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定量负荷跑台运动前后体表温度的变化特点,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41名学生的食指温度在定量跑台运动运动前后的变化,找出体温变化的特点,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体表温度逐渐降低,运动停止后体温逐渐升高。在运动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保暖,以保持机体温度和温度调节的平衡。
【关键词】定量 跑台运动 体表温度
1体表温度的变化的描述分析
通过成对样本统计量的表格可以看出对样本的标准差、均值,样本的标准差反应数据的离散形式和波动性,均值又称为算数平均数,它是随机变量的所有观测值总和与观测值个数的比值,是随机变量分布中心最常用的值。从样本的数据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样本的均值发生明显的变化,参照表1,41人中运动时和运动后体表温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我们所用的是t检验的方法,t检验是平均值的比较方法,其中t检验分为三种方法,一是单一样本t检验,是用来比较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和一个数值有无差异,二是配对样本t检验,是用来看一组样本在处理前后的平均值有无差异,三是独立样本t实验,是用来看两组数据的平均值有无差异,本文所用的是配对样本t检验。
1.1 运动对体表温度的影响
在表1中我们看到了8个成对中的均值进行比较,我们看到在安静状态下的均值是26.90,运动1.5分钟时为26.71,均值呈现一个下降的过程,开始运动至运动六分钟时,均值仍然是一个下降的过程,在运动后1.5分钟,均值相对于安静状态下是一个下降的过程,但是相对于运动时呈现一个上升的过程,运动后3分钟到6分钟,均值是一个上升过程,逐渐超过安静状态下的均值。
根据均值得变化我们得出体表温度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一个下降的趋势,我们知道皮肤温度为皮肤血流量所控制,皮肤血流量增多,由体核传至体表的热量增多,皮肤血流量减少时,体核传至体表的热量减少,机体的体温调节机构通过交感神经控制皮肤血管的口径,调节皮肤的血流量,使散热量能够符合当时条件下体热平衡的要求。机体的体温通过自主性体温调节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是依靠负反馈控制系统实现的[4]。
2 体表温度的变化不同时间段配对样本检验
2.1 运动对体表温度的影响
根据成对样本检验,如表2我们知道通过t检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统计量t值,根据t值来计算Sig值,Sig值是一个最终值,也是t检验中最重要的值。Sig值是显著性,它的意思是说平均值在百分之几的几率上是相等的,Sig是某种检验后得到的概率,双侧指采用双侧检验的概率。
我们认为平均值相等的概率是很小的,说明差异是显著的。所以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Sig双侧检验的数值为.00的数值均说明差异性显著,Sig双侧检验中在运动后1.5到3分钟的数值为.27和 .06,数值表明体表温度在运动后1.5到3分钟这段时间里差异性不显著。
2.2 体表温度变化差异不显著的原因
因为运动后1.5到3分钟的时间里,是身体一个相对恢复的过程,体表温度是处于运动后逐渐恢复安静状态下一个过程,所以体表温度的变化逐渐接近于安静状态时的体表温度,因此没有出现特别明显的变化。
2.3 体表温度变化差异显著的原因
热量由体核传导到体表,热量由皮肤散发到周围环境中,体核热量向体表的传导是由血液的流动完成的,皮肤血流量增多,由体核传至体表的热量增多,皮肤血流量减少时,体核传至体表的热量减少,人体的热量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向周围环境散发,由皮肤散发大多数热量,经呼吸道蒸发散发,皮肤散热作为人体最主要的散热途径。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四种散热方式散发体内热能[5]。
了解人体体表温度调节机制是测定人体体表温度分布和变化的理论前提,人体体温在体温调节机制的控制下,有赖于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人体对体表温度的控制除了受到深部器官温度的影响外,主要还受皮肤血流供应,人体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调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同环境温度、安静状态下,运动型人群四肢体表温度显著高于非运动型人群,手部和额部温度显著低于非运动型人群,其他部位无较大差异;运动过程中,运动型人群相比非运动型人群具有较强的维持体表温度恒定的能力[6]。
3运动前后体表温度的变化
