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是以“自学——互动——检测”三个相互连接、相互渗透的教学环节为载体,以“教学内容问题化”为主线,以“开放和生成”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中,我确实感觉到学生是一个个朝气蓬勃的生命体,学生是有潜能的、学生是有活力的、学生是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只要让学生释放出潜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厌学就会变成乐学、负担就会变为轻松。下面是我运用“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在复习课上的一些做法。
在初中物理电学这个内容上,公式多、规律也多,知识网络复杂,复习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发现许多关于“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都和“灯泡”有关,因此在复习这个内容之前,我就打破课本顺序,围绕“灯泡”预设了很多关于“电功和电功率”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自学
自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复习的高效性是否能得到体现,学生的能力是否能得到提高,与教师的自学指导有着很直接的关系。如在简明扼要的引课后我出示了下面的自学指导:1、结合原来的笔记,看书P88--93,自己复习关于“电功和电功率”的一些知识;2、记下“关于电功、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及注意事项”;3、围绕“灯泡”提出你的问题,准备组内交流;4、写下你发现的“知识规律”准备与大家共享。
这种半开放式的自学指导,既能让学生明白这一节课要复习的主要内容,也不束缚学生的思维。经常用这样的自学指导训练学生,时间一长,学生很自然的就进入高效的复习过程。
二、互动
生生互动是学生在小组成员帮助下的自主学习。生生互动怎样才能做到实效和高效?我认为关键是能否把合作小组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我的课堂上,4名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一名资料员,组内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泛泛而谈,又避免了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搭车”现象。生生互动时,一般先让小组中最弱的学生先提自己的困惑,中等生帮助解决,然后中等生提自己的困惑,优等生帮助解决;此过程中小组长既要维护本组的纪律,又要注意整合组内有争议或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及本组的发现,并由汇报员在师生互动时提出来,以得到其他组同学的帮助。
师生互动是学生在其他组成员和教师帮助下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先引导各小组代表针对课本上的内容谈困惑,在本节课上,我是这样引导的:“灯泡是一种常用的照明工具,关于“灯泡”,各小组内有没有不理解的问题,请小组代表提出来”。结果各小组代表积极发言,纷纷提出了很多问题,如(1)灯泡在使用时,为什么灯丝热的发光,而连接灯泡的导线却不怎么热?(2)对于额定电压相同的两盏灯,你能根据灯丝的粗细比较两灯额定功率的大小吗?(3)为什么白炽灯的灯丝往往在开灯的瞬间容易被烧断?(4)断丝的灯泡再“搭接上”还可以用,并且比以前更亮了,这又是为什么?(5)夏天,本来正常发光的灯泡,一旦空调打开之后,为何灯泡会变暗?……
当然,有的问题其他组的学生是能够解决的,这些问题完全放给学生去讲;但是有的问题其他组的学生也解决不了,还有的问题可能与老师课前预设的问题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老师就应该马上把这两个问题整合在一起,及时在课堂上抛出来,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如学生讲完“断丝的灯泡再“搭接上”还可以用,并且比以前更亮了,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之后,我又及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烧断的话,到底容易在搭接处烧断?还是容易在非搭接处烧断呢?”学生经过讨论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课堂效果非常好。
师生互动时,如果学生的困惑解决完之后,老师要及时抛出自己预设的问题,这时要注意:(1)与学生提出的相同问题就不要再提出来,(2)老师预设的问题最好具有开放性;(3)这些问题的设计还要“精”,让学生做一题而懂一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这节复习课上,我先后抛出了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1】针对右边一个“灯泡”图片,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这个灯泡的额定电压是220V,额定功率是100w”
生2:“我能算出这个灯泡灯丝的电阻是484Q”;
生3:“我还能算出这个灯泡正常工作时电
流约O,46A”
【问题2】针对下面两个“灯泡”,你能进一步获得哪些信息?并说出理由
生4:“我能判断出甲灯比乙灯的灯丝粗”
生5:“如果这两个灯泡串联在家庭电路中,那么乙灯比甲灯要亮”
生6:“如果这两个灯泡并联在家庭电路中,那么甲灯比乙灯要亮。
在学生解释完某个问题时,对于学生易错、易混或者难于理解的问题老师还要不断给学生“兜圈子”,不断给学生制造一些“矛盾”,让学生激烈争论,那么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会变得更加活跃,学生的理解能力在争辩中会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检测
检测是学生在实践状态下的自主学习。当然老师要围绕重难点精心设计练习,数量不宜太多,而且还要具有开放性,由老师在多媒体上出示。为了使复习的内容整体上具有系统性,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刚才同学们对于“220V-25W”和“220V-i00W"两个灯泡已经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请大家进一步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在用电高峰时,小明家里“220V-100W”这个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只有200V,则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是多大?
