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圣陆羽:人生就是要坚持不懈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uan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733年,竟陵龙盖寺(今属湖北天门)住持在西湖边发现一个被遗弃的男童,并收留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带回寺里后,住持給这个孩子取名陆羽,并耐心地教他识字、背诵佛经。
  陆羽不仅脑瓜聪明,打理日常事务也是一个好帮手。特别是,他经常给香客们端茶倒水,渐渐地,他自己也喜欢上了喝茶,于是,他常常琢磨怎样煮茶才会更好喝。经过不停地捣鼓、折腾,他不仅学会了煮茶,而且茶艺了得。慢慢地,越来越多的香客都爱喝他煮的茶,来寺里上香更勤了,香火钱也给得更多了。住持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于是找机会跟陆羽交心,希望他充分利用茶艺,多赚香火钱,以后做寺里的住持。
  陆羽人小鬼大,他可不愿意因为当了住持而影响自己钻研茶业。12岁那年,陆羽偷偷逃出了龙盖寺,想要到产茶盛地—天门山,从此开始了浪迹天涯的生活。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戏台班子,觉得唱戏很好玩,于是央求老板留下他。老板看他聪明伶俐,打杂也是一把好手,关键是爱喝茶的老板喝过陆羽煮的茶,唇齿留香,回味无穷,便留下他,让他跟着戏班子学唱戏。
  这也难不倒悟性高的陆羽,天生一副“小丑”模样的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很快就能上台演出。他演得惟妙惟肖,大家很喜欢他那极具喜感的表演。但更多的时候,他仍惦记着自己的茶艺,只要有空,他就捣鼓一番。
  公元746年,竟陵太守邀请宾朋聚集,请来了陆羽那个戏台班子。台下大家觥筹交错、把酒言欢,台上的演员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当陆羽表演完毕,太守大为欢喜,并给戏台班子重赏。老板心花怒放,没想到陆羽这么有能耐,于是跟陆羽推心置腹,说以后这个班子就靠他这个顶梁柱了,他一定会前途无量。可还没等老板畅想完美好未来,陆羽又决定远走高飞,因为在陆羽的心里,茶道才是第一。
  这一次,他终于找对地方,来到了天门山。他觉得既然自己煮的茶这么好喝,那么自己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让它世代流传下去。
  此后,陆羽起早贪黑,跋山涉水,实地考察茶的生长环境、习性、制作等环节。他还深入茶农中间,和他们打成一片,用自己煮的香茶交换他们的各种经验,大家也乐意提供有关茶技茶艺方面的所见所闻。陆羽综合大家的智慧,根据不同的茶品,加上不同地方的水进行烹煮,再结合书本知识,开始撰写著名的《茶经》。他经过常年的钻研与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茶经》,给后人留下了有关茶道的寶贵财富。
  陆羽的成功来自于他的不安于现状,更源自他心里有个梦想,并且为此坚持不懈,这才成就了他的人生。
  编 辑/夕 颜
其他文献
如今明星走穴已司空见惯,但若说起“走穴”的祖师爷,则非明代戏剧家李渔莫属。他的横溢才华使历代文人仰慕,却也有人瞧不起他,比如同侪袁于令对他的评价——“性龌龊,善逢迎,游缙绅间,其行甚秽,真士林所不齿者”,几乎成了后世提及他时绕不过去的黑料。  可李渔真有这么不堪吗?倒也未必。他虽热衷声色,自称“登徒子”,但這不过是风流文人的习气,一不偷二不抢,算不上什么“秽行”。所谓“其行甚秽”,大概是说他捞钱不
古装剧《大明风华》中过于“写实”的朱元璋款“芒果脸”吓倒一片观众,若这么较真,干吗不把来历不明的古画中的满脸麻子也点上?干吗不为剧中的朱棣做个面部填充加深度美黑?还不是拿人家朱元璋的长相“黑料”当噱头,有点没品!  看这一系列福气爆棚的大明帝后像,在“锥子脸”成风的演藝圈中恐怕很难找到样板吧。幸好一众戏骨的演技可以拯救外形不符,否则还以为大明宫廷闹饥荒呢。  被剧方重点吹捧的凤冠,据说是按明定陵出
