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草根教育家”应是每所学校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个体发展的理想与追求。虽然每个教师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但因缺乏方向、缺乏舞台、缺乏机会、缺乏激励,教师的发展受到制约。学校应为教师成长提供机制与平台,构建有助于教师从普通走向优秀的教育生态。
【关键词】教师;草根教育家;师资建设;机制;平台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4-0030-03
【作者简介】王永保,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宿迁,223600)副校长,副研究员,江苏省特级教师,宿迁市名师、名校长。
“草根教育家”是处于教学一线,从学校课程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拥有优秀学术能力及教学能力的领军型教师,是学校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复合体。“草根教育家”对高品质教育非常重要。培养草根教育家应是每所学校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个体发展的理想与追求。但是,真正能成为“草根教育家”的教师却不多,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让教师从普通走向优秀,成为学科建设的领路人,应成为教师自我发展和学校师资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草根教育家”的个性特征
“草根教育家”都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智慧,有以个性和学养为基础的个人魅力,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草根教育家”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个性较为鲜明
“草根教育家”的鲜明个性来自于自身所具有的底气、水平、能力与业绩。有思想个性的“草根教育家”因为不满足,故常有新发现、新创造;因为不盲从,故常有新办法、新创意;因为善于思考,故常有高效率;因为善于探索,故常有新业绩。他们因为有个性,故而不怎么循规蹈矩,不被环境左右,也不轻易服人。他们宁可委屈了自己的利益甚至声誉,也不委屈自己的良心和原则;他们从不伪装自己,从不口是心非,从不阿谀奉承;他们更加喜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氛围。
(二)较高的职业觉悟
“草根教育家”都具有较高的职业觉悟,饱满积极的职业精神,厚实进取的职业能力。他们专业再发展的兴趣浓厚、态度执著、潜力强大,因而,他们不愿意被别人考核,拒绝模式化、秩序化带来的僵硬和呆板。他们耿直、雄辩,具有作为一个文化人的独立意志和自由精神。
(三)较强的自我研修能力
“草根教育家”大多是终身学习者。通过不断的自我研修和不断的“破茧化蝶”,他们由普通走向优秀。在这一成长过程中,草根教育家逐渐练就了做研究的习惯、视野和品位。他们不仅在教育实践中常有新办法、新成果,也十分注重自身理论水平的提升。他们以书为友,终身学习,有浓郁的书香情趣,甚至将学术看成是自己安身立命的东西。
(四)教育的尊严与快乐
由于“草根教育家”具有作为教师应该具有的素养与担当,有高度的职业觉悟与奉献精神,有来自于学生、家长及社会的高度认可,他们会更加眷恋讲台,远离职业倦怠,有较强的再发展动力,有身为教师的尊严。有教育尊严的“草根教育家”不仅是有教育思想和教育技巧与方法的教师,也是有诗意、有情趣、有智慧、有故事的教师,而这一切恰恰是快乐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他们也拥有教育的快乐。无论多少付出,对他们而言,都收获着快乐。故而,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发现、提炼、推广教育层面的有效经验,孜孜不倦地对学生教之、导之、扶之、惜之、爱之。
(五)敏锐的洞察力
“草根教育家”能扑捉到细微之处的教育契机,他们在实施教育时不是刻意的,而是润物无声地向学生传递思想、方法和价值观;他们能透过教育现象洞察到教育的本质,因而能够从学生的细微变化中做出教育的大手笔。“草根教育家”具有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在他们眼里,教育是无处不在的,他们能用自己的才智将一个个点的教育连成立体的教育空间,且能用多种教育方法拓宽教育空间,创造一个又一个教育境界。
(六)学者的风骨与风度
范仲淹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能成为“草根教育家”的教师都有着强大的内心世界,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能够示范与迁移的教育思想。这些内在的潜质外化于行时,显示的是“草根教育家”所拥有的一份独特的优秀,展示的是作为师者和学者的气质与魅力。他們始终保持着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骄傲,坚持正直的品格,学无止境,有着学者的风骨与风度。因而,“草根教育家”不仅是学校的“教科书”,也是学校的“思想花园”。
二、成就“草根教育家”的机制与平台
每个教师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很多时候,教师本身有积淀,但因缺乏方向、缺乏舞台、缺乏机会、缺乏激励,教师的发展受到制约。学校应为“草根教育家”成长提供机制与平台,构建有助于教师从普通走向优秀的教育生态,让更多的教师具备“草根教育家”的能力与素质。
