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让语文教学更有声有色

来源 :家教世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设置教学中的悬念,使教学过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呢?我个人认为,教师就是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艺术家,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设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学生不都成了兴致浓厚的观众了吗?为了把每节课都能上的精彩,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像看精彩的节目一样,我经常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这几种教学方法。
  一、抓课文重点分析,让学生用心体味
  巧设悬念,就是运用简洁的语言、生动传神的表情、惟妙惟肖的讲述,将知识、技能集中地转化为一个悬而未决的“迷团”,适时地“抛”给学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节目预告一样,先把文章的开头、事情的高潮、结尾之中某个突出的片断或者与文章有关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让他们不由自主地产生追根究底的愿望,自然地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学习的大门。例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为了让学生对居里夫人有更深的了解,让学生对这位科学家卓越的精神品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在讲课文之前,我先让学生抓住这一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篇课文没有泛泛介绍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而是选取了最典型的几个事例,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二、设置疑点,巧引课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在于一个引人入胜的引语设计。在教学环节中,若能巧妙设置悬念就能先声夺人,激发兴趣,活跃思维。所谓巧引课题,就是教师设置的悬念要巧妙引出教学的题目或与题目相关的内容。设置引入课题的悬念,要能提携全篇,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管中窥豹,观一点而知全貌;还要用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形式,尽快使学生产生兴趣,进入情境,启动思维。例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了让学生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我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和父亲之间发生的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件,然后再让他们深入课文,感受在这特殊的时间父子之间发生的感人的故事。从而更深刻的理解父爱并回报父爱。在讲授《钓鱼的启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真正目的是让我养成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好品质,为了让学生有更浓厚的兴趣学习课文,我就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在一个物欲膨胀的社会里,这样的父亲能有多少?读到这篇课文,我不禁想起了一件往事,那正是在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次,父亲带着我到市场上买衣服,卖衣服的小贩多退了4块钱。我正想提醒小贩多退了钱,父亲瞪了我一眼,拉着我快步走开了。到了家里,父亲还为他的“聪明”自鸣得意。我虽然有些反感,但却无可奈何。我的父亲其实也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他平时也总是教育我们不要乱拿别人的东西,可面对4块钱的诱惑,他便忘记了对我们的教育。或许在他的意识里,别人退错了钱,错误是别人犯下的,他将多得的钱据为己有也就理所应当。让学生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我再让学生深入的品味课文,体会父亲明白培养儿子高尚的品德比得到鲈鱼更重要
  三、结尾余味无穷的方法
  课文学完后,除文中情节令人回味之外,若在结尾处设下巧妙的悬念,不绝于脑的思考会给课文以生命的延续,也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思维。例如教授《滥竽充数》时,故事虽已结束,但对故事的结果还有探讨、回味的余地,教师这时可设置悬念,引导学生: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最后还是不能蒙混过关灰溜溜地跑了,他经过这次教训以后他会怎样想怎样做呢?于是学生们议论开了。有的说,南郭先生本性不改,在自己的国家混不下去了,就到别的国家去混了。也有的同学说,南郭先生后悔极了,他于是踏踏实实地在家里练起了吹竽。三年后,他终于成了一个吹竽能手,来到了齐宣王面前,向齐宣王忏悔。也有人说,南郭先生事后像齐宣王承认了错误,恳请他的原谅并立志在宫中好好学习,齐宣王答应了给他一次重新改过的机会,结果南郭先生成为了齐国最好的吹竽能手等等,虽然是不同的结果,但学生通过讨论,加上了自己的观点,对故事情节、人物进行了分析评价。这样的结尾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领悟了文章的内涵,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处,让学生们展开讨论“为什么小女孩会在新年到来的时候被冻死在街头?为什么在那么困难的环境下小女孩还对生活有美好的幻想?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你会怎么做呢?假如你见到小女孩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等等。学生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课文内容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说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有的说如果她生活在哪个年代说不定早就饿死了,还有的说她会比小女孩坚强,想尽各种办法好好的生活下去的,也有的同学说他见了小女孩一定会把他带回家让自己的父母好好的对待他,让他穿好吃好然后好好学习。他们各有各的想法,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使他们的发散思维能了得到培养,同时也使他们受到了道德品质的教育。