(2)小明家里电能表的读数原是8180.5,他家里有4盏“220V100W”的电灯,平均每天正常发光3小时,用了30天后,电能表的示数是多少?一段时间,小明妈妈曾怀疑她家的电能表有问题。于是,小明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想了一个办法:他只让家里“220V40W”的一个灯泡工作,结果观察到电能表(3000r/kw-h)在10分钟内转盘转T30转,请你帮他判断一下是否有问题?
(4)有一天,小明家里需要晚上浇地,在动力电路380V电压下。为了照明,小明把一个“220V25W”的甲灯和一个“220V100W”的乙灯串联起来使用,请你对他的做法作出评价。
(5)小明家里两个房间内分别安装了两只照明灯泡,闭合开关后,发现甲灯比乙灯亮。由此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上面的检测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题型多变;第二:考查的知识不重复;第三:具有开放性,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当然对于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困难的习题,如【练习3】,老师可再次启动“生生互动”,讨论出多种解题方法。
我们的课堂只有培养出敢质疑、会质疑的学生,我们的课堂才有生命力,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基于这一点,我又设计了下面一个问题:
(6)针对两个“220V-25W”和“220V-100W”的灯泡,相信你也能继续编出一些试题!(可适当补充一些数据)
总之,“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确实能构建一个高效的复习课堂。因为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教师“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学生“怎么学”的问题,真正实现了“以学定教、教学相长”,当然这需要教师间的精诚合作和教师个人深厚的教学功底以及丰富的教育机智。
在初中物理电学这个内容上,公式多、规律也多,知识网络复杂,复习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发现许多关于“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都和“灯泡”有关,因此在复习这个内容之前,我就打破课本顺序,围绕“灯泡”预设了很多关于“电功和电功率”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自学
自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复习的高效性是否能得到体现,学生的能力是否能得到提高,与教师的自学指导有着很直接的关系。如在简明扼要的引课后我出示了下面的自学指导:1、结合原来的笔记,看书P88--93,自己复习关于“电功和电功率”的一些知识;2、记下“关于电功、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及注意事项”;3、围绕“灯泡”提出你的问题,准备组内交流;4、写下你发现的“知识规律”准备与大家共享。
这种半开放式的自学指导,既能让学生明白这一节课要复习的主要内容,也不束缚学生的思维。经常用这样的自学指导训练学生,时间一长,学生很自然的就进入高效的复习过程。
二、互动
生生互动是学生在小组成员帮助下的自主学习。生生互动怎样才能做到实效和高效?我认为关键是能否把合作小组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我的课堂上,4名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一名资料员,组内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泛泛而谈,又避免了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搭车”现象。生生互动时,一般先让小组中最弱的学生先提自己的困惑,中等生帮助解决,然后中等生提自己的困惑,优等生帮助解决;此过程中小组长既要维护本组的纪律,又要注意整合组内有争议或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及本组的发现,并由汇报员在师生互动时提出来,以得到其他组同学的帮助。
师生互动是学生在其他组成员和教师帮助下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先引导各小组代表针对课本上的内容谈困惑,在本节课上,我是这样引导的:“灯泡是一种常用的照明工具,关于“灯泡”,各小组内有没有不理解的问题,请小组代表提出来”。结果各小组代表积极发言,纷纷提出了很多问题,如(1)灯泡在使用时,为什么灯丝热的发光,而连接灯泡的导线却不怎么热?(2)对于额定电压相同的两盏灯,你能根据灯丝的粗细比较两灯额定功率的大小吗?(3)为什么白炽灯的灯丝往往在开灯的瞬间容易被烧断?(4)断丝的灯泡再“搭接上”还可以用,并且比以前更亮了,这又是为什么?(5)夏天,本来正常发光的灯泡,一旦空调打开之后,为何灯泡会变暗?……
