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一同出发,一起成长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人生的出发地。因此,家庭教育千百年来被诸子贤哲崇为“人之初”的教育,家长责无旁贷地担当着首席教师的神圣使命。孩子在这里学会了第一句话,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并将在我们的引领下认识社会和人生,认识自己对这个世界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教育就像给人的思想和行为打上“底色”,它将影响人的一生成色。正如古人所言,“少成若天然,习惯成自然”。
  众所周知,人的一生当中,一般都要接受三种教育,即家庭、学校和社会。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发展水平和社会成就,乃至终生价值,都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犹如一座功能完整的“综合加工厂”,无论缺少哪一道“工序”,“产品”都会出现某种程度的缺陷。而家庭教育又肩负着“产品”的创设地位和孩子远足前方向性选择的重任,因之,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事业发展和所取得的社会成就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比之相对侧重知识传授的学校教育和道德修养的社会教育,就存在着犹如烙印与血型的差异。
  然而,不同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其实际效果显然是不同的,这是家庭对人的教育与影响力受诸多因素制约的结果。譬如家长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价值取向和兴趣雅俗;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家庭成员间的亲和力;家长自身的行为及其社会与学术成就等等。因此,加强家长自身的修养,改善家庭生活与文化氛围,密切家庭成员间的民主与和谐关系,提高家长的榜样与示范能力,就成为提升家庭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由于亲情这种天然纽带的存在,使得家庭教育具备了无可替代的独特性。颜之推说: “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家长的教育最能令孩子信服。而且,由于经年累月的浸染熏陶和反复实践,影响之深刻可谓“深入骨髓”。这种教育和影响很难消失,将伴随人的一生。
  家庭教育集合了身体、智能和心灵三方面的开发优势。如果将孩子比做一棵茁壮成长的树,那么树干就是身体教育,枝叶就是智能教育,树根就是心灵教育。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在被问及一生最崇拜的人时,曾出人意表地回答:“母亲!”是的,一个合格的母亲不仅给予我们赖以果腹的衣食,还有更加弥足珍贵的精神。孩子从她们身上学会了最初、最本质的为人之道。由此可见,对于成长中的孩子,家长不仅是土壤,更是前行的烛光,其肥瘠与强弱,对于孩子的影响相当深刻。
  作为教育者应当有着共同求索、前行的心态,把孩子视为知音和人生之路的旅伴,而不是单纯的引领者,甚或将个人的理念与设想强加于他们身上。而应因势利导,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把他们的能量释放出来。
  让我们与孩子一同出发,一起成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浮梁县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其他文献
周二下午都是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时间。多媒体教室里,上课教师神采奕奕,课堂如行云流水。上课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默读,课堂上安静得出奇。可就在这时,一声响亮的“郭老师”打破了整个教室的宁静,所有聽课教师和学生都不约而同地扭过头来。原来是我的学生小峰在门口叫我,我悄悄把他带到楼下。见我脸上不悦,他战战兢兢地说:“郭老师,对……对不起,刚才我……我忘了交作业,我来补交……”打扰课堂只为一本作业本,而且
案例教学法是由西德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他强调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蕴含科学本质的范例进行教学。1870年兰德尔(Christopher C.Landell)出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针对当时法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法律教育中的课程应该主要由案例组成。1980年以后,随着现代管理学教育在中国的兴起,案例教学法也随之被引入我国。  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处于特定的案例情境
“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有些学困生总是感觉到思想品德太抽象,内容空洞,枯燥乏味,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厌烦思品学科的学习,成绩自然下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力争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学习习惯等。而要做到这一切,我们要观察学困生的表现,探寻出造成思品学困生的原因,从心灵深处健全学困生的人格因素。  一、观察思品学困
企业人力资源危机是指由于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劣化,使人力资源本身不适应企业战略目标、不能充分发挥潜在能力或丧失行为能力,进而使人力资源状况恶化的一系列动态结果,这种结果会给企业带来危机,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营。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在人力资源危机发生的前期或初期,不能对人力资源危机状态进行有效识别,也缺乏危机防范意识。只有当人力资源危机发生之后,才追踪危机产生的原因,力图采取被动应对和处
一、概述  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是我们急需解决的课题。《电冰箱与空调器》是制冷教学专业的教材,与实际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要拥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一种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结合冰箱空调安装、调试及维护等实训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项目教学法解读  所谓项目教学法是以实际的工程项目
政治这门课程综合性、理论性强,比较枯燥抽象,加上近年来的开卷考试形式,学生对政治课越来越不感兴趣。一言以蔽之:政治课没劲。那么,应如何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堂呢?   一、设置情景,巧用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政治教师而言,课堂的引入方式一定不能马虎进行,一定得经过深思熟虑。好的开头是激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随着2001年前后全球经济减速导致大量公司财务舞弊(美国安然、世通等)的显现,使得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是否真实披露了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产生了质疑,不利于信息披露作用的发挥,降低了
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听课的频繁,笔者渐渐发现许多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把课堂提问带入了种种误区,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本文通过对一些典型教学案例的分析,列举语文课堂提问时容易陷入的一些不易觉察的误区,以引起大家的思考:  误区一:提问难易不当,无思考价值  1.提问简单。主要是课堂提问存在两种不良现象:一是简单的判断式。如“是不是”“对不对”,等等。二是肤浅的“程序”式。如“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