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注重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
我是永泰县城峰中心小学一名普通校长。我校属于农村学校,学生30%是留守儿童。由于他们长期不和父母在一起,有的和爷爷奶奶生活,有的寄居在亲戚家,还有的独自在家,因此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有的学习上落后,有的纪律上松懈,思想上不求上进,甚至有逃学、离家出走等现象,这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搞好留守儿童养成教育,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把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实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抓好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这成了我工作的重点。几年来,我在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强调校规制定班规,规范养成教育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特情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精神,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尽管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寄希望开学的第一周、第一个月的宣传教育活动就一劳永逸,但毕竟通过开学初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可使学生知道、熟悉校纪班规。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他律”发展为“自律”。我校六年级有一个学生叫周大治,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爷爷、奶奶又管不了他,因此在性格上就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惯,有时甚至还参与赌博。当我了解了这个学生的特点后,我就利用开学第一周对他进行《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教育,让他明白作为一名学生要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又该如何去做,同时也让他懂得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在行为习惯上改变了许多,对学校的管理和老师的教育也能乐意接受。
二、 运用激励机制,深化养成教育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拉,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五年级学生陈浩,因为父亲去世,母亲外出打工,长期被寄养在亲戚家里,所以性格上变得孤僻,不和群。在班里常常由于一些小事与同学大打出手,学习上也是马马虎虎,上课心不在焉,有时甚至无故逃学。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费尽心思,尝试了各种方法,但收效甚微。我知道这一情况后,先与他的母亲取得联系,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并从他的母亲口中得知他父亲是个舍己救人的英雄,他从小就崇拜他父亲。爸爸的去世给他的打击很大,使他对身边的人总有一种抵触情绪,认为这世上再没有好人了。掌握了这些情况后,我时常找他谈心,询问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鼓励他说出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通过班主任发动班里的学生亲近他、关心他,并带他观看一些爱国影片和宣扬先进人物的故事片,让他知道生活中还有好人,他身边的人非常爱他。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学年的努力,陈浩同学转变很大。不仅与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而且在学习上也有很大的进步。在“六一”表彰大会上,他还光荣地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这一事例告诉我们,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三、 制定评价制度,落实养成教育
制定评价制度,对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在对学生进行了常规宣传之后,每日进行常规检查,评出当天遵守常规做得好的学生,每周进行综合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评价督导,学生在学校里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使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得到落实。这种多元化评价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是落实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每学期开学初,我都从各班选出品行优秀的学生,组成一个文明监督小队,每天对各班学生进行文明行为评比,并以此作为每周文明班级评定的依据,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配合,每学期评出若干名文明孩子,让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直持续下去。
四、 做好家校联系,完善养成教育
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仅靠学校教育这条途径是永远不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很多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成绩和行为习惯表现两方面都比较差。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与教育不可缺失。当今农村,很多夫妇同时外出打工,这其实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方法。要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很重要的一点还是要依靠广大留守儿童的父母做出更大的努力和牺牲。父母双双离开孩子的时间应该尽量晚一些,最好是能够在小学高年级之后,或者至少留一个人在家中,做好孩子的监护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家,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做到孩子有纰漏时纠正,孩子孤寂时抚慰,孩子进步时鼓励,让他们以积极和健全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和学习。有了家长的帮助,孩子才能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才会充分体会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才会克服他在早期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建立自信,走向正常的社会化道路。同时,父母离开家庭后要和孩子保持联系,不要把教育子女的义务全部扔给祖辈。在满足儿童物质方面要适可而止,可以经常给孩子一些表示爱意的小礼物,而不能只是金钱的满足。在寒暑假可以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可以加强亲子联系,也能让孩子接触社会,体会父母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
从社会教育的角度出发,社会要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时刻感受到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如果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就可以减少他们心理的疾病,让他们坦然地面对这个世界,以良好的素质走向以后的人生。首先,社会各界要广泛动员,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宣传手段,呼吁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心与帮助。而《千里寻母记》便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典型,它以非常直观的形式反映了留守儿童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使社会对留守儿童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帮助到了一些留守儿童。其次,各界基层组织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思想道德教育。再次,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会留守儿童自立自强,这也是非常有效而且可行的方式之一。据我们的调研,可通过志愿者与爱心妈妈的关心与帮助,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教会留守儿童学会自立自强,学会平平安安、开开心心地过完留守的日子,学会开朗、大方、乐观地看待世界。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由此引出的“留守儿童”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但它不应该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而应该让全社会更多地去反思。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才能让留守儿童和我们一起在同一片蔚蓝的天空下快乐地成长。
