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教学也迎来了重大的革新,要求教师不再以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更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这一新形势下,教师应对教学进行反思与研究,以此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本文笔者以小学数学为切入点,对教学提出三点反思。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问题;游戏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建立理性思维的重要过程。但目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颇深,教师仍然以“注入式”的教育思想为主展开教学活动,使得教学呈现出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况。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应不断反思并研究教学过程,并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作用到教学活动中,以此使教学呈现出高效的特点。此外,教學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性活动,需要教师的教,同时,也需要学生的学,只有实现这两者的有机统一,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生活情境,引发共鸣情感
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可见,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生活化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却和生活相脱节,这样直接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鉴于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构建生活情境,这样不仅能够使教学赋予上生活化的特点,进一步发挥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还能够使学生主动融入到熟悉的学习环境中,以此引发其自身的共鸣情感,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以“小数乘整数”为例,为了使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笔者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并提出:“炎热的夏天,你喜欢吃西瓜吗?”学生产生了内在情感共鸣。此时,笔者出示情境图,并引导学生从图中的信息中得出“夏天买3千克西瓜需要多少钱”这一问题,以此让学生明确了“小数乘整数”这一学习主题。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引导学生结合整数乘法则能够使他们主动展开思考、计算,并使他们最终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可见,通过生活情境的构建,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并使他们产生探究生活问题的求知欲,以此推动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
二、设置课堂问题,唤醒思维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同样,也是唤醒学生思维意识的重要推动力。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上升期,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唤醒其思维意识,此外,以问题为导向,还能够给学生一定思考的空间,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乐趣,并使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为了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笔者首先展示两个花坛,一个为平行四边形,另一个则为长方形,同时让学生观察哪个花坛较大,这就让学生产生探究面积的好奇心。在此情况下,笔者引出教学主题,并出示方格图,让学生观察这个是什么图形?如果用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则这个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多少?通过数方格的过程直接让学生得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致。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提出问题,即: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便吗?能不能找到一种更加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方法?这样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并使他们陷入了思考,以此推动了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三、创设游戏环节,激活学习兴趣
相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小学生更加倾向于趣味化的活动中。然而,抽象的数学知识常常使学生陷入枯燥的氛围内,这样,学习兴趣自然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一定的游戏环节,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趣味化的游戏活动中,还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体验,以此激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以“可能性”为例,为了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笔者首先以游戏导入,并提出:“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看到老师手里的东西,猜一猜我们要玩什么游戏?”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鼓和花”。随后,笔者指导学生展开“击鼓传花”的游戏活动,并设置游戏规则为“当鼓声停下时,花落在谁手中,谁就是本节课的幸运之星,并能够通过抽签的方式获得礼物”。进而让学生能够运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这三个词来描述抽签的情况,并使他们亲自体会到可能性事件的真实发生。此外,在游戏活动中,学生也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并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这样直接使教学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综上所述,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获得一定的发展,也决定学科教学是否真正实现本身的价值。而教学环境、学生、教师作为教学的三要素,要想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则需要教师完善教学过程、更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体系。在此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以学生为核心,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不断寻找有效的教学方式作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够使教学三要素实现有机统一,还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数学活动体验的机会,以此帮助他们从数学学科中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明海.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J].文学教育:中,2017(10).
[2]宋开红.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5).
四川省冕宁县泸沽小学校 王秀娟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问题;游戏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建立理性思维的重要过程。但目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颇深,教师仍然以“注入式”的教育思想为主展开教学活动,使得教学呈现出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况。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应不断反思并研究教学过程,并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作用到教学活动中,以此使教学呈现出高效的特点。此外,教學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性活动,需要教师的教,同时,也需要学生的学,只有实现这两者的有机统一,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生活情境,引发共鸣情感
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可见,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生活化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却和生活相脱节,这样直接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鉴于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构建生活情境,这样不仅能够使教学赋予上生活化的特点,进一步发挥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还能够使学生主动融入到熟悉的学习环境中,以此引发其自身的共鸣情感,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以“小数乘整数”为例,为了使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笔者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并提出:“炎热的夏天,你喜欢吃西瓜吗?”学生产生了内在情感共鸣。此时,笔者出示情境图,并引导学生从图中的信息中得出“夏天买3千克西瓜需要多少钱”这一问题,以此让学生明确了“小数乘整数”这一学习主题。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引导学生结合整数乘法则能够使他们主动展开思考、计算,并使他们最终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可见,通过生活情境的构建,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并使他们产生探究生活问题的求知欲,以此推动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
二、设置课堂问题,唤醒思维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同样,也是唤醒学生思维意识的重要推动力。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上升期,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唤醒其思维意识,此外,以问题为导向,还能够给学生一定思考的空间,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乐趣,并使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为了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笔者首先展示两个花坛,一个为平行四边形,另一个则为长方形,同时让学生观察哪个花坛较大,这就让学生产生探究面积的好奇心。在此情况下,笔者引出教学主题,并出示方格图,让学生观察这个是什么图形?如果用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则这个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多少?通过数方格的过程直接让学生得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致。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提出问题,即: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便吗?能不能找到一种更加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方法?这样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并使他们陷入了思考,以此推动了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三、创设游戏环节,激活学习兴趣
相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小学生更加倾向于趣味化的活动中。然而,抽象的数学知识常常使学生陷入枯燥的氛围内,这样,学习兴趣自然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一定的游戏环节,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趣味化的游戏活动中,还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体验,以此激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以“可能性”为例,为了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笔者首先以游戏导入,并提出:“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看到老师手里的东西,猜一猜我们要玩什么游戏?”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鼓和花”。随后,笔者指导学生展开“击鼓传花”的游戏活动,并设置游戏规则为“当鼓声停下时,花落在谁手中,谁就是本节课的幸运之星,并能够通过抽签的方式获得礼物”。进而让学生能够运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这三个词来描述抽签的情况,并使他们亲自体会到可能性事件的真实发生。此外,在游戏活动中,学生也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并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这样直接使教学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综上所述,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获得一定的发展,也决定学科教学是否真正实现本身的价值。而教学环境、学生、教师作为教学的三要素,要想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则需要教师完善教学过程、更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体系。在此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以学生为核心,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不断寻找有效的教学方式作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够使教学三要素实现有机统一,还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数学活动体验的机会,以此帮助他们从数学学科中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明海.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J].文学教育:中,2017(10).
[2]宋开红.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5).
四川省冕宁县泸沽小学校 王秀娟