  总之,只要我们心系教育事业,对学生有一颗爱心,我们肯动脑思考,通过疑问、惊人的语言,精彩的事件,我相信我们会使每节课都上的有声有色,让每位学生在老师的激情授课之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学生在英语单词记忆和复习过程中也常会有这样一个阶段,即单词记忆到一定程度时,熟练程度减慢,有的人甚至发生停滞不前或遗忘的现象,此期间的停顿期叫高原期或高原现象。如何避免这一现象是许多中学生和教师们关心的问题。笔者针对地处乡村的张北县私立第一中学高一163班单词复习时出现的高原现象进行了分析。通过采取音形对应的自然拼音法记忆单词,收到了好的效果。  关键词: 中学生;英语单词记忆;高原期
期刊
摘 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应用这一原理有利于组织教学,本文概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每一次调整,变化。对政治上层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促使上层建筑做出相应的调整, 历史教师教学时要把握这一点,使历史成为真正的科学。  关键词: 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政治上层建筑  什么是经济基础?毛泽东认为经济基础就
期刊
摘 要: “十六”大报告中提到“要形成全民热学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国际教育委员会特别强调两个基本观念: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这些都深刻地揭示了重视教师的学习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本文就教师的终身学习与专业化成长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教师;终身学习;专业化成长  作为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条件薄弱,师资匮乏。但我们意识到,学校想发展,学
期刊
楔子:  “姐~后天就是5.20了。你就坐等我的电话吧。13点14分哦~哈哈,晓得啥意思了吧~哈哈”  “不晓得哦,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哎~你让我说什么好呢?5.20,13点14分!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呀!笨~”  以上是我和在上大一的芳之间的短信内容,虽然被骂了笨,内心确实暖暖的,不禁回想起了和他们一起度过的时光……  那是在参加工作第六个年头,我出任了高一(三)班的班主任。时光
期刊
摘 要: 病句辨析是语文高考的必考题型,借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真切领悟病句辨析方法,是高中语文教师的责任。文章就高中语文病句辨析的方法展开论述。  关键词: 高中语文;病句辨析;辨析方法;标志法  病句是违反现代白话文和普通话语法规范的句子,辨析并修改病句是我国语文学科高考的常见题型,主要有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和不合逻辑。2014年的“高考语
期刊
摘 要: 现代汉语复合动词是各类动词中一个特殊的小类,从而也成为汉语课堂教学动词教学案例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旨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复合动词概念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复合动词汉语教学技巧,希望对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复合动词教学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 复合动词;现代汉语;教学技巧;汉语课堂教学  一、概念  卢福波认为:从概念上讲,复合动词是一种受“数”的制约与限定的特殊动词。李临定提出:凡是所显
期刊
摘 要: 学而易忘是天性使然,如何把握住复习脉络,创新复习课模式,使小学英语复习课轻负而高效,成为近几年来我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英语;复习课;有效性  伟大教育家孔子曾曰:学,重在“温故而知新”。这里的“温故”,就是指对学过的旧知进行复习和巩固。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如果不对旧知进行及时恰当地复习与巩固,那么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然而一提到复习课,首先映入人们脑海
期刊
摘 要: 素质教育必须以课程体系为载体,既需要显性的学科课程为主体,又需要以隐形课程作支撑。隐形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无形之中产生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隐形课程的建设。  关键词: 隐性课程;特点;策略  一、 隐形课程的含义、特征和范围  (一)隐性课程的含义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也称潜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隐性课程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分析目前多媒体应用到教学的诸多优势,结合我国教学实践的现状,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多媒体教学进程,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应用  1946年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诞生,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技术具有的形象、生动特点,这项技术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我们生活、工作的各个角落,给我们生
期刊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中学生背负着沉重的考试压力,与外界的接触甚少,交往的范围更是狭窄,因而情绪问题就随之出现,焦虑、失望、郁郁寡欢、愤怒嫉妒等不良情绪也会随着出现。在中学这样的阶段,每个人都有一颗“驿动的心”。作为教育者,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学生情绪问题的原因,并且掌握一些相关的对策,及时帮助学生疏导消极不良的情绪,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关键词: “郁闷”;“驿动的心”;中学生情绪的特点;中学生情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