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今与崇古

来源 :竞争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jiea875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厚今与崇古是古代儒学思想家关于历史发展变迁的两种观点。
  所谓的“古”,是指过去的历史文化形态及其社会政治制度;所谓“今”,则指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儒学的古今观表达了儒学思想家对于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深刻认识。他们试图通过对历史与现状、理想与现实、继承与变革之间的阐述,来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与方向。因而,通古今之变是儒学思想家揭示历史、批判现实、规范未来的基本原则。
  儒家创始人孔子在讨论夏、商、周三代的变迁时,认为其间存在着继承与变革的关系,且继承多于变革,古今本质上是一致的,三代之更替、礼之损益,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孔子虽然认为古今是一致的,但因提倡恢复周礼、维护周制而被认为是崇古的主要代表。他的“吾从周”说法,表达了再造西周盛世的强烈愿望。
  然而,在对待历史发展变迁的问题上,儒学思想家内部存在着厚今与崇古两种不同的思想倾向,并从而出现了争论。
  首先在孔子以后,孟子与苟子之间出现了“法先王”与“法后王”之争。
  孟子“言必称尧舜”,认为古人是道德高尚的君子,近人的道德越来越堕落,所谓“王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王霸之罪人也”。总之,历史是退化的,因而他要求“法先王”,主张恢复井田制。
  苟子则清楚地表达了古今一贯的思想,十分明确地指出“古今一也”、“虽久同理”,即“礼”的原则永远不变,所谓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道“与天地同理,于万世同久”。但他的主要倾向是厚今。针对孟子“法先王”的要求,苟子提出了“法后王”。他认为后王建立起了比过去更为灿然的社会制度,所谓“纵观千岁,则数今日”。在苟子看来,“遇事取法先王”根本是不可能的,因为古代的礼仪制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甚至灭绝,人们无从取法。
  孟、苟以后双方各有传人,如有汉代第一儒之称的陆贾,提倡今胜于古的观念,认为那种“把传之于古代的东西看得很重,而把产生于当代的东西看得很轻”的观念是不对的。
  到了南宋,理学内部又产生了激烈的争论,通过辩论天理人欲问题,来讨论三代与汉唐之优劣、历史是进步的还是退化的。辩论主要在朱熹与陈亮之间展开。朱熹十分推崇三代,而鄙视汉唐,原因是“三代以天理行,汉唐以人欲行”。在他看来,汉高祖的私心杂念尽管没有完全暴露,但已有明显的迹象,至于唐太宗则“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历史道德是退化的,历史越往后发展,总是天理不能战胜人欲,世道越来越坏,今不如昔,所以“天地亦是架漏过时,而人心亦是牵补度日”。持同样观点的陆九渊认为,世道人心在汉代已经大坏,到两宋更是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
  陈亮对朱熹等的观点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坚持今胜于古,厚今薄古。认为三代并不是完全行天理,汉唐也不是完全人欲横流。陈亮认为,汉唐的君主们也完成了时代所要求的任务。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从来没有停止过,一代自有一代的成就,一代胜过一代。
  不难看出,在儒学思想家关于厚今与崇古的争论中,主张厚今的观点具有更多的真理性,因为它符合客观历史发展的事实。但是,对于像孔孟这样的儒学思想大家所倡导的崇古思想,亦不能完全否认。
  儒学所说的“古”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说,是儒家精神文化的载体,又是儒家思想的价值来源,是从具体的历史现实中抽绎出来的一种文化理想,包含着儒家对于未来历史发展与合理的社会存在的期望。比如孔子以恢复周礼、继承文武周公的文化传统为志,并不意味着生活于春秋末年的他要让历史退回到西周时代,其实质是要在他生活的年代去实现他的社会理想,而这种理想的模式就是文武周公所建立的西周社会制度。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崇古”不过是把社会理想托之于历史,目的在于确立一种价值尺度来衡量他们生活的社会现实,使其成为批判现实的武器。
  儒学思想家都是面对现实来谈历史,同时说古是为了论今。如孟子,虽然他言必称尧舜,但面对的还是一些现实的君主,因而尧舜就成为孟子用来衡量齐宣王、梁惠王等的价值尺度。孟子思想的强烈批判意识,缘于这种价值理想的尺度。也许只有这样来理解儒学的崇古,才更有意义。
其他文献
土鸡蛋和洋鸡蛋有什么区别,又如何能让消费者相信,花上高价买回的土鸡蛋“如假包换”?罗立新用自己的名字建立起品牌效应,让每一颗印上“罗立新”名字的土鸡蛋都成为了长沙市消费者心中的金字招牌。  土鸡蛋就是没有经过饲料喂养的散养鸡所下的蛋,因为物稀,所以价高。罗立新以前在长沙的农贸市场卖菜,一次帮老顾客从乡下带到城里来的几斤土鸡蛋,他把剩下的蛋就地销售,没想到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竟被抢购一空。这让他看到了
“慎独”是儒家关于道德修养最重要的功夫之一。慎独之“独”其实不只是闲居独处,更深的意义是指人的意念或者动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顺性而动,则其意念与动机必然是善的。善与不善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够秉承天命,按照天命赋予人的本性行事,就是善的;逆天命违本性而行,就是不善的,只要违逆天命本性的,即使未形诸于外,意念已经发动,他人不知,自己却知。因此需要时刻警醒自己,要通过内心自省来使动机与意念善良而合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