就算不知道傅雷,你也该听过那本著名的《傅雷家书》。稍微了解傅雷,自然读过他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对傅雷再有所了解,则知道他在美术理论上的建树。而真正了解傅雷的人,会把悲伤的目光投向他和妻子自尽的那个夜晚。  那天夜里,不知有无明月高悬在他们家,傅雷偕妻子上吊自尽,为了不惊扰别人,夫妇两人特意在地上铺了一床棉被。那时,傅雷年仅58岁,他带走的是一个时代的温厚与优雅。  黯淡的童年  1908年
山明水净、阡陌纵横的通州(今江苏南通)城东厢有一户世代书香的人家,清朝才子李玉鋐就出生于此。李氏的先祖曾任过明正德年间的户部郎中,家中数代都是读书人。不过,到了李玉鋐这一代,家境早已沒落,只余下一处老宅和十亩薄田。  少年李玉鋐过着半耕半读的日子,虽然生活清贫,他却依然抱着读书入仕、重振家声的决心。成年之后,他在父母的安排下娶了贤淑温婉的姚氏为妻,之后陆续生下四个儿子,其中的李方膺后来名列“扬州八
东汉后期,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刘宠为官清廉,却接受了百姓所赠钱财,应该说是违背了清廉原则,但他并未因此蒙上污名,反而留下美名,成为古代清官的象征。   刘宠的父亲是当时极为出名的一位学者,号称“通儒”,在父亲所教授的学生之中,刘宠又是十分出色的一位,年纪轻轻就被推荐为“孝廉”,后来又被推荐为“光禄四行”。要知道,“光禄四行”每年全国范围内仅一人可以入选,由朝廷三公级别的高官负责,主要考察的是品行
明朝覆灭时的状况,用两个字即可概括——崩溃,更让崇祯崩溃的是,首辅李建泰竟然是个大脓包。想当初,李建泰因家乡曲沃被李自成攻陷,痛哭流涕地请求督师剿灭“西贼”以解圣忧时,他还着实激动了一把。  “只要在山西打几场不大不小的漂亮仗,也许直隶、北京就能保住。”基于这种幻想,崇祯加李建泰兵部尚书衔并赠予尚方宝剑,郑重其事地行“推毂礼”,将他送出正阳门。而此时端坐在“战车”上,欣赏着“推车”皇帝的李建泰却从
1906-1911年,孙中山先后发动和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无一成功,死傷惨重。大部分革命党人对起义都是比较谨慎的,甚至是绝望的,包括孙中山。  对于武昌起义,他们觉得可能又是一次失败的计划,并未蓄谋已久,所以它在历史长河中是个非常偶然的事件。  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的革命党人,不服且不甘心。  1911年9月24日,这拨同志开会制定起义计划,据说计划有时间、地点、人物、起义范围。他们最初选在10月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太原秀才刘大鹏正好进京赶考。他来自小地方,不知会试特别重视字迹端正,尤其是试题范围超出了四书五经的内容,所以成绩并不理想,落第回家后当起私塾先生。  刘大鹏接连三次会试都没考中,一生待在老家,却因他的《退想斋日记》引发史学界的关注。  刘大鹏在会试中接触到一些关于洋务的知识,于是托人从北京买来一箱书籍,其中不乏《御批通鉴》《皇朝经世文编》等经世书籍,这页书单背后是他周
一  董昌是唐朝的子民,更是唐朝官员,趁着黄巢起义的当儿,带着一群哥们儿,举着扁担、锄头,奔向战场,打败黄巢军,因为战功,一步步晋升,做到义胜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最后封爵位陇西郡王,也算位极人臣,一时无两了。他统领的地盘,属于今江浙一带,古人有谚:“苏湖熟,天下足。”占领着如此广大的富庶土地,生活在青瓷世界里,欣赏着江南女子温婉的微笑,听着她们绵软的采莲曲,董昌很得意,很高兴。得意高兴之余,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白话:外面没有月亮、乌鸦乱叫,竟然还下霜!树叶乱掉、捕鱼的灯火那么刺眼,让我怎么睡觉?更令人讨厌的是,城外有一座庙半夜敲钟,在这边客船上竟然都听得到!  小编吐槽:没想到张继竟是这样的愤青。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白话:在松树下问一个书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