(永泰县城峰中心小学)
我是永泰县城峰中心小学一名普通校长。我校属于农村学校,学生30%是留守儿童。由于他们长期不和父母在一起,有的和爷爷奶奶生活,有的寄居在亲戚家,还有的独自在家,因此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有的学习上落后,有的纪律上松懈,思想上不求上进,甚至有逃学、离家出走等现象,这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搞好留守儿童养成教育,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把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实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抓好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这成了我工作的重点。几年来,我在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强调校规制定班规,规范养成教育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特情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精神,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尽管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寄希望开学的第一周、第一个月的宣传教育活动就一劳永逸,但毕竟通过开学初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可使学生知道、熟悉校纪班规。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他律”发展为“自律”。我校六年级有一个学生叫周大治,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爷爷、奶奶又管不了他,因此在性格上就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惯,有时甚至还参与赌博。当我了解了这个学生的特点后,我就利用开学第一周对他进行《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教育,让他明白作为一名学生要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又该如何去做,同时也让他懂得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在行为习惯上改变了许多,对学校的管理和老师的教育也能乐意接受。
二、 运用激励机制,深化养成教育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拉,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五年级学生陈浩,因为父亲去世,母亲外出打工,长期被寄养在亲戚家里,所以性格上变得孤僻,不和群。在班里常常由于一些小事与同学大打出手,学习上也是马马虎虎,上课心不在焉,有时甚至无故逃学。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费尽心思,尝试了各种方法,但收效甚微。我知道这一情况后,先与他的母亲取得联系,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并从他的母亲口中得知他父亲是个舍己救人的英雄,他从小就崇拜他父亲。爸爸的去世给他的打击很大,使他对身边的人总有一种抵触情绪,认为这世上再没有好人了。掌握了这些情况后,我时常找他谈心,询问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鼓励他说出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通过班主任发动班里的学生亲近他、关心他,并带他观看一些爱国影片和宣扬先进人物的故事片,让他知道生活中还有好人,他身边的人非常爱他。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学年的努力,陈浩同学转变很大。不仅与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而且在学习上也有很大的进步。在“六一”表彰大会上,他还光荣地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这一事例告诉我们,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三、 制定评价制度,落实养成教育
制定评价制度,对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在对学生进行了常规宣传之后,每日进行常规检查,评出当天遵守常规做得好的学生,每周进行综合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评价督导,学生在学校里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使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得到落实。这种多元化评价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是落实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每学期开学初,我都从各班选出品行优秀的学生,组成一个文明监督小队,每天对各班学生进行文明行为评比,并以此作为每周文明班级评定的依据,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配合,每学期评出若干名文明孩子,让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直持续下去。
四、 做好家校联系,完善养成教育
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仅靠学校教育这条途径是永远不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很多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成绩和行为习惯表现两方面都比较差。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与教育不可缺失。当今农村,很多夫妇同时外出打工,这其实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方法。要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很重要的一点还是要依靠广大留守儿童的父母做出更大的努力和牺牲。父母双双离开孩子的时间应该尽量晚一些,最好是能够在小学高年级之后,或者至少留一个人在家中,做好孩子的监护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家,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做到孩子有纰漏时纠正,孩子孤寂时抚慰,孩子进步时鼓励,让他们以积极和健全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和学习。有了家长的帮助,孩子才能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才会充分体会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才会克服他在早期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建立自信,走向正常的社会化道路。同时,父母离开家庭后要和孩子保持联系,不要把教育子女的义务全部扔给祖辈。在满足儿童物质方面要适可而止,可以经常给孩子一些表示爱意的小礼物,而不能只是金钱的满足。在寒暑假可以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可以加强亲子联系,也能让孩子接触社会,体会父母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
从社会教育的角度出发,社会要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时刻感受到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如果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就可以减少他们心理的疾病,让他们坦然地面对这个世界,以良好的素质走向以后的人生。首先,社会各界要广泛动员,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宣传手段,呼吁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心与帮助。而《千里寻母记》便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典型,它以非常直观的形式反映了留守儿童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使社会对留守儿童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帮助到了一些留守儿童。其次,各界基层组织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思想道德教育。再次,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会留守儿童自立自强,这也是非常有效而且可行的方式之一。据我们的调研,可通过志愿者与爱心妈妈的关心与帮助,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教会留守儿童学会自立自强,学会平平安安、开开心心地过完留守的日子,学会开朗、大方、乐观地看待世界。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由此引出的“留守儿童”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但它不应该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而应该让全社会更多地去反思。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才能让留守儿童和我们一起在同一片蔚蓝的天空下快乐地成长。
(永泰县城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