当然,有的问题其他组的学生是能够解决的,这些问题完全放给学生去讲;但是有的问题其他组的学生也解决不了,还有的问题可能与老师课前预设的问题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老师就应该马上把这两个问题整合在一起,及时在课堂上抛出来,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如学生讲完“断丝的灯泡再“搭接上”还可以用,并且比以前更亮了,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之后,我又及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烧断的话,到底容易在搭接处烧断?还是容易在非搭接处烧断呢?”学生经过讨论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课堂效果非常好。
师生互动时,如果学生的困惑解决完之后,老师要及时抛出自己预设的问题,这时要注意:(1)与学生提出的相同问题就不要再提出来,(2)老师预设的问题最好具有开放性;(3)这些问题的设计还要“精”,让学生做一题而懂一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这节复习课上,我先后抛出了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1】针对右边一个“灯泡”图片,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这个灯泡的额定电压是220V,额定功率是100w”
生2:“我能算出这个灯泡灯丝的电阻是484Q”;
生3:“我还能算出这个灯泡正常工作时电
流约O,46A”
【问题2】针对下面两个“灯泡”,你能进一步获得哪些信息?并说出理由
生4:“我能判断出甲灯比乙灯的灯丝粗”
生5:“如果这两个灯泡串联在家庭电路中,那么乙灯比甲灯要亮”
生6:“如果这两个灯泡并联在家庭电路中,那么甲灯比乙灯要亮。
在学生解释完某个问题时,对于学生易错、易混或者难于理解的问题老师还要不断给学生“兜圈子”,不断给学生制造一些“矛盾”,让学生激烈争论,那么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会变得更加活跃,学生的理解能力在争辩中会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检测
检测是学生在实践状态下的自主学习。当然老师要围绕重难点精心设计练习,数量不宜太多,而且还要具有开放性,由老师在多媒体上出示。为了使复习的内容整体上具有系统性,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刚才同学们对于“220V-25W”和“220V-i00W"两个灯泡已经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请大家进一步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在用电高峰时,小明家里“220V-100W”这个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只有200V,则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是多大?
(2)小明家里电能表的读数原是8180.5,他家里有4盏“220V100W”的电灯,平均每天正常发光3小时,用了30天后,电能表的示数是多少?一段时间,小明妈妈曾怀疑她家的电能表有问题。于是,小明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想了一个办法:他只让家里“220V40W”的一个灯泡工作,结果观察到电能表(3000r/kw-h)在10分钟内转盘转T30转,请你帮他判断一下是否有问题?
(4)有一天,小明家里需要晚上浇地,在动力电路380V电压下。为了照明,小明把一个“220V25W”的甲灯和一个“220V100W”的乙灯串联起来使用,请你对他的做法作出评价。
(5)小明家里两个房间内分别安装了两只照明灯泡,闭合开关后,发现甲灯比乙灯亮。由此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上面的检测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题型多变;第二:考查的知识不重复;第三:具有开放性,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当然对于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困难的习题,如【练习3】,老师可再次启动“生生互动”,讨论出多种解题方法。
我们的课堂只有培养出敢质疑、会质疑的学生,我们的课堂才有生命力,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基于这一点,我又设计了下面一个问题:
(6)针对两个“220V-25W”和“220V-100W”的灯泡,相信你也能继续编出一些试题!(可适当补充一些数据)
总之,“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确实能构建一个高效的复习课堂。因为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教师“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学生“怎么学”的问题,真正实现了“以学定教、教学相长”,当然这需要教师间的精诚合作和教师个人深厚的教学功底以及丰富的教育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