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学地理教学的特点
正确认识地理学科的性质、特点,从学科教学实际出发,把学科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地理教学中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有的放矢,富有实效。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广泛性和综合性特点。地理环境在物质组成与运动过程的复杂多样,使地理教材包括的内容范围广、种类多,因此构成地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地理教学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保持紧密的联系,因而形成综合性的特点。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深入了解和认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自然、人文现象,并能与其它众多学科建立广泛的联系,使学生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形成完整的认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使地理教学过程成为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有力过程,使地理知识成为科学的知识体系。
地理学科教材表现形式上的综合性。图文并茂、图文并重,是地理教材的一大特色。以地图为代表的教材图像系统,丰富了地理教材的表现能力。它消除了地理事物同学生认知之间的时空障碍,以丰富的容量和巨大的跨度,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来表现地理知识的博大精深和密切联系,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运用地理图像进行教学的过程,无形中也成为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紧密结合,使地理思维更加丰富全面,在认识区域乃至全球地理环境特征及发展变化规律上为学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主要教学方法
1. 启发诱导法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要尽量燃起学生这个主体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热情,因而启发诱导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思考性结尾,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论。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条理化,而且使知识升华。如在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后,可让学生思考:从散射的观点看,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可浑浊的天空为什么呈灰白色?经过诱导,思考,使学生认识到:浑浊的天空空气中含有许多尘埃、水滴,质点的颗粒较大,它们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散射能力几乎是相同的,只能漫射出白色光线,所以,浑浊的天空呈灰白色。
学起以思,思源于疑。这样的提问式结尾,使得讲课虽然结束,然而思考仍在继续,既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2. 发散法
横向对比式。要求学生分析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私立事物、地理现象,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似点,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其共性和个性。比如,讲北部内陆两区一省“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时,可以联系到新疆和青藏地区的农业。提出以下问题(1)、该地区的农业特点同新疆和青藏地区的农业特点有何不同?(2)、这三个地区的自然条件有何不同?
这样的横向对比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这三个地区农业分布的特征及其农业特色,还可以使学生从中解释为什么这样分布,认清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分布的影响。此类提问多用于复习、总结,还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将分散、零星的地理知识,进行归纳分类,构成一个有序的知识体系。
多项综合法。这种提问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思考性和综合性,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在地理教学中,经常使用此类提问,可锻炼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描述能力,地理知识的归纳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提问学生:上海发展钢铁工业有哪些有利条件?你认为,上海是否应该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这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学生首先必须前面分析影响钢铁工业的各个地理要素,包括上海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济和交通状况、技术和市场条件、环境效应等,从中归纳出哪些因素有利于发展钢铁工业,哪些不利,然后对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综合比较,有时还要考虑上海在全国所起的作用,以及上海的发展方向等。最后,指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逆向假设法。即从事物的结果或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甚至违反常规,在假设一些不可能出现的条件下提出问题。比如,在讲黄河时,提问:假如黄河是一条江阔水深、水量丰沛、泥沙含量极小的河流,它能不能也叫做“黄金水道”?这样提问可以训练学生灵活多变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的创造性学习精神和提高对知识的综合利用和理解。
3. 图文法
在地理教学中,地图和文字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运用地图提出问题,将传授地理知识和训练读图能力有机的结合,是地理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利用地图提问的方法很多,如:一图多问,多图多问,带问看图,看图回答等等,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如,讲“南亚的地形”时,充分利用“南亚地形图”设问:(1)、南亚地形可分为哪三个主要部分?(2)、中部的平原主要由哪两条大河冲击而成?这两条大河的发源地和河口各在哪里?(3)、南亚的哪些国家位于山区?哪个国家占有印度河平原的大部分?哪个国家占有德干高原和恒河平原的大部分?(4)、哪个国家位于面积较大的岛上?
