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目前的英语教育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这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可以通过词汇学习、大量阅读,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本文对以上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跨文化 语言 英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体现了各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文化特征。不了解西方的各种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英语。所以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激发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兴趣,从而达到学习英语的本质目的。
一、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因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任何语言都体现着该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以及长久以来的历史变迁,反应这一文化的逻辑、民族心理、人文历史、社会价值,也彰显着该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文字正是它们各具特色的表达符号,学习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掌握这种文化的独特品质以及它与母语文化之间的差异。
(二)目前英语教学的现状
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以输入语言知识为主,过于强调语言形式,如语言、语法、词汇的学习,而对语言文化内涵缺乏重视,较少讲授中外文化知识,也很少关注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结果是学生虽然学会了许多的语法知识,掌握了许多词汇却不能用英语进行恰当、得体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加之一些教师教学方法滞后,文化意识还比较薄弱,影响了学生文化意识的提高,削弱了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英语语言的文化习俗是困扰甚至影响英语学习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忽视了这一重要的语言学习背景,就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英语,就不能用英语灵活得体、有效透彻地表达思想,进行交际。因此,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应学习符合周围环境的风俗习惯、爱好禁忌、表情姿态等等,了解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又可反过来强化对语言的深层次理解和牢固掌握。这样学得的语言知识和能力不仅是文化外在表现的语言符号,而且是具有文化内涵的活的语言。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学习母语不仅快而且轻松,而且运用恰当自如,掌握牢固的原因。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课堂上适时地介绍英美文化知识,例如一些神话、典故、寓言、传说等,不但可以刺激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促进师生情感的融洽,使学生获得情感的满足,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的社会运用能力
英语教学一般是在学习者对英语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始的,既不懂英语语言,也很少知道英语文化,缺少真实的英语环境。因此,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英美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文化风俗、饮食习惯、禁忌幽默的比较,使学生在理解和尊重外国文化的同时,培养语言文化习惯,提高学生英语的社会运用能力。例如在日常问候上,中国人常提到年龄、婚姻状况等,对英美国家人来说是属于个人隐私,不愿别人过问的问题。这些中外文化交流习惯的差异,对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及文化素质非常重要。
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方式
(一)在词汇学习中注意不同文化所赋予的不同含义
文化与语言的紧密联系,首先体现在词汇上。不同的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dog一词在英语中常常用来表示“忠实”、“友好”、“可爱”等内涵意义,没有任何不好的内涵意义。如“You are really a lucky dog.”(你真是个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而汉语中的“狗”一词常常有“令人讨厌的,卑鄙的”等不好的内涵意义,这种内涵意义在许多词语中都有反映,如“走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又如一些颜色词,在西方,人们习惯用蓝色(blue)来表示沮丧,消沉或者淫狠、下流,而在中国文化中蓝色却用来表示肃穆、严肃;淫狠、下流的词是用黄色来表示。
(二)在日常交际中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需要寒暄,交际各方注意的不是寒暄语的语义内容,而它所表达的情感或是为了满足某种社会文化的需要。中国人日常见面总要问:“吃了吗?”或者“到哪儿去?”,这些都只是客套话或招呼,问与答的双方都不会把它们当成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可是如果见面时问英美文化的人“Have you eaten?”,他们就会误解为你要请他们吃饭。西方人寒暄是一般会谈论天气等与个人无关的问题。
(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英美文化阅读材料,大量阅读是帮助外语学习者掌握目标语的有效途径之一。阅读材料选材要广泛,例如,学生喜爱的中外影视名人及作品,体育赛事及明星的介绍,激发学生想象的科幻作品,吉尼斯纪录,西方文学艺术,发明创造和幽默故事等等;在反映世界各国文化的同时,还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充满了跨文化交际的信息。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其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更能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并增强对中外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和水平。
(四)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文化渗透
利用校园广播、语音室、多媒体等手段,在课余及午间播放英语歌曲或观看英语视频,以此增加学生的视、听信息输入量,让学生沉浸在英语的文化氛围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异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倡走进校园说英语,用英语进行问候,进行英语会话。鼓励学生参加英语口语大赛,做英语游戏,进行英语讲演,开辟英语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现在英语教学网站数量繁多、层次丰富,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生动、丰富的资源,学生可以自由、快捷、便利地从网上浏览和查阅关于语言和文化的资料,并通过网络与不同国家的人士直接接触,促进自己的语言学习和提高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高文化素养。
总之,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说:“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载体,是该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没有不包含任何文化因素独立存在的语言。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语言本身的教育,而很少去关心语言之外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更要灌输文化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与此同时我们既要学习了解他人,也要学会展现自我。可以在教学中适度增加一些我们汉语文化的外语表达。英语学习的目的绝不是使学习者越来越“西化”,而是以扩大国际视野,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增进彼此了解,学以致用为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程巧玲.文化因素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3]郎宏梅.要重视英语文化教学[J].辽宁师专学报,2002,(5):46.