从安静状态下到运动中到运动后,我们通过图3的曲线图型可以看出,在运动过程中体表的温度是一个下降的过程,运动结束后温度教运动时逐步升高,最后超过运动前安静状态的温度,呈现出运动后一个上升的曲线状态。对于产生的结果,我们分析人体体温调节,人体体温的调节时计算人体能量代谢等生理活动的一个重要参数.体表温度调节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人体生理机能的适应性变化将通过体温调节反馈系统传递给调节中枢,进而引起体表温度分布和调节能力的改变,而对于参加运动的人群来说,观察体温的生物节律,能作为医务保健中无创伤且实用的观察生理指标之一[7]。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安静状态下体表温度均值26.90,运动1.5分钟时为26.71,呈现下降过程,开始运动至运动六分钟时,仍然是一个下降过程,在运动后1.5分钟,均值相对于安静状态下是一个下降的过程,但是相对于运动时呈现上升过程,运动后3分钟到6分钟体表温度上升,逐渐超过安静状态下均值。
2 通过实验的研究和对于实验数据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到运动对体表温度变化的影响。可以发现体表温度的变化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不同变化。运动时体表温度呈现一个下降趋势,运动后逐渐上升并超出安静时。
4.2 建议
针对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体表温度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注意:
1 运动环境的注意
运动时较高的皮肤温度使皮肤感受器继续向中枢传递体温高的信息,进一步加强散热器官的功能,使机体高水平的散热功能还在继续。人体的热量散发到与皮肤接触空气中,再由空气流动将热量带走,流量的多少受风速的影响,风速越大,对流散热量也越多,风速越小,对流散热量也越少,在运动过程中,因为人在进行跑动运动时会有一定的风速,所以会有对流产生,从而能产生一部分热量的散失。所以在运动时尽量减少在风速大的时候进行,保证身体的温度处于一个平衡状态。
2 运动中注意保暖
运动时较高的皮肤温度通过辐射散发掉一定热量,蒸发中的不感蒸发,不感蒸发是指人体没有汗液分泌时,皮肤和呼吸道不断有水分渗出,在未形成明显水滴之前被蒸发掉,在运动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身体温度的变化,注意保暖,运动中运动后注意不应该脱掉外套,保持身体温度,预防感冒。(通讯作者:高春刚)
【参考文献】
[1] 姚璐,张缨,张连峰.跑台运动在动物实验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0,(06):24~26.
[2、7] 曾玲玲.基于体表温度的室内热环境响应实验研究[M].重庆大学,2009,(05):45~50.
[3] 梁玉珊.人体体表温度信息的测量与处理[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85,(02):62~68.
[4、5、6] 张飞.长期规律性运动对人体体表温度分布与变化调节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06):55~60.
【关键词】定量 跑台运动 体表温度
1体表温度的变化的描述分析
通过成对样本统计量的表格可以看出对样本的标准差、均值,样本的标准差反应数据的离散形式和波动性,均值又称为算数平均数,它是随机变量的所有观测值总和与观测值个数的比值,是随机变量分布中心最常用的值。从样本的数据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样本的均值发生明显的变化,参照表1,41人中运动时和运动后体表温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我们所用的是t检验的方法,t检验是平均值的比较方法,其中t检验分为三种方法,一是单一样本t检验,是用来比较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和一个数值有无差异,二是配对样本t检验,是用来看一组样本在处理前后的平均值有无差异,三是独立样本t实验,是用来看两组数据的平均值有无差异,本文所用的是配对样本t检验。
1.1 运动对体表温度的影响
在表1中我们看到了8个成对中的均值进行比较,我们看到在安静状态下的均值是26.90,运动1.5分钟时为26.71,均值呈现一个下降的过程,开始运动至运动六分钟时,均值仍然是一个下降的过程,在运动后1.5分钟,均值相对于安静状态下是一个下降的过程,但是相对于运动时呈现一个上升的过程,运动后3分钟到6分钟,均值是一个上升过程,逐渐超过安静状态下的均值。
根据均值得变化我们得出体表温度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一个下降的趋势,我们知道皮肤温度为皮肤血流量所控制,皮肤血流量增多,由体核传至体表的热量增多,皮肤血流量减少时,体核传至体表的热量减少,机体的体温调节机构通过交感神经控制皮肤血管的口径,调节皮肤的血流量,使散热量能够符合当时条件下体热平衡的要求。机体的体温通过自主性体温调节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是依靠负反馈控制系统实现的[4]。
2 体表温度的变化不同时间段配对样本检验
2.1 运动对体表温度的影响
根据成对样本检验,如表2我们知道通过t检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统计量t值,根据t值来计算Sig值,Sig值是一个最终值,也是t检验中最重要的值。Sig值是显著性,它的意思是说平均值在百分之几的几率上是相等的,Sig是某种检验后得到的概率,双侧指采用双侧检验的概率。