(一)“尊重教育规律”是教师成长的保障
“草根教育家”的成长要经历四个阶段:知识储备期、素质磨砺期、优势发挥期和自然成熟期。教师从普通到优秀的各个发展阶段中均存在一个从萌芽到生长再到成熟的过程。“草根教育家”是由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在教师的培养上应尊重教育规律,要注意以下问题:
1.师资培养目标不应定得太高,应有阶段性,切合教师发展实际。
2.教师培养应因人而异,着力点应放在解决教师发展中的差异性需求上,注重发展质量。
3.允许教师之间存在差异,个体差异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差距也意味着发展空间。
4.勿用显性指标频繁地对教师进行检查和考核,避免出现教师跟着考核指标走,无法形成个性化发展的现象。
5.在教师成长过程中,不要过于看重显性的教学成果,应更多关注教师的思想历程与个性精神。
6.将青蓝工程的导师制培养与指导小组制相结合,当教师只师从一人时,容易被“榜样”同化,应注重用团队的智慧,为教师的发展引路子、搭台子、压担子。 (二)“爱岗敬业”是教师成长的道德基础
教师培养是很多学校的重点工作,每所学校都有相应的措施,并用给任务、挑担子和带徒弟等积极的“关键事件”促使教师迅速成长。对教师的培养,其道德前提不是专业教学,而是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只有爱岗敬业,才能把职业当事业去做。教师的培养目标,不光是让其做“经师”,重要的是做“人师”。培养其对职业、对学校、对学生的挚爱情感,然后再培养其备好一节课、上好一节课、带好一个教学班、辅导好一个课外兴趣小组、搞好一项研究课题、写出一篇好文章,逐渐让教师走向成熟、走向优秀。
(三)“公共讨论”是教师成长的文化基础
单打独斗的工作氛围是不利于教师成长的,公共讨论非常重要,是教师成长的文化基础。学校要有公共讨论的空间,形成公共讨论的文化。可将部分处室进行整合,成立课程开发中心、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等,定期召开学术会议,定期开展工作坊、沙龙和讲座活动,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讨论氛围。公共讨论的问题应具有前瞻性、现实性和在场性,避免被泡沫议题所主宰。在讨论方式上要避免研而不讨、论而不争,也要避免讨论者在已解决的问题上继续亢奋,在没有疑义处争辩。通过公共讨论,让教师文化更加多元,为走向优秀打下文化基础。
(四)“思想市场”是教师成长的研究基础
所谓思想市场,就是学术、观点、言论、信仰的表达和它们之间的平等竞争。充满活力的思想市场不仅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也是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道德和知识基础。思想市场非常重要,因为教育的改革与进步都是在新理念的推动下出现的。没有思想市场,就很难有新理念的出现与传播,从而教育就失去了变革的源泉。学校要有基于学校特色和培养目标的“思想市场”,鼓励在“思想市场”上有不同的声音,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让来自各方不同的声音,以“思想市场”为媒介,交相呼应、互为融合、共奏和谐之曲,为“草根教育家”的成长奠定研究基础。
(五)构建“以研修促发展”的教师培养生态
教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明显。光是听课、上课,没有研修,教师成长是缓慢的。应建构以研修促发展”的师资培养生态,让研修成为教师的内在需要。教师研修是一种多主题、多形式、多方法、跨学科、跨年级的教研模式。阅读、专业写作、磨课、课题研究等,不仅构成教师的成长密码,也是教师研修的重要内容。研修的形式可以是经验的分享、话题的研讨、课堂教学的设计、对教改的探索等。在研修管理上,应避免采用定指标、分任务等绩效管理方式。因为这些管理方法或许可以取得一些临时性的成果,但对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却有很多负面影响。应让教师充分认识到研修对自我成长的重要性,给予教师充分的自由,让其自由发展、特色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优秀。
(六)发挥“教研组”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教研组是学校最基层的组织系统,但这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却比较低下,甚至有些学校这个系统是近乎瘫痪的。究其原因,或许与教研组长没有工作布置权,没有奖励权有关。虽然大家同属于一个教研组,也只是任教学科相同,其他方面很难有交集。学校应赋予教研组更多的研究职能,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教研组应主要负责教学业务管理、教研组活动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研交流论坛活动和网上教研等。应重视教研组内部的团队建设,在组内组建“梯队式互助”小组,将骨干教师、成熟型教师、青年教师三个层次的教师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彼此找准“对接点”和“突破口”,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做好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发展课、中年教师特色课、资深教师示范课等活动的过程管理,让每一名教师在教研组这个系统里,既得到最大的自我实现,又获得普遍的互利共生。