案例引入法的应用。譬如,在初一教材“时区和日界线”的新课上,我以这样的一个案例引入:“麦哲伦船队经历千辛万苦完成第一次环球旅行再回到西班牙,船员们在兴奋之余惊奇的发现:航海日志上明明写着这一天是 1522 年 9 月 5 日,而西班牙的日历上却是 9 月 6 日,这是怎么回事?船员们一直到死都未能搞清楚这丢失的一天哪里去了,大家能不能帮忙把这一天找回来呢?通过这个案例,同学们的兴趣自然而然的被吸引到这节内容难点上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讲授有关时区、日界线的概念以及换算关系,顺水推舟,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探索,把这丢失的一天找出来,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
又如,在讲述“区域地理”的时候,我引用了这样的一则案例:“现在国家鼓励个人或企业到西部去投资创业,假定我们班集资在新疆乌鲁木齐创办一个制糖厂,但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当务之急是培养专业人才,请大家出谋划策,各抒己见,他们到哪里接受制糖技术的培训?”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并作发言:有主张到广州、深圳的,也有主张到东北吉林的。从他们的争论中,我看出学生对新知识的期待,顺理成章地进入本次教学内容中来。
责任编辑邱丽
正确认识地理学科的性质、特点,从学科教学实际出发,把学科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地理教学中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有的放矢,富有实效。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广泛性和综合性特点。地理环境在物质组成与运动过程的复杂多样,使地理教材包括的内容范围广、种类多,因此构成地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地理教学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保持紧密的联系,因而形成综合性的特点。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深入了解和认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自然、人文现象,并能与其它众多学科建立广泛的联系,使学生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形成完整的认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使地理教学过程成为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有力过程,使地理知识成为科学的知识体系。
地理学科教材表现形式上的综合性。图文并茂、图文并重,是地理教材的一大特色。以地图为代表的教材图像系统,丰富了地理教材的表现能力。它消除了地理事物同学生认知之间的时空障碍,以丰富的容量和巨大的跨度,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来表现地理知识的博大精深和密切联系,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运用地理图像进行教学的过程,无形中也成为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紧密结合,使地理思维更加丰富全面,在认识区域乃至全球地理环境特征及发展变化规律上为学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主要教学方法
1. 启发诱导法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要尽量燃起学生这个主体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热情,因而启发诱导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思考性结尾,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论。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条理化,而且使知识升华。如在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后,可让学生思考:从散射的观点看,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可浑浊的天空为什么呈灰白色?经过诱导,思考,使学生认识到:浑浊的天空空气中含有许多尘埃、水滴,质点的颗粒较大,它们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散射能力几乎是相同的,只能漫射出白色光线,所以,浑浊的天空呈灰白色。
学起以思,思源于疑。这样的提问式结尾,使得讲课虽然结束,然而思考仍在继续,既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2. 发散法
横向对比式。要求学生分析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私立事物、地理现象,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似点,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其共性和个性。比如,讲北部内陆两区一省“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时,可以联系到新疆和青藏地区的农业。提出以下问题(1)、该地区的农业特点同新疆和青藏地区的农业特点有何不同?(2)、这三个地区的自然条件有何不同?
这样的横向对比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这三个地区农业分布的特征及其农业特色,还可以使学生从中解释为什么这样分布,认清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分布的影响。此类提问多用于复习、总结,还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将分散、零星的地理知识,进行归纳分类,构成一个有序的知识体系。
多项综合法。这种提问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思考性和综合性,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在地理教学中,经常使用此类提问,可锻炼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描述能力,地理知识的归纳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提问学生:上海发展钢铁工业有哪些有利条件?你认为,上海是否应该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这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学生首先必须前面分析影响钢铁工业的各个地理要素,包括上海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济和交通状况、技术和市场条件、环境效应等,从中归纳出哪些因素有利于发展钢铁工业,哪些不利,然后对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综合比较,有时还要考虑上海在全国所起的作用,以及上海的发展方向等。最后,指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逆向假设法。即从事物的结果或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甚至违反常规,在假设一些不可能出现的条件下提出问题。比如,在讲黄河时,提问:假如黄河是一条江阔水深、水量丰沛、泥沙含量极小的河流,它能不能也叫做“黄金水道”?这样提问可以训练学生灵活多变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的创造性学习精神和提高对知识的综合利用和理解。
3. 图文法
在地理教学中,地图和文字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运用地图提出问题,将传授地理知识和训练读图能力有机的结合,是地理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利用地图提问的方法很多,如:一图多问,多图多问,带问看图,看图回答等等,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如,讲“南亚的地形”时,充分利用“南亚地形图”设问:(1)、南亚地形可分为哪三个主要部分?(2)、中部的平原主要由哪两条大河冲击而成?这两条大河的发源地和河口各在哪里?(3)、南亚的哪些国家位于山区?哪个国家占有印度河平原的大部分?哪个国家占有德干高原和恒河平原的大部分?(4)、哪个国家位于面积较大的岛上?
案例引入法的应用。譬如,在初一教材“时区和日界线”的新课上,我以这样的一个案例引入:“麦哲伦船队经历千辛万苦完成第一次环球旅行再回到西班牙,船员们在兴奋之余惊奇的发现:航海日志上明明写着这一天是 1522 年 9 月 5 日,而西班牙的日历上却是 9 月 6 日,这是怎么回事?船员们一直到死都未能搞清楚这丢失的一天哪里去了,大家能不能帮忙把这一天找回来呢?通过这个案例,同学们的兴趣自然而然的被吸引到这节内容难点上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讲授有关时区、日界线的概念以及换算关系,顺水推舟,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探索,把这丢失的一天找出来,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
又如,在讲述“区域地理”的时候,我引用了这样的一则案例:“现在国家鼓励个人或企业到西部去投资创业,假定我们班集资在新疆乌鲁木齐创办一个制糖厂,但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当务之急是培养专业人才,请大家出谋划策,各抒己见,他们到哪里接受制糖技术的培训?”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并作发言:有主张到广州、深圳的,也有主张到东北吉林的。从他们的争论中,我看出学生对新知识的期待,顺理成章地进入本次教学内容中来。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