[4]尚秀叶.注重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关键词:跨文化 语言 英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体现了各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文化特征。不了解西方的各种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英语。所以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激发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兴趣,从而达到学习英语的本质目的。
一、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因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任何语言都体现着该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以及长久以来的历史变迁,反应这一文化的逻辑、民族心理、人文历史、社会价值,也彰显着该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文字正是它们各具特色的表达符号,学习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掌握这种文化的独特品质以及它与母语文化之间的差异。
(二)目前英语教学的现状
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以输入语言知识为主,过于强调语言形式,如语言、语法、词汇的学习,而对语言文化内涵缺乏重视,较少讲授中外文化知识,也很少关注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结果是学生虽然学会了许多的语法知识,掌握了许多词汇却不能用英语进行恰当、得体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加之一些教师教学方法滞后,文化意识还比较薄弱,影响了学生文化意识的提高,削弱了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英语语言的文化习俗是困扰甚至影响英语学习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忽视了这一重要的语言学习背景,就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英语,就不能用英语灵活得体、有效透彻地表达思想,进行交际。因此,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应学习符合周围环境的风俗习惯、爱好禁忌、表情姿态等等,了解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又可反过来强化对语言的深层次理解和牢固掌握。这样学得的语言知识和能力不仅是文化外在表现的语言符号,而且是具有文化内涵的活的语言。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学习母语不仅快而且轻松,而且运用恰当自如,掌握牢固的原因。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课堂上适时地介绍英美文化知识,例如一些神话、典故、寓言、传说等,不但可以刺激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促进师生情感的融洽,使学生获得情感的满足,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的社会运用能力
英语教学一般是在学习者对英语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始的,既不懂英语语言,也很少知道英语文化,缺少真实的英语环境。因此,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英美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文化风俗、饮食习惯、禁忌幽默的比较,使学生在理解和尊重外国文化的同时,培养语言文化习惯,提高学生英语的社会运用能力。例如在日常问候上,中国人常提到年龄、婚姻状况等,对英美国家人来说是属于个人隐私,不愿别人过问的问题。这些中外文化交流习惯的差异,对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及文化素质非常重要。
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方式
(一)在词汇学习中注意不同文化所赋予的不同含义
文化与语言的紧密联系,首先体现在词汇上。不同的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dog一词在英语中常常用来表示“忠实”、“友好”、“可爱”等内涵意义,没有任何不好的内涵意义。如“You are really a lucky dog.”(你真是个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而汉语中的“狗”一词常常有“令人讨厌的,卑鄙的”等不好的内涵意义,这种内涵意义在许多词语中都有反映,如“走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又如一些颜色词,在西方,人们习惯用蓝色(blue)来表示沮丧,消沉或者淫狠、下流,而在中国文化中蓝色却用来表示肃穆、严肃;淫狠、下流的词是用黄色来表示。
(二)在日常交际中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需要寒暄,交际各方注意的不是寒暄语的语义内容,而它所表达的情感或是为了满足某种社会文化的需要。中国人日常见面总要问:“吃了吗?”或者“到哪儿去?”,这些都只是客套话或招呼,问与答的双方都不会把它们当成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可是如果见面时问英美文化的人“Have you eaten?”,他们就会误解为你要请他们吃饭。西方人寒暄是一般会谈论天气等与个人无关的问题。
(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英美文化阅读材料,大量阅读是帮助外语学习者掌握目标语的有效途径之一。阅读材料选材要广泛,例如,学生喜爱的中外影视名人及作品,体育赛事及明星的介绍,激发学生想象的科幻作品,吉尼斯纪录,西方文学艺术,发明创造和幽默故事等等;在反映世界各国文化的同时,还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充满了跨文化交际的信息。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其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更能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并增强对中外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和水平。
(四)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文化渗透
利用校园广播、语音室、多媒体等手段,在课余及午间播放英语歌曲或观看英语视频,以此增加学生的视、听信息输入量,让学生沉浸在英语的文化氛围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异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倡走进校园说英语,用英语进行问候,进行英语会话。鼓励学生参加英语口语大赛,做英语游戏,进行英语讲演,开辟英语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现在英语教学网站数量繁多、层次丰富,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生动、丰富的资源,学生可以自由、快捷、便利地从网上浏览和查阅关于语言和文化的资料,并通过网络与不同国家的人士直接接触,促进自己的语言学习和提高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高文化素养。
总之,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说:“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载体,是该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没有不包含任何文化因素独立存在的语言。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语言本身的教育,而很少去关心语言之外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更要灌输文化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与此同时我们既要学习了解他人,也要学会展现自我。可以在教学中适度增加一些我们汉语文化的外语表达。英语学习的目的绝不是使学习者越来越“西化”,而是以扩大国际视野,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增进彼此了解,学以致用为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程巧玲.文化因素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3]郎宏梅.要重视英语文化教学[J].辽宁师专学报,2002,(5):46.
[4]尚秀叶.注重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