(七)勿让“模式化”制约教师的个性发展
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应致力于统一目标,但不要统一思想,当把所有人的思想都统一起来时,就无法产生独立的思想观念,就很难有教育的创新。一名教师无论创造出多么好的教学模式,学校都不能将之简单推广为广大教师的模仿对象,因为模式化带来“稳定性”与“可复制性”的同时,教育就会舍弃顺其自然的原则,大家都会削足适履地套用模式,从而带来僵化与死板。在具备条件的前提下,应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自己的教学方法,用百花齐放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教师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八)建立有效的“草根教育家”从教保障机制
“草根教育家”的本领是在课堂上练就的,“草根教育家”的风范也是在课堂上呈现的,课堂才是“草根教育家”事業的主阵地,“草根教育家”与讲台不能分离。“草根教育家”需要更多的是制度的鼓励和环境的支持。例如:建立“草根教育家”职级制,让他们有目标、有奔头;设立“草根教育家”津贴机制,解除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成立“草根教育家”研究会或相关学术团体,为他们搭建自由和宽松的研究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永远坚守学校讲台,潜心从事教育事业,在以育人为终身志向的坚守中执着地做讲台上的“草根教育家”。
(九)鼓励“草根教育家”由优秀走向卓越
“草根教育家”从来都是一边深深扎根到教育的泥土中去,一边不知疲倦地朝向思想的星空生长。如果经不起时间的磨炼,不能在“优秀光环”的笼罩中坚守本真与初心,“草根教育家”的思想就会像干枯的花朵,失去鲜艳的色彩和芳香。如何让“草根教育家”永葆本色,由优秀走向卓越,是让“草根教育家”资源功能最大化的重大课题。“草根教育家”群体是学校最宝贵的人才资源,可采用短训班、在职进修、离职进修、提高学历、学术休假、出国培训等多种渠道,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使他们坐得下来、沉得住气、钻得进去,葆有对教育事业的终身热爱。让研究型“草根教育家”有自己的学术兴趣,踏踏实实做学问;让教学型“草根教育家”坚守育人阵地,不放弃业务。让每一种优秀都走向它的卓越,让每一个“草根教育家”都在他的教育时空中茁壮生长,形成资源共生与功能最优化。
教师不是一个仅靠热情与勤奋就能干好的职业,还需要很高的专业技巧和专业智慧。在让教师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学校要引领教师研发课程、开发教材,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占领教育新高地,形成新的教学推进点;要鼓励教师从职业走向事业,走向精神追求的发展境界;为每一名教师由普通走向优秀,由优秀走向卓越提供助力。
【关键词】教师;草根教育家;师资建设;机制;平台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4-0030-03
【作者简介】王永保,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宿迁,223600)副校长,副研究员,江苏省特级教师,宿迁市名师、名校长。
“草根教育家”是处于教学一线,从学校课程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拥有优秀学术能力及教学能力的领军型教师,是学校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复合体。“草根教育家”对高品质教育非常重要。培养草根教育家应是每所学校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个体发展的理想与追求。但是,真正能成为“草根教育家”的教师却不多,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让教师从普通走向优秀,成为学科建设的领路人,应成为教师自我发展和学校师资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草根教育家”的个性特征
“草根教育家”都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智慧,有以个性和学养为基础的个人魅力,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草根教育家”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个性较为鲜明
“草根教育家”的鲜明个性来自于自身所具有的底气、水平、能力与业绩。有思想个性的“草根教育家”因为不满足,故常有新发现、新创造;因为不盲从,故常有新办法、新创意;因为善于思考,故常有高效率;因为善于探索,故常有新业绩。他们因为有个性,故而不怎么循规蹈矩,不被环境左右,也不轻易服人。他们宁可委屈了自己的利益甚至声誉,也不委屈自己的良心和原则;他们从不伪装自己,从不口是心非,从不阿谀奉承;他们更加喜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氛围。
(二)较高的职业觉悟
“草根教育家”都具有较高的职业觉悟,饱满积极的职业精神,厚实进取的职业能力。他们专业再发展的兴趣浓厚、态度执著、潜力强大,因而,他们不愿意被别人考核,拒绝模式化、秩序化带来的僵硬和呆板。他们耿直、雄辩,具有作为一个文化人的独立意志和自由精神。
(三)较强的自我研修能力
