空、追寻专业成熟的领空、驾驶创造飞船的星空。  生命化校园的建
很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0)——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小学语文班的学习,来自江苏、安徽共48名学员齐聚在上海师范大学,开始了一段难忘的为期15天的培训学习之旅。其中,专题行动研究是国培班的一个鲜明特色,集体备课进行三次,一是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设计。二是基于专家指导的团队教学设计,三是基于课堂实践研究的教学设计。我们行动小组共有7人,选用的课题是苏教版第十册《爱如茉莉》。担任我们研究小组的指导专
主持人语  本期的话题是“学校管理的理想与工艺”。没有理想的管理工艺往往是经验型、零碎的和低品位的;而没有工艺支撑的管理理想又常常是空洞的、不现实的和无效的。两者必须高度融合,浑然一体。  这个话题可以让我们想到很多:“仰望星空,脚踏大地”“志远行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的,学校管理也是要讲究辩证法、体现辩证精神的。以科学的辩证精神烛照学校管理,将使我们感受到管理视界的敞亮,管理行为的稳健。
【主持人语】  对于特级教师的内涵、特征、意义价值等等进行反思的文章不胜枚举,本期教育研究栏目试图换一个视角,以苏中地区的扬州为例,请不同身份角色的教育工作者——行政干部、科研人员、校长、一线老师,以本地区为言说背景,结合每个人的工作特点和经历,谈谈他们对特级教师之“特”的理解与认识。正是因为处于相同的背景,他们之间的表达才能给人比较完整的把握,而不是“你说你的、我谈我的”各自独白,从而呈现出一个
主持人语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终极目的为了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康德说,教育是为了“使人成为人”;马斯洛说,“教育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托马斯说,是“教育为一个尚未出现的世界培养人才”……应该说,教育史上关于教育定义和目的的表述很多。教育属于“人学”范畴,教育的价值、使命,决定了教育是人的教育,服务于人的成长需求应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成全”,应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