我们认为平均值相等的概率是很小的,说明差异是显著的。所以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Sig双侧检验的数值为.00的数值均说明差异性显著,Sig双侧检验中在运动后1.5到3分钟的数值为.27和 .06,数值表明体表温度在运动后1.5到3分钟这段时间里差异性不显著。
2.2 体表温度变化差异不显著的原因
因为运动后1.5到3分钟的时间里,是身体一个相对恢复的过程,体表温度是处于运动后逐渐恢复安静状态下一个过程,所以体表温度的变化逐渐接近于安静状态时的体表温度,因此没有出现特别明显的变化。
2.3 体表温度变化差异显著的原因
热量由体核传导到体表,热量由皮肤散发到周围环境中,体核热量向体表的传导是由血液的流动完成的,皮肤血流量增多,由体核传至体表的热量增多,皮肤血流量减少时,体核传至体表的热量减少,人体的热量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向周围环境散发,由皮肤散发大多数热量,经呼吸道蒸发散发,皮肤散热作为人体最主要的散热途径。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四种散热方式散发体内热能[5]。
了解人体体表温度调节机制是测定人体体表温度分布和变化的理论前提,人体体温在体温调节机制的控制下,有赖于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人体对体表温度的控制除了受到深部器官温度的影响外,主要还受皮肤血流供应,人体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调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同环境温度、安静状态下,运动型人群四肢体表温度显著高于非运动型人群,手部和额部温度显著低于非运动型人群,其他部位无较大差异;运动过程中,运动型人群相比非运动型人群具有较强的维持体表温度恒定的能力[6]。
3运动前后体表温度的变化
从安静状态下到运动中到运动后,我们通过图3的曲线图型可以看出,在运动过程中体表的温度是一个下降的过程,运动结束后温度教运动时逐步升高,最后超过运动前安静状态的温度,呈现出运动后一个上升的曲线状态。对于产生的结果,我们分析人体体温调节,人体体温的调节时计算人体能量代谢等生理活动的一个重要参数.体表温度调节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人体生理机能的适应性变化将通过体温调节反馈系统传递给调节中枢,进而引起体表温度分布和调节能力的改变,而对于参加运动的人群来说,观察体温的生物节律,能作为医务保健中无创伤且实用的观察生理指标之一[7]。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安静状态下体表温度均值26.90,运动1.5分钟时为26.71,呈现下降过程,开始运动至运动六分钟时,仍然是一个下降过程,在运动后1.5分钟,均值相对于安静状态下是一个下降的过程,但是相对于运动时呈现上升过程,运动后3分钟到6分钟体表温度上升,逐渐超过安静状态下均值。
2 通过实验的研究和对于实验数据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到运动对体表温度变化的影响。可以发现体表温度的变化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不同变化。运动时体表温度呈现一个下降趋势,运动后逐渐上升并超出安静时。
4.2 建议
针对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体表温度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注意:
1 运动环境的注意
运动时较高的皮肤温度使皮肤感受器继续向中枢传递体温高的信息,进一步加强散热器官的功能,使机体高水平的散热功能还在继续。人体的热量散发到与皮肤接触空气中,再由空气流动将热量带走,流量的多少受风速的影响,风速越大,对流散热量也越多,风速越小,对流散热量也越少,在运动过程中,因为人在进行跑动运动时会有一定的风速,所以会有对流产生,从而能产生一部分热量的散失。所以在运动时尽量减少在风速大的时候进行,保证身体的温度处于一个平衡状态。
2 运动中注意保暖
运动时较高的皮肤温度通过辐射散发掉一定热量,蒸发中的不感蒸发,不感蒸发是指人体没有汗液分泌时,皮肤和呼吸道不断有水分渗出,在未形成明显水滴之前被蒸发掉,在运动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身体温度的变化,注意保暖,运动中运动后注意不应该脱掉外套,保持身体温度,预防感冒。(通讯作者:高春刚)
【参考文献】
[1] 姚璐,张缨,张连峰.跑台运动在动物实验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0,(06):24~26.
[2、7] 曾玲玲.基于体表温度的室内热环境响应实验研究[M].重庆大学,2009,(05):45~50.
[3] 梁玉珊.人体体表温度信息的测量与处理[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85,(02):62~68.
[4、5、6] 张飞.长期规律性运动对人体体表温度分布与变化调节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06):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