“草根教育家”大多是终身学习者。通过不断的自我研修和不断的“破茧化蝶”,他们由普通走向优秀。在这一成长过程中,草根教育家逐渐练就了做研究的习惯、视野和品位。他们不仅在教育实践中常有新办法、新成果,也十分注重自身理论水平的提升。他们以书为友,终身学习,有浓郁的书香情趣,甚至将学术看成是自己安身立命的东西。
(四)教育的尊严与快乐
由于“草根教育家”具有作为教师应该具有的素养与担当,有高度的职业觉悟与奉献精神,有来自于学生、家长及社会的高度认可,他们会更加眷恋讲台,远离职业倦怠,有较强的再发展动力,有身为教师的尊严。有教育尊严的“草根教育家”不仅是有教育思想和教育技巧与方法的教师,也是有诗意、有情趣、有智慧、有故事的教师,而这一切恰恰是快乐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他们也拥有教育的快乐。无论多少付出,对他们而言,都收获着快乐。故而,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发现、提炼、推广教育层面的有效经验,孜孜不倦地对学生教之、导之、扶之、惜之、爱之。
(五)敏锐的洞察力
“草根教育家”能扑捉到细微之处的教育契机,他们在实施教育时不是刻意的,而是润物无声地向学生传递思想、方法和价值观;他们能透过教育现象洞察到教育的本质,因而能够从学生的细微变化中做出教育的大手笔。“草根教育家”具有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在他们眼里,教育是无处不在的,他们能用自己的才智将一个个点的教育连成立体的教育空间,且能用多种教育方法拓宽教育空间,创造一个又一个教育境界。
(六)学者的风骨与风度
范仲淹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能成为“草根教育家”的教师都有着强大的内心世界,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能够示范与迁移的教育思想。这些内在的潜质外化于行时,显示的是“草根教育家”所拥有的一份独特的优秀,展示的是作为师者和学者的气质与魅力。他們始终保持着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骄傲,坚持正直的品格,学无止境,有着学者的风骨与风度。因而,“草根教育家”不仅是学校的“教科书”,也是学校的“思想花园”。
二、成就“草根教育家”的机制与平台
每个教师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很多时候,教师本身有积淀,但因缺乏方向、缺乏舞台、缺乏机会、缺乏激励,教师的发展受到制约。学校应为“草根教育家”成长提供机制与平台,构建有助于教师从普通走向优秀的教育生态,让更多的教师具备“草根教育家”的能力与素质。
(一)“尊重教育规律”是教师成长的保障
“草根教育家”的成长要经历四个阶段:知识储备期、素质磨砺期、优势发挥期和自然成熟期。教师从普通到优秀的各个发展阶段中均存在一个从萌芽到生长再到成熟的过程。“草根教育家”是由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在教师的培养上应尊重教育规律,要注意以下问题:
1.师资培养目标不应定得太高,应有阶段性,切合教师发展实际。
2.教师培养应因人而异,着力点应放在解决教师发展中的差异性需求上,注重发展质量。
3.允许教师之间存在差异,个体差异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差距也意味着发展空间。
4.勿用显性指标频繁地对教师进行检查和考核,避免出现教师跟着考核指标走,无法形成个性化发展的现象。
5.在教师成长过程中,不要过于看重显性的教学成果,应更多关注教师的思想历程与个性精神。
6.将青蓝工程的导师制培养与指导小组制相结合,当教师只师从一人时,容易被“榜样”同化,应注重用团队的智慧,为教师的发展引路子、搭台子、压担子。 (二)“爱岗敬业”是教师成长的道德基础
教师培养是很多学校的重点工作,每所学校都有相应的措施,并用给任务、挑担子和带徒弟等积极的“关键事件”促使教师迅速成长。对教师的培养,其道德前提不是专业教学,而是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只有爱岗敬业,才能把职业当事业去做。教师的培养目标,不光是让其做“经师”,重要的是做“人师”。培养其对职业、对学校、对学生的挚爱情感,然后再培养其备好一节课、上好一节课、带好一个教学班、辅导好一个课外兴趣小组、搞好一项研究课题、写出一篇好文章,逐渐让教师走向成熟、走向优秀。
(三)“公共讨论”是教师成长的文化基础
单打独斗的工作氛围是不利于教师成长的,公共讨论非常重要,是教师成长的文化基础。学校要有公共讨论的空间,形成公共讨论的文化。可将部分处室进行整合,成立课程开发中心、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等,定期召开学术会议,定期开展工作坊、沙龙和讲座活动,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讨论氛围。公共讨论的问题应具有前瞻性、现实性和在场性,避免被泡沫议题所主宰。在讨论方式上要避免研而不讨、论而不争,也要避免讨论者在已解决的问题上继续亢奋,在没有疑义处争辩。通过公共讨论,让教师文化更加多元,为走向优秀打下文化基础。
(四)“思想市场”是教师成长的研究基础
所谓思想市场,就是学术、观点、言论、信仰的表达和它们之间的平等竞争。充满活力的思想市场不仅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也是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道德和知识基础。思想市场非常重要,因为教育的改革与进步都是在新理念的推动下出现的。没有思想市场,就很难有新理念的出现与传播,从而教育就失去了变革的源泉。学校要有基于学校特色和培养目标的“思想市场”,鼓励在“思想市场”上有不同的声音,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让来自各方不同的声音,以“思想市场”为媒介,交相呼应、互为融合、共奏和谐之曲,为“草根教育家”的成长奠定研究基础。
(五)构建“以研修促发展”的教师培养生态
教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明显。光是听课、上课,没有研修,教师成长是缓慢的。应建构以研修促发展”的师资培养生态,让研修成为教师的内在需要。教师研修是一种多主题、多形式、多方法、跨学科、跨年级的教研模式。阅读、专业写作、磨课、课题研究等,不仅构成教师的成长密码,也是教师研修的重要内容。研修的形式可以是经验的分享、话题的研讨、课堂教学的设计、对教改的探索等。在研修管理上,应避免采用定指标、分任务等绩效管理方式。因为这些管理方法或许可以取得一些临时性的成果,但对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却有很多负面影响。应让教师充分认识到研修对自我成长的重要性,给予教师充分的自由,让其自由发展、特色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优秀。
(六)发挥“教研组”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教研组是学校最基层的组织系统,但这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却比较低下,甚至有些学校这个系统是近乎瘫痪的。究其原因,或许与教研组长没有工作布置权,没有奖励权有关。虽然大家同属于一个教研组,也只是任教学科相同,其他方面很难有交集。学校应赋予教研组更多的研究职能,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教研组应主要负责教学业务管理、教研组活动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研交流论坛活动和网上教研等。应重视教研组内部的团队建设,在组内组建“梯队式互助”小组,将骨干教师、成熟型教师、青年教师三个层次的教师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彼此找准“对接点”和“突破口”,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做好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发展课、中年教师特色课、资深教师示范课等活动的过程管理,让每一名教师在教研组这个系统里,既得到最大的自我实现,又获得普遍的互利共生。
(七)勿让“模式化”制约教师的个性发展
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应致力于统一目标,但不要统一思想,当把所有人的思想都统一起来时,就无法产生独立的思想观念,就很难有教育的创新。一名教师无论创造出多么好的教学模式,学校都不能将之简单推广为广大教师的模仿对象,因为模式化带来“稳定性”与“可复制性”的同时,教育就会舍弃顺其自然的原则,大家都会削足适履地套用模式,从而带来僵化与死板。在具备条件的前提下,应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自己的教学方法,用百花齐放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教师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八)建立有效的“草根教育家”从教保障机制
“草根教育家”的本领是在课堂上练就的,“草根教育家”的风范也是在课堂上呈现的,课堂才是“草根教育家”事業的主阵地,“草根教育家”与讲台不能分离。“草根教育家”需要更多的是制度的鼓励和环境的支持。例如:建立“草根教育家”职级制,让他们有目标、有奔头;设立“草根教育家”津贴机制,解除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成立“草根教育家”研究会或相关学术团体,为他们搭建自由和宽松的研究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永远坚守学校讲台,潜心从事教育事业,在以育人为终身志向的坚守中执着地做讲台上的“草根教育家”。
(九)鼓励“草根教育家”由优秀走向卓越
“草根教育家”从来都是一边深深扎根到教育的泥土中去,一边不知疲倦地朝向思想的星空生长。如果经不起时间的磨炼,不能在“优秀光环”的笼罩中坚守本真与初心,“草根教育家”的思想就会像干枯的花朵,失去鲜艳的色彩和芳香。如何让“草根教育家”永葆本色,由优秀走向卓越,是让“草根教育家”资源功能最大化的重大课题。“草根教育家”群体是学校最宝贵的人才资源,可采用短训班、在职进修、离职进修、提高学历、学术休假、出国培训等多种渠道,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使他们坐得下来、沉得住气、钻得进去,葆有对教育事业的终身热爱。让研究型“草根教育家”有自己的学术兴趣,踏踏实实做学问;让教学型“草根教育家”坚守育人阵地,不放弃业务。让每一种优秀都走向它的卓越,让每一个“草根教育家”都在他的教育时空中茁壮生长,形成资源共生与功能最优化。
教师不是一个仅靠热情与勤奋就能干好的职业,还需要很高的专业技巧和专业智慧。在让教师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学校要引领教师研发课程、开发教材,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占领教育新高地,形成新的教学推进点;要鼓励教师从职业走向事业,走向精神追求的发展境界;为每一名教师由普通走向优秀,由优秀走向卓越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